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拟在传统整体性离散的现代背景下 ,烛照《离婚》中老李作为“现代人”模型的意义以及这种“现代人”模型的普世性和民族性价值 ,以期对《离婚》的主题作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离婚》、《伤逝》主人公爱姑和子君的悲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她们的悲剧分别是“熟睡国民”的悲剧和“梦醒女性”的悲剧。上升到美学范畴 ,本文把这两个悲剧分别归入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 ,并在此基础上把鲁迅的悲剧作品作了大致划分 ,肯定了鲁迅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离婚》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收入《徬徨》,是鲁迅以现实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作品写了爱姑的丈夫、施家“小畜生”与爱姑离婚的故事。离婚的原因是“小畜生”姘上了小寡妇,不再要爱姑,而且爱姑的公婆也不喜欢这个媳妇。所以与其说是离婚,不如说是爱姑的公婆丈夫要离弃爱姑。为了反抗封建夫权,爱姑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老舍的《离婚》表现了女性生存的处境和际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便可以发现,女人在父权制社会里乃是一种“对象性存在”。她们无法离开婚姻,无法脱离男人而生存,婚姻的依附性使女人无法改变父权社会的既定秩序。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女性的悲哀就是她们在男权世界中处于“失语”状态,或主动“失语”,或被强制“失语”,这是她们悲剧命运的起点也是终点:要么“半失语”,即其言行大部分情况下受“外语境”的制约,“外语境”处于语境的制高点;要么“半语”,即言行不受“外语境”和“内语境”的制约,以内语境支配言行,在言行上没有尊卑观念,这种言行表现导致了“内语境”与“外语境”形成重重的矛盾冲突;要么“全失语”,言行既不自由也不自在,但与外界权势环境的言行一致,极致的状态是“失声”、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6.
悲剧大师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他敏锐地发掘了现代人寻找自我和归属这一历史主题,而这一主题后来则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潮和“基本母题”。本文拟就《榆树下的欲望》一剧,通过对该剧中每一位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分析,着重探讨奥尼尔是如何揭示文化与个体冲突、物质占有欲与人性对立的这一悲剧主题;同时,谈一谈《榆》剧中一些创作手法的使用,其中包括分隔演区  相似文献   

7.
关于萨特的著名剧作《禁闭》有过各种评论,该文主要以萨特自己的谈话和《存在与虚无》中有关论述为根据,从剧情实际出发,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对“他人就是地狱”这句名言的准确理解,即:倘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他人便是你的地狱;倘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他人的判断便是你的地狱;倘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你自己也是自己的地狱。这是萨特在“上帝死了”之后,对現代社会,对“地狱之苦”所作的最新解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萨特“人学”中的“与他人的关系”问题,以揭示萨特在这部剧作中的真实而深刻的用意,从而论证了该剧的“唯我论者的悲剧”的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8.
《离婚》在情节安排上,抓住社会生活原型模式,在人生的园圈之路上,揭示出人与外在世界的矛盾.运用笑的艺术,撕开表面上红火、热闹的人生假面,通过几个家庭的闹而不离,人物的苟且偷生,读者心理期望的突然扑空,产生出强烈的幽默韵味。在悲剧人物的喜剧性塑造中.形成作者的艺术个性──“含泪的笑”的幽默风格。语言风格也一改早期油滑腔调,诙谐而夸张.文雅而精炼.庄谐相生并含有哲理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首次增设了“离婚冷静期”制度,旨在为轻率、冲动离婚提供“缓冲带”。从法理层面考察,离婚冷静期作为平衡婚姻关系私人性与公共性的法律制度,构成对离婚自由的合理限制,符合现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逻辑表达。从现实层面考察,离婚冷静期制度与我国轻率离婚频发的实际情况存在耦合,是建立完整、科学离婚法律制度的内在需要。为促使我国婚姻法律制度不断走向科学与完善,须在探究离婚冷静期法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当前离婚冷静期制度予以优化,以实现其保障婚姻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的诣旨。  相似文献   

10.
老舍小说《离婚》中刻画了两组女性人物形象:一组是生命被男权中心社会肆意践踏,生命意识淡化乃至沦丧的旧女性;一组是女性生命意识在生存与精神压迫的双重困境中突围、挣扎着醒来的新女性。在封建旧道德与男权文化的压迫下,她们无一例外地面临着人生悲剧:前者背负沉重的生命之枷以致被侮辱被损害;后者虽然发现了自我,并企图寻找自我,仍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1.
说到悲剧,自从亚里斯多德以来,在欧洲剧坛上就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悲剧通过“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更好的人”的不幸遭遇,以引起观众“恐惧和怜悯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获得教育”。悲剧的格局是情节“由顺境转入逆境”,一悲到底。《俄狄浦斯王》如此,《安提戈涅》、《哈姆雷特》等也是这样。这是悲剧的主流。然而,在此主流之外,欧洲悲剧也有象中国悲剧那样不一悲到底的,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高乃依的  相似文献   

