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依照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法则,一种新兴的文学只有在获得了垄断作家合法定义的权利后,才能获得自身的合法生存权。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因全面打破传统"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彻底扭转传统小说由"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表达方式及由此引发的对传统审美趣味和阅读机制的全方位颠覆,先锋作家自我话语权的确立经过了相当错综复杂的过程。首先,先锋作家取得作家身份上的认证,然后又力求通过先锋批评家的话语支持、创作谈、座谈会、散文随笔、访谈录、对话录、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确立自我话语权,最后经当代文学史各家对先锋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地位的定位和塑造,先锋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合法性地位显然业已建立。  相似文献   

2.
“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建立了小说艺术形式的本体意识,并使中国文学对“真实”的理解走向了一个高度。他们对叙述的执著,对语言表述方式的改变,给中国小说带来了很大影响,但其形式变革也包含着追求技术创新的躁进、作家价值建构的游移,以及对生活感悟的缺乏力度,这也导致了作家从整体上迅速丧失了先锋的锐利。重新思考“先锋小说”形式变革的意义以及缺失,将使我们对其“先锋性”作出更清晰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新潮编辑”群体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运动兴起和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助推力.它的形成有着特定的时代原因和历史背景;它发掘、培植了一批文学新生力量;它和“新潮作家”、“新潮批评家”一同促进了文学形式变革的完成并影响了先锋文学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场”理论出发,通过建构“先锋文学”和“先锋文学支持网络”这一对概念,寻找一种有效地重新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先锋小说的方法。通过对“先锋派”、“新状态”、“新生代”等20世纪90年代相对复杂的先锋小说的情状的甄别,找出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语境下小说的先锋性的特质所在,以及它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传统之间悖论关系,用一种总体的眼光,从一个新的视角对20世纪90年代的先锋小说提供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6.
先锋小说作为当代小说的开拓者,对其解读千差万别,有时连文学批评家也束手无策。著名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入选高中《新课标》教材后,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小的挑战。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这类作品最大的问题主要是语言问题,引入“层次教学法”,按照文学语言自身的层次规律分析语言,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正常中逃逸 到反常中舞蹈——论先锋小说的先锋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评论界之所以接受先锋小说,看重的是它的形式探索,大都忽视了其在“先锋”形式遮蔽下潜在的小说观念的先锋性。先锋小说在理论上直接挪用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西方学术对人微观研究的观念,致力于探求人的深奥莫测的精神世界和千变万化的行为表现,实施对惯例的偏移,毫不留情地解构了传统的“宏大叙事”;在对心理的展示上,它给予“分裂的自我”以无限温情,建构了关于人心灵的“另外一个王国”;在对爱情的叙事中,它颠覆了传统的爱情模式,同时大肆张扬了性,以此反抗传统爱情观对人心灵的压抑。其先锋意识对后续小说潮流的影响和启示,均有不可低估的和永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存在主义”到“先锋小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文学接受角度看中国当代文学对西方文化思潮的接受,会发现经历过“文革”硝烟、思想稍稍解放的中国人和感受过“二战”炮火、被现代科技文明“异化”的西方人,对现代社会的“个人性”焦虑感同身受。从“存在”到“先锋”,反映出的是中国先锋小说家对现代性危机的感悟,代表了一代文学青年在东西方文化交融语境中的艰难思考和审美态度。由于存在主义的影响和渗透,中国的先锋小说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新时期文学以来,各种先锋文学思潮新浪叠起,各领风骚,但旋即走向写实.我们通过回顾"先锋派"文学的兴衰发展历程及新写实小说的兴起,走进文学史深处的当事作家,来探讨中国当代文学从先锋走向写实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现实主义思潮和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不同境遇的原因,进而来论述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发展轮廓.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来先锋作家的长篇小说创作宣告先锋小说第二次高潮的到来。先锋小说家们在历史中逃遁和面对生存意义的退避,使先锋小说在文学层面上面临着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1.
毕飞宇的"历史叙事",作为20世纪90年代"新生代"作家中一种独特的叙事类型,曾为考察先锋文学经验在90年代的继承、延续提供了重要例证。围绕时代背景、作家观念,从毕飞宇小说创作的主题、技艺、经验和人性等角度展开探讨,不但可以印证文学史前后的沿袭关系,而且能够呈现90年代历史叙事的演变与拓展。毕飞宇的创作曾为历史叙事注入了活力,并在历史化的过程中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1987年《人民文学》和《收获》集束刊登了先锋小说,这预示着先锋小说在当代大陆文学中有了一席之地。从梳理和分析《人民文学》的刊登动机入手,揭示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的意识形态性:它们是作为“多元化”的“一元”被纳入的,同时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地位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后期 ,中国当代文坛上一批年轻作家如孙甘露、格非、余华、苏童 ,在小说观念和创作方法上出现了一股强大且持久的带有新历史主义观念与倾向的文学思潮。在他们笔下 ,历史呈现出全新的丰富多彩的面貌。评论界一度把他们的小说称为“新历史主义小说”,或者“后现代先锋小说”。同当代那些受到特定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影响的历史小说相比 ,后现代先锋小说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内容鲜明性的淡化和多元化新时期以来 ,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大背景发生了巨大变革 ,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越来越丧失权威的指导 ,规范功能导致话语多元化。与…  相似文献   

