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由国家民委原主任李德洙作序,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明良教授、循化县县长韩永东、县政协主席陈明范、县志办主任陈绣组成的编写组编写的《撒拉族简史》修订于2008年11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人们把草原文化和汉文化对立起来,认为狼性没有德性。我国入世以后,各个企业纷纷高举狼性法则,实行狼道管理。这两种截然不同对狼的态度给我启示,想从狼身上挖掘其具有的德性。文章论述了狼形象的历史变迁,以及狼文化中儒家德性的具体体现,并阐明研究本题目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各个社会之间都存在着文化差异,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语言都是某种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传播工具。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而文化因素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英汉文化差异直接影响者中国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化教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英汉语言文化的交流架设了一条沟通的桥梁,使得英汉文化互相借入与渗透。在对英语文化的借入中,我国传统的汉语文化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而使英汉文化间差异缩小,距离拉近,英汉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5.
我的案头摆着一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著作,这就是夏先培先生所著的《左传交际称谓研究》,此书最近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仅看书名,就觉得此书并非平庸之作。于是,我立即捧起仔细阅读。越读越感到高兴,越读越对此书的作者充满敬意,并愿意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中国是...  相似文献   

6.
书法作为汉文化中的一门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与汉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关系密切。处于农耕文明的地域环境对书法艺术的载体———文字的象形性影响甚大。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 ,正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书法用笔以“中庸”为基本原则 ;书法以“中和”为最高理想 ;书法品评必须以人品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动物设喻的角度探究英汉文化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动物比喻。同一动物形象,带来相同的联想,反映了英汉文化的重叠,体现了英汉文化中人们共同的思维模式,但更多的是显示了英汉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和汉语中,人们也会用不同的动物形象表达共同的语言内容。在进行跨文化比喻的翻译时,必须考虑文化的异同,反映其所负载的民族文化信息,以此促进不同文化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谐音与汉文化关系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谐音作为一种具有汉民族文化特色的修辞手段,与汉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从汉文化对谐音的影响研究和谐音对汉文化的影响研究等方面,就20年来有关谐音与汉文化关系的研究加以梳理和阐释,并指出其中尚需改进的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刘宪法 《21世纪》2014,(2):41-42
我是通过阅读了黄宗智的《中国的隐形农业革命》知道此书的,但黄只在该书中,提及这本书是一篇博士论文。  相似文献   

10.
《怀颍堂艺文丛稿》即将出版,作者嘱我作序,却之不恭便答应了。但此书涉及学科甚广,有些问题我个人缺乏研究,实在不敢称序,只能就阅读校样所得,写出一些感受和看法,供大家参考而已。“怀颍堂”是袁喜生同志的堂号。喜生原籍颍河之滨的临颍县,他深怀乡情,故以“怀颍堂”为号,今又称自己的集子为《怀颍堂艺文丛稿》。著者长期执教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教过文艺理论、写作、书法多种课程,近些年任职于河南大学出版社,依然接触文史领域诸多学科。他处事认真,且又勤于思考,近20年来结合教学和编辑工作进行研究,撰写、发表相当数量的文章,本书即为从…  相似文献   

11.
北魏的政治文化变革经历了对汉文化的拒绝、对汉文化的认同、接受汉文化的改造和鲜卑民族文化的复兴四个阶段,变革的结果是北魏政权的灭亡。因此,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变革一定要根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民族性是民族国家存在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6世纪-公元3世纪吴地的居民变迁与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元前 6世纪到公元 3世纪 ,在吴地先是越灭吴 ,后是楚灭越 ,再是秦灭楚 ,接着汉灭秦 ,居民发生了多次置换与变迁 ,文化模式也随之屡屡更迭与转型 ,最终汇入汉文化的洪流之中 ,成为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区域类型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由于汉文化的强力渗透,孝道观念在白族民间文学中演绎成为一道壮观的主题风景.白族民间那些以宣扬孝道、歌颂孝道为旨归的文学作品既表现出吸纳汉文化的态势,又显示出与汉文化不太相同的价值取向.白族民间文学的"孝"主题展现了白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生命联系,也揭示了文化传播和接受的复杂机制.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土家族文学史上最早的两位诗人,田九龄和田宗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向往汉文化的外向情结。容美土司的闭塞落后、土司制度的专制黑暗与汉文化的相对发达,以及他们个人的理想追求是这种外向情结的生成因素。这种外向情结体现在他们的诗歌中,主要是对汉文化名人的倾慕,同时也影响到了其诗歌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5.
一天,甘德安教授兴冲冲拿来一本《独立学院之命运》的书稿请我作序,尽管书名让我眼睛一亮,却未敢当即应承。我不敢随意为他人作序,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那些书稿,担心误读作者,或画蛇添足;我也不乐意在别人的代序稿上签名,因为这不仅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少数职务行为的除外)。  相似文献   

16.
明代四川的少数民族可分为氐羌、百越、苗瑶三大系统,虽然从总体上看,他们与汉文化的交流呈现出日愈密切的趋势,但区域性的差别也非常明显.以汉族分布为主的汉文化区域、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夷汉文化区、以少数民族分布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区,分别体现了他们文化变迁程度的差异性.同时,这三大系统民族内部不同部分的文化变迁程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一康熙十八年,《聊斋志异》初次结集问世。紫霞道人高珩为之作序,指出此书之“异”,仅是事异,在精神实质上则不违孔子思想;即使记载怪异,也不过略同于《春秋》载鹢飞石陨,并不足怪。只要读者“眼  相似文献   

18.
今年新春之际,我收到了《老友》杂志社赠给的《老年综合养生》一书。我喜出望外,即与老伴一道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认真阅读有关章节。接着,我们又阅读了全书,还将此书转给我们赣南师范学院一些离退休老同事传阅。我们大家都认为,《老年综合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多民族共生与融合的历史进程,元代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实现了全国大一统,与外域的交往也达到空前规模,民族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前代。儒学教育和汉文化的熏染不仅提升了蒙古人和色目人的汉文化素养,也给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俗带来不少变化。元代汉、南人在语言文字等方面对蒙古文化也多有吸收。  相似文献   

20.
文言是汉语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资源.应当高度重视文言的文化功能,把文言教育与提高汉语汉文化的认知能力联系起来,增加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塑造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