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作家老舍在创作中关注国家命运和国民精神,张扬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时代主题,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与中国现代文学一致的现代性特征。但老舍的满族身份又使自己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潜隐地运用多种方式为自己及其所属民族进行一定的辩护。老舍表达“国族意识”和满族意识的独特方式与满族特定历史时期的公众形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浓郁的北京风土习俗、人情世态使老舍作品成为京味小说的典范,本文采用文化研究的方式,包括研究作品的地域文化、作家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于深层文化心理的分析,从环境、民族等方面分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成因。从京味的表现和分析中总结出老舍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方式,从而树立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老舍是满族作家,并不只是因为出身于满族,而是他确实写过反映满族生活的作品。但老舍又跟其他少数民族作家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他的全部作品,反映汉族生活的占绝大多数。因此,使研究者碰到了一个难题:如果把老舍只作为满族作家的代表,实际上降低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因为老舍跟汉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而否认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满族特色,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为许多少数民族同志所不同意。老舍的作品题材多样,形式多样,古今中外无不涉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有卓越成就的多产作家。我们选择了《茶馆》和《正红旗下》两部满族特色最鲜明的作品,探讨一下老舍作品中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像二、三十年代许多中国现代作家一样,老舍是有感于动荡的社会、黑暗的政治、不安定的生活,而开始自己的创作生涯的,但老舍又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不同,他的“第一声啼哭”没有成为“天才的好诗”,直到他笔下的祥子以一个人力车夫而获得国际声誉后,他才真正轰动了中外文坛;其实,在此之前的十年间,他早已出版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牛天赐传》、《猫城记》等七部长篇小说了。如何正确对待这一批作品,并不是对老舍一个作家评价高低的问题,而是一个要用科学的批评标准,恢复现代文学史本来面目的问题。老舍一贯对自已的创作要求极严,为了不要让“作家”的包袱“阻碍”自己的进步,他经常总结自己  相似文献   

5.
老舍的不应被冷落的作品——读《不成问题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抗战时期老舍的重要作品之一 ,取材新颖 ,立意深远 ,寄托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表现了老舍对民族文化的冷峻审视和对民族振兴的殷切期盼 ,充分体现了一代文学宗师崇高的爱国热忱和敏锐的现代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6.
老舍可说是接得上“地气”的“草根儿”作家.其原因除了老舍出身寒门以外,至少还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他在青少年时期,有过佛教和基督教方面的双重宗教思想介入,对于普度众生与博爱世人的精神方式,心领神会,而且有深入的践行;二是他来自京旗满洲群体,继承民族的传统,接受过浓重的民间艺术濡染.老舍又不是一般的平民作家,而是其中的杰出者.其杰出之处,首先体现在他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通俗易读,使尽了气力.另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他的文笔坚持着通俗却不媚俗的原则.老舍还不满足于仅仅摹写出市民社会“低层次”的生存真实,他更善于以现代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烛照自己的书写.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是为数不多能引起世界级轰动的作家之一。日本成立了拥有120多名会员的“老舍研究会”,还率先出版了《老舍小说全集》;欧美等国也纷纷翻译老舍的作品;前苏联的一位教授说:“在苏联没有‘老舍热’,因为根本没有凉过。”老舍的作品在那里行销数百万册。  相似文献   

8.
老舍于 1939~ 194 3年间创作的 9个剧本中 ,《大地龙蛇》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人的解放”思考的文学史价值意义。对此 ,评论家们却不置一词而对剧本大加否定。老舍从自己的个人生活经验、审美感受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感知与知解出发 ,把自己“颇费了一些心思”思索出的文化与现实社会人生的内在精神联系融入于戏剧情节运行和人物思想意识演变之中 ,显示出民族文化在科学精神烛照下焕发出的伟大力量 ,表明“做了我国几千年文化核心”的龙文化 ,这时才真正成了“我们立国的象征” ,并消解“五四”以来包括老舍在内的以鲁迅为代表的文艺家们对于“人的解放”和“启蒙”时效性的怀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死亡和悲剧哲学的比较研究为起点,从自杀现象这一独特的视角,论述了在“五四”时期作家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作家普遍群体的文化悲剧,并对老舍作品中的自杀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老舍话剧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政治意义、醇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幽默是特殊标记,自然和空灵是老舍执意追求的审美境界。老舍话剧的美学特征是经过作家主体的生气灌注,浸透着作家毕生的人生和艺术追求的“心灵的音乐”。  相似文献   