12.
《悲剧的诞生》可从生存论角度解读。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探讨了悲剧的诞生、灭亡、更生;同时,尼采阐发了他的悲剧观,其中包括艺术的形而上学性质和酒神智慧,尼采的悲剧观其实是一种生存论。尼采的生存论不仅指涉个体的人生在世,也指涉民族的生存。尼采揭示了希腊人的艺术化生存,他提出向希腊人学习。  相似文献   

13.
老舍《离婚》中的老李是具有原生态性质的知识分子,在他身上集中反映了当时这类知识分子面临"现代"这一纷繁现象时所表现出的理性与自主性的纠缠,其结果是自我认同的悬置。这一知识分子的符号代码同时也反映出作者老舍在当下社会中的思考与某种程度的疑惑。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传统的《雷雨》悲剧观提出质疑,否定用古希腊悲剧模式诠释现代悲剧的学术论点,认为现代悲剧中的命运不再是主宰人性的宗教,而是人生存过程的一段逆境。现代悲剧因悲剧人物的塑造成功而获得巨大的批判力量。它主要表现为人在抗击厄运中维护人性的尊严,在摧毁旧价值观的行动中显示生命的活力。现代悲剧呼唤了开辟新纪元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雷雨》的主人公繁漪 ,这个集“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于一身的女性 ,在她“人的生存困境”中 ,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的深渊。她是一个将崇高与罪恶结合在一起的混合体 ,她的恶的极端行为源于她追求完美的欲望 ,在她的身上体现着“追求人的合理的社会存在”与“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严重对立和冲突 ,这是她走向悲剧结局的直接原因 ,也体现了《雷雨》的悲剧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一生写了二十五篇现代题材的小说,《离婚》是最后一篇。这篇作品不仅表现了鲁迅对妇女问题探索的深度,也显示了作家在艺术上新的进展。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巧稍为园熟,刻划稍加深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技术比《呐喊》中的作品还要“好一些”。 作品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的江南农村。农民庄木三的女儿爱姑,为了反抗丈夫的欺凌和遗弃,在父亲和弟兄的帮助下同夫家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场纠纷拖了很长时间不能了局。最  相似文献   

17.
《论离婚法草案》,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之一。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对普鲁士政府的离婚法草案和现行的婚姻法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马克思的这一著作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对我国《民法通则》关于涉外结婚、离婚的法律适用的规定的认识和意见,认为涉外结婚、离婚单纯采用“缔结地法”、“法院地法”,缺乏灵活性,易生弊端,建议区分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直接采用“混合制度”,完善这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19.
巴金先生在四十年代创作了《憩园》与《寒夜》。前者描写了先后居住在“憩园”大公馆的杨、姚两家没落、衰败的过程,揭示了钱财不能“长宜子孙”,人活着应有高尚的理想和信仰的人生真谛;后者写的是四十年代所谓“战时首都”重庆一个贫穷小职员家庭的悲剧,一场由母亲、妻子之间的隔阂和经济的压迫造成的家庭悲剧。在揭露黑暗现实的同时,作者展示了两个灵魂的痛苦挣扎,刻画了万昭华、曾树生这两个女性艺术形象。她们的遭遇不仅使我们看到那一代中国女性争取自由解放的艰苦历程及最终以无奈屈服为终结的命运,还揭示了女性自身的悲剧性格和封建思想意识的顽固性。 万昭华、曾树生虽然性格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争取解放自由的坚决程度也不同,但却都是清醒地追求过自身解放的一代。她们已不再是鲁迅笔下蒙昧中求索的祥林嫂(《祝福》)或泼辣又无知的爱姑(《离婚》),而是新一代的知识女性。她们都自觉地接受过“五、四”的新思想,有过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万昭华希望当一名护士,“帮助那些不幸的病人,搀这个一把,给那个拿点东西,拿药来减轻第三个人的痛苦,用安慰的话驱散第四个人的寂寞。”曾树生是学教育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国内外文学界给予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书以很高的评价。大多数的评论者高度赞美了它的独特的艺术成就;然而,精美的艺术形式,总是为它的深刻的思想内容服务的,《围城》尤其如此。本文意欲就其思想意义方面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围城”象征传统文化自身形成的樊笼《围城《的作者在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部分人物的……基本根性”。“基本根性”就涉及到了民族文化之特质,它是古老的传统中国文化中夹杂着的糟粕遗传在中国人和中国社会身上的退化了的畸形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