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周淼龙 《云梦学刊》2004,25(3):65-67
写作是写作者对实际生活的一种“操作”。现实语境对写作的制约需要写作者的能动因应,这是一个充满机智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申论写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博学,彰显申论写作者"腹中有物";大众语言,让申论写作内容变得更饱满;巧妙,使申论写作内容表达得恰到好处。借鉴这些方法将有助于申论考生在申论写作中取得更高的分数,进而为考生的公务员考试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3.
写作离不开材料,而直接材料的获得要靠观察。观察是写作的前提与基础。明确观察的含义及方法对于写作者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艺术的角度解释了观察的含义,并对写作中的观察的个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  相似文献   

4.
写作活动应当是作者心理素质,诸如感知、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个体因素功能发挥的整体体现。写作心理素质不是单单作为写作者的心理机能和心理现象而存在的,而是作为职业性的心理能力在不断地发挥着作用。可见,写作心理素质在写作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写作心理素质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写作心理素质的后天培养都是从无意到有意的。初始,培养总表现为不知不觉的自然磨练和积累。伴随出现的是早期兴趣、爱好发展的定向和专注。因为一个人很难自我认识和被认识到具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对市场经济中农民所经历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转变以及所经历的道德问题格外关注,反映在她们写作文本中的一方面是延续"寻根文学"对传统伦理道德信条的思考,一方面则揭示与呈现农民生存形态与伦理形态的种种变化。由于她们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理解乡土社会的变迁,避免写作者惯常采用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立场,这使她们更多从日常生活的维度看待农民违背乡土伦理的欲念和行为,从而深刻揭示社会新伦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发人们对乡土伦理变迁状况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7,(2):61-69
汉语的现代性写作仰仗一种朝向未来、充满潜能的新语言。这种新语言召唤着具有现代心智的诗性写作者。在这种意义上,放眼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部边缘之书,《野草》或可被确认为一部绝对的文本和一个彷徨的开端,鲁迅或可称为现代汉诗写作的第一人,他启迪着现代读者对书写维度的注意。本文倾向于将《野草》视为一种现代汉语写作的草图,而鲁迅对《题辞》的写作,尤其是他对四种实验性要素的运用,已经为这份草图的展开做出充足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工农兵业余创作在十七年文学期间得到工农兵文艺方向政策推行后的大力发展.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文学刊物为依托,可观十七年工农兵业余创作经由单一、粗糙到丰富、细致化三个阶段的发展.工农兵业余写作承载着比知识分子写作更明晰的政治意义,即使作品艺术水准不高,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实践着重构新中国国民精神的努力.但与当今的底层写作相比,其写作者的原生态感受被党政文艺政策最大化规束,造成艺术和创作精神上,难以担负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8.
EFL写作中的读者意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写作过程的交际本质,从语气情态、语篇视点、语义范畴以及语篇连贯四个方面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写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了写作者缺乏读者意识。培养读者意识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如何培养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对写作的探索角度看,勒克莱齐奥的《逃之书》在其创作之路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勒克莱齐奥在该小说的创作中延续其对传统小说写作的叛逆,在小说的写作形式上加以突破,更在于其对写作本身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本文通过对《逃之书》的细读,以文本为依据,就勒克莱齐奥早期对写作的实践与思考进行分析与探讨,指出勒克莱齐奥试图用一种自然流出的语言,去实实在在地发出世界本身的声音,去展现世界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人们通常把"80后"写作称为"青春写作"。关于青春和青春的感怀是这批写作者不约而同的主题。对于他们来说,青春是一种深切的成长体验,也是想像飞驰的舞台。而在"80后"写作者的爱情故事里,常常不约而同地出现某种"风格"的类似——平淡无奇的躯体修辞与性描写。这样的"风格"并不仅仅是"身体写作"之后的审美疲劳,而是"80后"写作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对抗正统秩序的符码。  相似文献   

11.
译者与作者的和谐共生关系指明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兼有的双重身份,实质上是提出了构建翻译写作学的理论体系。翻译写作学的构建需要借助写作学的基本原理,在翻译过程中采纳并运用写作学"感知—运思—表述—检查"的核心机制,整合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从西方经典语言学中,包括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语用学、关联理论、认知语言学等直接受益的研究成果所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思路,并融合中国传统译论基于中国传统文学、美学、文章学、文艺学、语言学所提出的译事标准,明确翻译写作新过程,完善翻译写作学的基本建构。构建翻译写作学的目的即是对译者和作者长久以来身份之争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为实现翻译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真正结合而提供了途径,旨在呼唤对高质量翻译的重视,切实提高翻译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铁凝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上的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其女性写作中的身份认同走过了从遮蔽到逐渐敞开的历程。这种身份认同状况与中国女作家自“五四”即已开始的拒绝女性身份的历史延续性有关,更重要的是受其自身所处的新时期社会和文化环境影响。铁凝的这种身份认同历程在很大程度上正代表了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身份认同的演变轨迹,因此,以铁凝为个案研究其女性写作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写作文化和写作思维操作能力是决定写作能力的两大主要因素,写者是在时代写作文化的控制下,通过写作思维操作的正确展开去完成文章写作的。因此,当代前沿的、操作性的法律写作能力系统必须按照写作思维的客观规律,主要从写作文化和写作思维操作能力两大方面去构建,而高校法律写作课程的发展更新也应当沿着这个方向去实现。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是在有意识地写作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作品。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详细地总结了自己的写作过程和理论。《太史公自序》则从各方面记载了司马迁作为创作主体的详细情况,这不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文论史上都是不可忽视的珍贵资料。在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史家眼里的文学还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种道德规范、宇宙哲理,以及历史经验的学术写作活动,但这种观念构成了中国古代对于文学写作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中或可窥见文学自觉的前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呈现出一种众声喧哗的格局。另类写作就是其中的一种。卫慧、棉棉等"七十年代后"作家的另类写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增添了一道新的风景线。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其重要的现实原因。对此种另类写作姿态,我们既不能改变也无法回避,而只能正视和分析它。作者在对作品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探讨其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并概括其具有创作视野极度狭窄、社会责任感严重丧失和审美低俗化等缺陷。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意识流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她主要通过小说的重要角色莉丽·布里斯库自己的意识流动来塑造莉丽的形象。伍尔夫是从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交织、现实与回忆相糅来传达她的创作旨趣的。  相似文献   

17.
思想随笔创作近几年来呈方兴未艾之势,这是由于这种文体是以内容的丰富性和现实性见长,以写作的灵活性深得作者和读者青睐。因此本文从这一特点出发,以漓江出版社的《2003中国年度最佳随笔》为批评文本,着重分析了文本的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现实的批判性等特点。这些随笔作品,均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学生写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大部分写作课堂仍然实施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成果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挫伤了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作文思想匮乏,内容千篇一律,因此,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以读促写能够拓展思路,丰富作文思想内容;以改促写能让学生从修改中梳理思路,培养逻辑思维;以写促写使学生熟能生巧;以评促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动力,让学生在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下热爱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