11.
从老舍散文《济南的冬天》的诞生机缘入手,探究该文内容“残缺”与语文教学阐释“误读”之间的关联及这一过程所带来的《济南的冬天》的文学经典化形成,可以窥见老舍散文以至现代文学作品进入解放前后国民基础教育的历史契机.老舍与语文教育的相遇,最初得益于其作品“俗白”而又“艺术化”的语言,而老舍及其作品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契合,则是其能够进入教材的根本因素.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作家及其文学作品“长期被纳入学校课程和课本,通过教学和知识传授得到普及延续”之后就又强化了作家、作品的“经典化”生成.  相似文献   

12.
老舍说:“我自己是寒苦出身,所以对苦心有很深的同情”(《老舍选集·自序》)。又说“我能描写大杂院,因为我住过大杂院”(《我怎样学习语言》)。大杂院是北京的贫民窟,寒苦出身的老舍常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对大杂院的描写,来反映“苦人”——城市下层劳动者的命运。抒发自己对社会的观感。《柳家大院》便是典型的篇什。熟悉生活并不意味着认识了生活,老舍认为一个作家“最要紧的”。是要“在平凡的事情中看出意义”(《事实的运用》)。《柳家大院》写的是王家小媳妇的惨死,但作品的深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作家主体的角度 ,从心理和文化的角度 ,论述了老舍笔下妓女形象的丰富意蕴。文章认为 ,老舍通过妓女形象 ,实践了自己的“重复实事律”和“追念论”的文学主张 ,批判了男权文化的“罪行” ,呼唤女性灵魂的自省。并且进而认为 ,老舍对妓女文化的思考和剖析是深刻的 ,它引起人们远比对妓女本身深刻得多的思考———一种改造国民性的思考 ,一种促进妇女解放、促进改革开放的文化角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老舍的文学成就与语文教育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舍一生有将近 2 0年时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 ,他的语文教育实践与他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老舍经历了由“教员”向“写家”的逐步转换历程。老舍作品的题材与人物形象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以及他在文学活动中锤炼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论与实践……都体现了作家老舍的语文教师本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考察老舍与同时代几位中国作家的关系.鲁迅深沉的忧患意识和韧性战斗精神对老舍的人格构成有潜在影响,并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步深化和强化.老舍作品继承和弘扬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主题,并在审美追求上趋于同一.老舍与文研会几位代表作家有着精神和情感的共鸣.茅盾和老舍的共同追求表现在:以不同的风姿丰富了20世纪都市文学的广阔天地,创造了堪称“中国现代史诗”的宏篇巨著.老舍与许地山的宗教意识有着某种契合,其作品与冰心的儿童文学精髓相接近.  相似文献   

16.
冯健飞 《南都学坛》2003,23(3):66-69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孝”。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染的作家 ,老舍小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思考、反省的同时 ,以“筛子筛金”的态度 ,通过大量人物形象的描绘向读者展示出他们身上所固有的这种传统美德。他们重孝悌 ,讲奉献 ;求仁义 ,守信用 ;崇道德 ,讲气节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根源以及复兴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内容及结构进行分析 ,探讨了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 ,作家老舍对传统文化所进行的理性审视 ,即探寻“国民性”的本源———封建政治 ,挖掘民族精神和人格力量的源泉———久远的文化传统 ,指出其创作主旨在于增强民族自强信念 ,振兴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灵的救赎:老舍宗教观念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老舍是与宗教结缘的最具个性的作家之一。以社会历史使命感与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坚,兼容佛家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与救世精神,关注国民灵魂的拯救是老舍宗教情怀的鲜明特色,这些情怀逐渐融合生成老舍独有的颇具宗教色彩的文化启蒙姿态:灵的救赎。这种文化姿态的选择与操作是老舍一生未曾放的文学思想的实践,也是老舍之所以为“这一个”的重要标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始终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观念和文化信仰的作家,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发表于1935年的短篇小说《断魂枪》,堪称老舍文化小说的扛鼎之作.本文通过对老舍文化性格及文化立场的分析,将老舍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立场与《断魂枪》的深层文化意蕴进行比照,对小说《断魂枪》的文化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1978年底,74岁高龄的巴金老人总结了十年浩劫的惨痛教训后,开始了长达五卷的《随想录》写作。这是他在中国文坛反封建的声音沉寂了半个世纪后的又一次大爆响。老作家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回顾了极“左”路线下,老舍、冯雪峰、赵丹、丰子恺及萧珊等一大批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惨遭迫害的悲剧。他认为,象老舍这样受过“五四”洗礼的民族文化精英,因追求人格的独立和完善而不愿趋炎附势,结果不幸地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最早牺牲品。然而,同是从“五四”过来的自己却在一片“造神”声中曾失去了理智的判断,丧失了健全的人格,为此,他感到深深的愧疚。所以在《怀念老舍同志》一文中,巴金痛切地写道:“老舍同志是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