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中国企业跨地区兼并是优化国内市场结构的重要任务,我国企业跨地区兼并的主要障碍包括,现有的财税体制、企业同质性、地方政府偏好外资并购、企业人员安置问题和企业产权归属不清等问题,要积极解决这些障碍来推动国内企业跨地区兼并。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市场主导型兼并———浙江台州银座城市信用社跨区兼并港口城市信用社的过程、特点及对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积极意义,认为这类兼并对当前我国金融业结构调整、培育市场主体及构筑制度环境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关系,首先运用2002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各行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系数表,初步展现二者的互动关系程度,然后运用1978年-2007年的年度数据进行计量检验,分析二者的互动水平。我国的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有一定的互动关系,但互动关系还处于较低水平;制造业部门依然是最主要的中间投入品部门以及中间投入品需求部门,生产者服务业居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基于2011—2018年中国非高新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构建了度量企业数字化程度的指标,并依据资源基础观考察了数字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多重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数字化通过管理活动和销售活动两条路径影响企业绩效,这两条路径的影响相互抵消,导致数字化程度对绩效的总影响不显著。企业规模能够放大数字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而数字化扶持补助则会缩小这种影响。总体看,中国非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尚处于数字化的初级阶段,数字化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所提升的绩效被管理上的失调所抵消。  相似文献   

5.
加快发展和振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柳钦 《创新》2011,5(6):55-62
目前,装备制造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重要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仍旧大而不强。大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已成为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的关键突破口,成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重要途径。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有关对策主要有:着力增强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创新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模式;做强产业集群,着力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聚集力;积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的现代制造服务业。  相似文献   

6.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业的应对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革命是经济起飞和加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中国制造业应当努力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低技术密集向高技术密集、由粗放发展向精益制造、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的全面战略转型。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既要吸收外部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又要坚持自主创新,充分利用自身的创新资源;既要重视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又要重视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思想的演进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企业业务流程理论是先进的现代企业变革理论 ,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深入研究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的内涵、成因与发展及其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并对该理论进行深入地分析 ,将有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应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促成业务流程重组思想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对于集中体现企业优势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企业兼并引起公司边界的显著变化。无论是纵向一体化兼并,还是横向兼并和混合兼并,从公司与市场划分的角度看,都可以归结为市场交易的内部化。相对于市场的契约解决,兼并扩大了公司组织活动的方法和范围,减少了市场交易的机会和费用,本质上仍然是企业对市场的替代。当交易费用被看成是所有决定、制约、影响公司边界因素的价格函数时,交易费用能够完全解释公司与市场的边界划分。不仅如此,交易费用理论还对兼并所引起的反垄断规制提供了重要的指引。一方面,公司边界扩张会受到制度安排的价格约束,产业组织内存理性的边界;另一方面,兼并不仅扩大了公司的边界,市场的边界通常也扩大了,更大市场范围的竞争会抵消或削弱企业兼并所造成的垄断威胁。  相似文献   

9.
回顾、比较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介绍李约瑟问题的时代背景。利用对世界制造业中心以及工业革命演进路径的描述,证明了文化基因传承发展的基础意义,并对李约瑟问题进行诠释。借助对新型制造业内涵与框架的陈述分析,提炼发展文化基因的时代先进性特征,从而证明李约瑟问题只是一定历史阶段、一个地区的时代性命题,世界范围内文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文化基因的系统性演化。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制造业适度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北京市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逐年降低。北京市三产比重已达到发达国家大都市水平。而北京市制造业在全国和北京市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北京市制造业总体发展状况、北京市制造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京津冀都市圈全新定位对北京市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世界大都市制造业适度发展的经验4个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北京市制造业"比重稳定,结构优化"的适度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梁雯 《社科纵横》2008,23(10):22-24
甘肃省是中国传统的工业基地,而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工业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其装备制造业存在着困扰其长期发展的诸多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兰州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兰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央企业重组作为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环节,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文章从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动态能力理论出发,创新性地分析了二者与中央企业重组策略选择的内在机理,从重组模式、资源整合、技术革新、制度构建及外部环境优化等方面对中央企业竞争力提升与重组策略选择进行探讨,促使中央企业通过重组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最终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与产业和产业链的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飞机制造业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兴长  葛林 《社科纵横》2010,25(10):51-54
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支线飞机于2010年4月首飞成功,开始了自行研发运输类飞机的新阶段。飞机制造业作为典型的不完全竞争产业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候选行业,由于其规模经济巨大、外溢效应显著,对各国的经济作用非常突出。本文将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关理论以及其他学者对于欧洲和美国两大飞机制造公司所做的实证研究,对中国如何发展飞机制造业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北京市“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战略的背景下 ,文章以制造业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对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从不同侧面展开研究 ,首先对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定位分析 ,其次剖析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考察其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产业链的延伸情况 ,再次重点考察北京制造业产业的技术结构 ,探讨北京市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最后对北京市制造业的医药、汽车、石化及机械制造业四个重点行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广州交通运输企业进行战略重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WTO新形势的需要。企业重组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内部重组与内外部重组相结合,以达到保障重点、优化布局结构、壮大存量资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制造业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铁男  程巧莲 《学术交流》2005,(10):109-112
制造业信息化需要管理观念、管理体制、管理过程、管理方法等的创新。应树立适应制造业信息化要求的管理思想,建立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重视网络化经营管理,深化企业制度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采用数学规划方法,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利用观察到的数据样本,对投入和产业指标的权重为变量进行评价运算。以此方法评估2006--2007年中国制造业的28个产业的R&D投入产业效率和科技竞争能力,结果显示,我国各产业大中型制造业企业R&D活动不仅存在规模上的差异,而且利用效率也有较大的差距,制造业各产业的科技产出普遍不足。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艳 《学术交流》2005,(10):113-116
装备制造业是衡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规模却不强大。其主要原因是体制、机制问题,组织结构散乱,区域结构趋同化,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发展的后劲。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环境的变化导致生产模式发生转型和升级是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重大变革之一。生产模式及其内容处于不断演化之中。生产模式演进的内外动因包括管理要素、结构要素和转化要素等。在生产模式转型中,管理要素是决定因素,结构要素、转化要素(技术因素)则是限制因素。生产模式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适应性的结果,适应性一方面体现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管理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的适应上。管理水平和管理基础是需要累积的,任何一种生产模式都可以达到管理高水平。生产模式演进是大势所趋,需要着重发展企业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