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主义理论的内部论争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主流理论与非主流理论缺乏实质性的对话,范式间辩论陷入僵局。相比较而言,现实主义理论内部的论争变得活跃,值得重视和关注。通过对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等三个分支的简要评析,文章总结了近年来现实主义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并从理论建构和理论检验两个角度提出了现实主义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李杜优劣论争反映了中唐韩愈与元、白两大诗派在诗学观念上的差异和竞争。韩愈对李杜优劣说的批判也包含了对讽谕诗创作的不以为然。但尽管如此,他们的诗学思想在同时代仍最为接近。在贞元、元和诗坛上,他们是前后相继的接力者,分别代表了这一时期诗学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3.
周扬与胡风之间关于典型问题的论争,发生于我国文学界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中典型理论建设的初期阶段.胡风更强调典型中的普遍性方面,周扬更强调典型中的特殊性方面,这构成了双方典型论争的最主要的理论分歧.  相似文献   

4.
<正>论争是近现代以来曲学界审视、解读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衍变态势与纠结现象的一个牵涉诸多复杂因素、颇具理性思辨特质的学术热点。不论从文献的梳理编纂还是论著的建构表述,戏曲理论批评论争都是一个不能忽略、不可遗漏的重要内容,不仅文学史、戏曲史往往把它作为切入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纷乱格局的关键,而且涌现出许多以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为专题的论文,使对这一簇聚人气潜蕴学理的热络问题的观照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走向纵深、走向缜密。尤为珍贵的是,由此引起的相关研  相似文献   

5.
一个新学科的建设总是充满了矛盾、斗争,以及必然会有的各种论争。传播学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就经历了各个层面的论争。通过论争基本解决了传播学研究的起点问题,概念问题,生存空间问题,道路问题,方法论问题等等。可以说传播学在中国的30多年就是中西传播研究领域和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30多年,是我国学界在探索、论争中前进的30多年。对这些论争进行分析,展现我国传播学学科发展的轨迹,对一些学科建设问题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论争这一文艺理论争鸣焦点课题,对两者文艺理论的产生、演变及走向的透视,流派的形成,理论的界定,到引进、吸收、融汇进程的分析与论证,以全新视角进行历史反思。在邓小平“二为”文艺方针旗帜下,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应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双蒂并开、共同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文艺理论从新时期迈向新世纪。  相似文献   

