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蕴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8-92
3篇文章分别考察了新中国60年的普希金研究、莱蒙托夫研究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新中国60年普希金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将60年的普希金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发展期;1958年至“文革”期间—缓滞期;1976年至2010年—复兴和繁荣期。《新中国60年莱蒙托夫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认为新中国60年的莱蒙托夫诗歌研究大大超过旧中国,新中国的后30年较之前30年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比起诗人的祖国俄罗斯来,比起中国对俄罗斯其他伟大作家的研究来,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中国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之考察与分析》认为,60年的中国陀氏研究成就不小,尤其是最近20年,不论是视野还是深度,主题分析还是艺术性研究,都有很大推进,逐步由现象评述向本质挖掘深入,陀氏创作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不断被揭示出来,与此同时问题也不小。 相似文献
2.
赵桂莲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93-97
3篇文章分别考察了新中国60年的普希金研究、莱蒙托夫研究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新中国60年普希金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将60年的普希金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57年—发展期;1958年至“文革”期间—缓滞期;1976年至2010年—复兴和繁荣期。《新中国60年莱蒙托夫诗歌研究之考察与分析》认为新中国60年的莱蒙托夫诗歌研究大大超过旧中国,新中国的后30年较之前30年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比起诗人的祖国俄罗斯来,比起中国对俄罗斯其他伟大作家的研究来,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中国60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之考察与分析》认为,60年的中国陀氏研究成就不小,尤其是最近20年,不论是视野还是深度,主题分析还是艺术性研究,都有很大推进,逐步由现象评述向本质挖掘深入,陀氏创作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不断被揭示出来,与此同时问题也不小。 相似文献
3.
涂卫群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1-100
曾觉之1933年发表了纪念普鲁斯特逝世十周年的长文《普鲁斯特评传》,由此起始的中国普鲁斯特小说研究,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国文学研究的政策引导、苏联学者对普鲁斯特小说的"反现实主义"和"颓废派"的定性,陷入30年沉寂。直至改革开放后,普鲁斯特研究重又兴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中国作家寻求写作新思路的实践相呼应,《追忆似水年华》主要作为西方现代派之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引入我国。1989—1991年,15位译者合作将小说译成中文,此后对普氏小说的研究渐渐由少数通法语的学者扩大至众多外国文学研究者和作家。20世纪90年代末重新兴起的国学热,使我国的一些普鲁斯特小说研究者开始从沟通中法文学世界的角度研究《追忆》。21世纪以来的中国普鲁斯特研究,侧重于对小说的时间艺术和诗性回忆的研究。近30年来,在几代外国文学研究者的努力下,中国的普鲁斯特研究逐渐填补了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空白,与国际这类研究渐至同步,并显示出自己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60年来,民族理论学界和长期从事民族工作的同志就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层面、自治机关自治权问题、自治机关民族化问题、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问题等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出版并发表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对不断丰富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章燕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01-10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华兹华斯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译介、研究以及比较研究方面都有稳步的进展。然而,这期间华兹华斯在中国的接受及其研究却经历了较大波折。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间,由于政治形势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华兹华斯不仅受到冷遇,更遭到严重曲解和批判。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华兹华斯的地位得到重新评价,他的诗歌和诗学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究,经历了80年代的复苏期、90年代的深化期和新世纪以来的初步繁荣期。但这中间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尤其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与英美学者的华兹华斯研究相互观照的视野下提出我们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众多学者都对此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认真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其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法学界和民族学界的学者亦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之进行了研究。通过梳理目前所搜集到的相关研究成果,试图从中得出一些启发性的结论,以期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文化意义,并针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使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耿海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9(2):129-132
别尔嘉耶夫与作为一种精神的俄罗斯文学(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之间,无论是从别氏的思想资源讲,还是从他对俄罗斯文学的全新阐释看,抑或是从他回应俄罗斯及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主要路径来说,都存在一种血肉关系。但国内学界对别尔嘉耶夫的翻译与研究,却过于侧重其哲学思想及其思想的德国来源,对其与俄罗斯文学的那种血肉关系缺乏应有的重视。其中的原因,恐怕需要从近20年来我们所形成的新文学观中去寻找。 相似文献
8.
赵军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5):87-92
新中国60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对传统的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推进。纵观60年的变迁,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坚持提高质量这一基本主题,在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同努力下,本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开拓出一条渐进式制度变迁的改革路线。鉴往瞻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王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36(4)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川端康成的文学影响关系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比较文学课题,国内外涉猎较少.本文采用誉舆学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学叙事角度,对两位作家作品主题、艺术等方面展开初步探讨,提供日俄文学交流的线索和一个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0.
王钢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36(4):162-164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川端康成的文学影响关系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比较文学课题,国内外涉猎较少。本文采用誉舆学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学叙事角度,对两位作家作品主题、艺术等方面展开初步探讨。提供日俄文学交流的线索和一个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1.
