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对昌黎地秧歌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昌黎地秧歌经历了产生与形成期、成熟与兴盛期、动荡期、鼎盛期、衰落期、创新与振兴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七个发展阶段;岁时节庆、庙会、民俗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自娱自乐、文化建设中的比赛和展演是昌黎地秧歌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空间。随着时代更迭,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体现出不同时代特征。在传承方式上,艺人传承向多元传承发展,舞蹈语汇传承则由口头传承向文本传承转变。  相似文献   

2.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文化生态在急剧恶化,传承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已经成为做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关键所在.为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尊重农村的民间信仰及其习俗活动,改进公共文化服务和语言传承环境,并积极发挥教育和现代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改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保障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也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新突破。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期刊文献,运用Citespace和中国知网计量工具,梳理了我国近二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脉络。研究内容主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育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制度的嫁接、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文化场域营造等。研究呈现内容丰富、视角多元、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等特点。研究认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教学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法律和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具身认知等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昌黎地秧歌艺术全国闻名并且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走出了国门,对国际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分析了昌黎地秧歌在起源及发展过程中当地民俗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人文内涵、表演形式、行当冠名、情节表现、伴奏曲牌都和当地民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着力从表演形式、行当冠名、情节表现、伴奏音乐等方面全面剖析了昌黎地秧歌与当地民俗鱼水难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延续和流传后世的关键,传承性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重庆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渝东南地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予以整体性保护的文化生态区。在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初期,重庆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在传统传承模式“家族传承模式”和“师徒传承模式”下又衍生出“群体性传承”“教育性传承”“生产线传承”三种传承模式。本文通过调查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现状,对五种传承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传承和在生产线模式传承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潜力做了深入分析,总结出在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建设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多采用混合、多元传承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科研、教育机构和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大众,对其保护性开发研究势在必行。金城兰州是甘肃省会、丝绸之路重镇和多种文化交汇之地,拥有丰富的地域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开发工作还很薄弱。适应时代的要求,应加快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基地建设、加大舞台化展演力度等对策和措施,弘扬和发展兰州及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岷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传的项目、分布和特征进行了分类介绍,指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开发的意义,制定了岷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开发策略。这不仅可以丰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也可为实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策略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使我国广大农村积淀了极其厚重的非物质文化,如何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珍宝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民间文化组织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者,是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的促进者,是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社区利益的维护者,也是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者。通过有效的管理途径,积极发挥它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独特作用,是保障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传承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是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要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必须科学保护、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省内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需要以政策法规为根本保护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市场、产业相结合,形成产业集群。同时,要深入开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化内涵,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强化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与形象,坚持"活态化"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杜绝过度开发。  相似文献   

10.
浙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新专业,编写特色教材,开展免费远程教育,构建立体教育体系,可促使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跃上新台阶,培养一支从事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秧歌曲遍地跑,汉吹曲赛牛毛,牌子曲十二套."这是昌黎吹歌的真实写照."昌黎三歌"之昌黎吹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活跃于冀东广阔的大地上.论文从音乐文化人类学、艺术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昌黎吹歌历史文化起源、吹歌流派、吹歌乐曲分类及其社会功用、生存、研究与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其发展与传承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意见,旨在更好地保护我国古老的民间吹歌艺术,使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彭城自古列九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孕育、生成和流传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2008年6月14日,在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徐州市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其中。  相似文献   

13.
文化强国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的一个重要战略思路,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建设文化强国不可或缺的内容。云南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少数民族省份,正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正在引起人们的正视与关怀。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水族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立、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双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扶贫开发、生态博物馆建设等方面,探讨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我国重视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卓有成效。但受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现代化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冲击,亟需保护抢救且任重道远。当前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能传承融于民族地区高校素质教育,在传承中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丰富,但其保存现状令人担忧。民族地区图书馆可以通过参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工作,收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建立民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阅览室、数据库和网站,以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沿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但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方面还不健全,通过对中国西北和西南9省市区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分析,结合国际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保护经验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应转变立法理念,由政府本位转为社会本位,加强私权保护机制;对文化资源向文化资产的转化进行探讨,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兼具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利益共享化价值;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属性,在赋予传承人知识产权的同时还应赋予不同的权利范围,均衡处理社区与群体之间、公众与传承人之间的利益诉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许可制度,明确传承人在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利用发展文化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加大政府、企业、公共组织的基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完善传承人权利救济机制,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保护基金、公益诉讼等特殊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8.
栏目开设背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一个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康定香巴拉文化乐园建设以其丰富的资源、优美的自然风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旺盛的旅游市场需求,成功地对康定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利用.然而,在对当地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必须尊重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采取多种组团开发模式,从而达到政府与企业、保护与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南京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有濒危之势。科学地对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经营,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文章从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谈起,对其保护方法和经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