14.
吕新一直以来被看作先锋作家,其小说最大的特色表现在叙事技巧和叙事语言的不断实验、探索和创新上.小说《梅雨》在叙事方面依然保持了一贯的先锋性,无论是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语言的营造,都显现出作家高超的艺术才能;与此同时,小说在主题上也明显表现出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对社会各种异化现象的忧患和批判,对人类生存痛苦和精神困境的古典式人文关怀.以《梅雨》为界,吕新此后的小说在叙事形式探索方面有所减弱,但固有的先锋精神和古典人文情怀始终不变.  相似文献   

15.
先锋文学不仅是文本上带有超前性的叙事特征,更重要的是具有先锋精神.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现的实验探索小说被许多学者和评论家称为"先锋小说",但这种实验探索小说的形式革命超越了时精神向度的挖掘,"得言失意",它并不是真正的先锋文学,称其为"先锋小说"是对先锋的误读.  相似文献   

16.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之所以在世界文学史上一直经久不衰,除了其备受争议“不伦恋”的题材,重要缘由就在于作者能够巧妙地运用拉康的“镜像”手法,对小说中的一些要素进行镜像构筑.本文通过分析人物、叙述结构、情节三者的“本体”与“像体”的重叠与交错揭示小说中美轮美奂的构筑之美.  相似文献   

17.
法国新小说作家和理论家娜塔丽·萨洛特的“对话与潜对话”,是在意识流小说理论、心理分析学说和复调小说理论的基础上建构的新小说理论。其内涵主要包括:反对传统的对话方式,充满先锋色彩的内心独白,强调内心独白的前奏,发掘潜对话的多维功能。这一理论对丰富和发展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重新认识西方现代入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属于现代文学学科史的研究,评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比较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评论,特别是茅盾、钱杏、李健吾、沈从文等写的作家论,重点考察了这些评论所体现的对文学史想象的空间,以及这些“当代评论”与文学史研究之间的张力。文章注意到“作家论”如何成为一种独特的批评文体,以及这些评论在后人建构文学史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和理论也纷纷涌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作家开始学习借鉴现代主义文学。马尔克斯和福克纳创造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对于1980年代的“先锋”作家有着巨大的影响,余华、苏童、格非等主要作家从中吸取了荒诞、变形、虚构等多种元素。人们对于兴起于80年代的“先锋”派作家有着各种的质疑和批评,其中主要是指责他们在形式上缺乏艺术的原创性。但是莫言是一个成功的转型者,在转型的同时他融入了一些“乡土”成分,成功地把魔幻现实主义和中国历史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先锋小说”就像一个网状结构 ,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被当成一个局部 ,引起读者进入阅读。人们形象地将“先锋小说”比作拼贴画、玛赛克 ,甚至迷宫。“先锋小说”的变异使现代读者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读者以对话者身份介入小说创作 ,使阅读的主体性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