7.
<正>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宝库,又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基础。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深入的探讨,对其中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并由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为了集中反映这一时期对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情况,李洪峰和陈华东两位同志编著了《政治经济学原理论争》一书。近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以介绍不同学术观点为主要内容的资料书,但是,把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不同学术观点汇总出版尚属少见。粗读此书,有几点给人印象较深: 第一,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论争的学术问题,涉及到的面比较宽。面对众多广泛的学术观点,作者并不是把不同的学术观点汇总重写一遍,而是把不同学术观点归纳整理为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劳动价值论、商品货币理论、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学说中,现实主义占有着一个突出的、显著的位置。他们一生中对这个问题曾作过多方面的、深入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完整的体系。如果我们不单单就马、恩的现实主义而论马、恩的现实主义,而是把它放到它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当中,和其它创作方法以及传统现实主义进行参照,我们就会发现:马、恩的伟大,同样体现在现实主义领域;学习研究现实主义理论,忽视马、恩的,那只能是半截子理论。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是否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争,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了。在三十年代后期为了反对日本的反对言论,国内的大多学者大多不承认中国属于亚细亚形态的社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几年国内学者对此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较为典型的有亚细亚生产方式普遍类型说、亚细亚生产方式特例说和东方社会类型说。各种说法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事实依据,相应地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28年前后的"革命文学"论争实质上是一场因时代观、世界观、文学理论观的不同而引发的文艺观念之争。在论争的主要方面,即时代与文学、文学与革命、文学的社会作用与审美作用之间,论争的参与者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向度———单向的极化特征与双向选择时的"左"倾性、宽容性与前瞻性。造成向度歧异乃是受当时的文艺、政治思潮影响,论争各方看文学的角度不同,从而造成对文学本质属性理解的不同。归根结底,他们的分歧是个人的社会实践与文学实践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与施莱尔马赫之间的争论是近代思想史上一场颇为引人关注的论争。尽管二者都有各自的理论主张和基本立场,但他们其实都持续关注着对方的思想发展,并把它作为自己思想的一种参照。实际上,黑格尔与施莱尔马赫之间的争论可以追溯到由黑格尔应召来到柏林而开始的一系列事件。尽管施莱尔马赫希望黑格尔能够来到柏林,但是,二人思想观点和精神气质上的差异很快导致了冲突。在把黑格尔从柏林科学院驱逐出去的过程中,施莱尔马赫所扮演的角色加剧了这种紧张关系,最终促成了二者彻底的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逻辑论争在我国现代逻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我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 ,它确立了形式逻辑独立的学科地位 ,推动了这门科学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 ;另一方面 ,它也具有许多缺陷 :受苏联逻辑论争的负面影响较重 ,过分关注与形式逻辑有关的哲学问题的探讨 ,偏离了当时世界范围内逻辑科学迅猛发展的主流 ,脱离了逻辑教学的实践。反思这场论争 ,对研究中国现代逻辑思想史 ,对推动我国逻辑现代化的进程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与以政治为本位的现实主义理论派别论争中 ,胡风建立起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对文艺的政治性、真实性、题材与作家主体的作用和艺术技巧等问题都给予了精当而有价值的论述 ,显示出独特的理论光辉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和民法作为规制市场交易和经济运行的互补互动的重要法律部门,是社会主义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化,经济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理清我国经济法与民法之论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焦点及其实质,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介绍国外经济法与民法之论争,再对比我国的情况来揭示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茅盾与创造社1922年文学论争的总体倾向呢?无庸讳言,在双方论争的过程中,夹着过多的个人成见和宗派意识,以致成了一场护自己之短,揭他人之痂,嘲讽挖苦乃至谩骂的意气之战,这主要体现在关于如何介绍欧洲文学和翻译错误两个问题上。但是,这并不构成论争的主导倾向,引起巨大的争议和冲突的主要是由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不同的艺术倾向而带来的。这种艺术倾向包括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于生活的理解,以及艺术地表现生活的原则、艺术的内在价值等。这是论争中真正闪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七年底开始,在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同时,展开了关于一九三六年文艺界两个口号论争的讨论。这场讨论推倒了林彪、“四人帮”强加给“国防文学”的污蔑不实之词,为在文艺界拨乱反正、肃清流毒做了一点工作。还一致肯定了两个口号论争是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争论。这场讨论是有成效的,它的发生既不是什么人任意提出的,它的结果也不是更把思想扰乱了。当然,对于文艺界几十年来的一桩“公案”,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认识的完全一致,这是毫不足怪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在论争中结束,可是这场论争却至今没有结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我的这篇文章,则仅限于从学术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论争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以就正于批评者。  相似文献   

17.
形神问题是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问题之一,形神关系在不同时期的论争也显示了当时的理论水平。通过探究形神含义及其形神论争,关于形神关系的发展则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表现为"形神相即"和"形神相离"之争,第二阶段则体现为"形尽神灭"与"形尽神存"之争。通过考察形神论争的过程,在三个维度上进行了有益的反思,第一是对形神论证的反思,主要对比喻论证进行了反省;第二是对儒佛之间形神论辩进行了反省;第三是提出了形神问题的另一种处理方式,即以信仰的视角和理性的视角对待不同领域的形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一生文坛遭遇沉浮,论争是其标签,论争也是其最基本的姿态,其思想在论争中提出、发展、升华和修正,而其文学话语的是是非非在很大程度上与鲁迅休戚相关。本文以人性论为立足点,以其论争的三阶段为线索,通过人性论与自然人性论、人性论与阶级性及与抗战无关论的辨析,以"论争"手法为切入点,目的是突显其基本文学见解及其底蕴,以期给当下学界以启示。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的传教士汉学时代和20世纪末的专业汉学时代,汉学家们围绕《孟子》的人性论展开了两场针锋相对的论争。在第一场论争中,理雅各借道巴特勒主教的良心论来说明孟子性善论的价值,并将孟子的“性善”解释成“性向善”,但谢卫楼却抨击孟子和理雅各双双否弃了上帝恩典。第二场论争的焦点在于安乐哲的文化主义与华霭仁的共同人性论之间的分歧,而产生这种分歧的深层原因则是辩论双方对于民主和人权的不同态度。两场论争尽管表现形态各异,但论争的核心观念却高度相关,在理论脉络上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天主教各修会理解《孟子》人性论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宋词流派的论争由来已久,宋词在发展历程中是否形成流派,如果有,是在怎样一种层面上如何排列组合;如果没有,又该如何去理解历史上的种种流派理论,学人众说纷纭.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理论术语的规范和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