陈立旭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
新中国60年对人类进步有重要价值:第一,中国用事实证明人类朝着共同目标,依据本国国情,走特殊道路,才能取得成功,从而开辟了一条人类进步的新路;第二,中国造成了新的世界格局,制约着战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中国不光解决了本国十几亿人的生存问题,还支援了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新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种示范作用,为一些落后国家急起直追,力争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起到了榜样作用;第四,中国采取促进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发展了文化事业,带动了整个东方文化的发展,也向世界传播了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12.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随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而为中国所接受的。伴随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变化,陀思妥耶夫斯基显示出三副不同的面孔:民国时代,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一个“为人生”的进步作家,受到左翼文艺界的欢迎。50年代之后,陀氏被革命洪流淹没,成为艺术上有可取之处,但思想反动的“两面人”。90年代以来,陀氏作为一座灿烂的文学丰碑,不断刺激中国读者的审美想象,并成为中国学者心目中的“先知”。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劳伦斯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自80年代起走向繁荣。在80年代,劳伦斯笔下的性描写是学者关注的中心,也鼓舞和启发了中国作家对人性的深入探索。90年代之后,中国学者对劳伦斯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其创作中的工业文明与大自然的冲突主题、两性关系主题、死亡与再生主题,非理性心理描写、原始主义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究,也对其作品中的象征隐喻手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精神分析、生态批评、比较文学,以及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叙事学、伦理学批评等研究方法,都应用于劳伦斯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另一方面,中国的劳伦斯作品翻译良莠不齐,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缺乏学术规范现象也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4.
陈建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1):142-14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是一部描写恐怖主义犯罪的杰作。作品对恐怖主义的理论基础———“共同事业”进行了深刻揭露,深入分析了恐怖主义犯罪心理的动因,探索了恐怖集团领袖成功的奥秘,表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和预见性。研究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们认识、了解乃至预防恐怖主义犯罪,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08-314
伊克巴尔是著名的南亚穆斯林诗人、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对伊克巴尔诗歌的译介始自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前后则有了新的发展,主要研究内容涉及伊克巴尔文化身份的界定、其诗歌中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思想及美学和诗学观等。伊克巴尔诗歌创作的主题与风格决定了中国读者对他的接受和喜爱,而中国的时代及社会文化背景亦主导了新中国60年对伊克巴尔诗歌研究的步履。总体的研究状况是,既有研究不乏洞见,但仍存在研究群体有限、视野不够开阔等不足。 相似文献
16.
周丹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2(1):92-95
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所表现的人与外部环境、人与自我、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出他对当时人类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忧虑.这一主题和20世纪西方社会危机的衍生物--现代派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陶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1):148-156
在很长的时间内,我国学者对威廉.福克纳注意不多,直到1950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国学者对这位作家的译介和研究才正式展开,但很快又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自1979年开始,我国的福克纳研究走上正轨。1990-1999年是我国翻译出版福克纳作品和有关著作的全盛时期,也是福克纳研究的一个高潮。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福克纳研究稳步而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福克纳研究的特点是年轻学者增多,研究对象范围扩大,研究方法也更加新颖和多样,从比较文学角度予以研究的论文、论著也在逐渐增加,还出现不少总结我国福克纳研究的文章。总体而言,我国福克纳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复研究,对他的后期作品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研究不足等。 相似文献
18.
王琛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3)
新中国党报60年的发展与变革大体经过3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30年,党报主要靠行政拨款.是社会主义公营报刊系统的主体部分,党报的宣传模式得到强化:改革开放以后,党报走向市场运作,"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的转变使党报经历了跨越式大发展,新闻理念和新闻生产上开始从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的转变:20世纪末以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党报在内容上更加"三贴近",在发展上走向集团化、产业化与多元拓展经营.党报工具性和商品性双重属性的矛盾是贯穿党报发展的主线,新时期党报发展的关键仍是对这一矛盾的创新性解决. 相似文献
19.
黄梅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1):157-165
国内对简.奥斯丁的译介和评述始于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的主流思想强调文学的政治批判功能,奥斯丁基本被边缘化。“文化大革命”期间,奥斯丁研究完全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77年,奥斯丁才重新在学界得到重视。1989年之后的二十年是中国奥斯丁研究发展最快、成果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研讨渐渐与国外接轨,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从形式技巧角度切入的论文大大增加;在新的起点上展开了思想、伦理、政治、历史等方面的评论;女性主义或性别研究“应者”众多;文化研究前景广阔;除了专业论文以外,还有不少以随笔形式评介奥斯丁的文章。六十年来,我国奥斯丁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深度和广度上仍有不足,也存在粗制滥造甚至剽窃抄袭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石仲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5):1-12
新中国60年发生的历史巨变证明,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而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光明大道.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为后"30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后"30年"是前"30年"的历史延续、校正方向和创新性发展.新中国60年的伟大成就是毛泽东哲学的伟大丰碑,实事求是思想是新中国60年发展进步坚持正确方向的辩证唯物论基础,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是新中国60年发展进步制定正确政策的唯物辩证法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思想是新中国60年发展进步明确根本任务的历史唯物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