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播教育正在我国高速发展,但通过分析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发现当前传播教育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认为,对传播本质的误解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为此,本文探求了传播的本质.并据此提出传播教育应分为传播素质教育、专业传播教育和学术传播教育三个层次的设想.最后重点论述了传播素质和专业传播教育的含义及如何开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先秦诸子都有很深刻的传播思想和活跃的传播实践。荀子是由儒家到法家的过渡人物,其传播思想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中和。与孔孟相比,荀子更加重视对传播活动的控制,探讨了如何利用外部规范、传播内容等要素对传播效果和传播者施加影响。荀子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对传播符号与传播效果颇有见地的探讨,他还强调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及传播过程的透明、传播内容的客观等。  相似文献   

3.
产业传播活动对于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给出了产业传播定义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层面上就如何提升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效果给出了三点建议,即构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平台、加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借船出海策略。  相似文献   

4.
传播政策,作为公共政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的确立和发挥在当今传媒社会中,在当代民主的时代背景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二三十年来,在我国,传播政策环境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如国内大众传媒产业化的实现及传媒业蓬勃发展,国内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跨国媒介企业的“中国”经营战略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等等。与之相对应,我国传播政策系统反应严重滞后,不仅政策条款陈旧,而且事实上仍存在着传播政策政治职能过于强调而经济、文化职能薄弱甚至缺失的“一强二弱”局面。当前,我国传播政策的职能将如何重新定位,传播政策又将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革新,是本文探讨的目的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字技术的网络化传播不仅改变着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更是影响着传播模式向多元、互动及协同的动态化形态变化。特别是数字技术传播的动态化协同创新产生了可供分析的大数据平台,为进行传播管理提供了即时动态管理的可能性。本文借助管理学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从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管理方法入手,从内控五要素以及内控对传播管理的契合两个角度思考了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传播管理具有的借鉴意义,着重探讨了如何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出发去思考传播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分析了传播管理模式构建的路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微博有助于组织将公众引入对话传播,从而建设组织-公众间的对话式关系。从对话传播的视角,以Kent和Taylor的"网络对话传播原则"为分析框架,对10个政务机构微博的200条微博帖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政府微博的对话传播现状,并在3个假设验证的基础上,为政府如何有效地通过微博进行对话传播提出了策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主要利用社会网络矩阵分析法对网络虚拟社区中信息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概括出网络虚拟社区群体的基本特征,同时利用计量分析模型对这些特征如何影响虚拟社区CMC信息传递进行验证分析,并提出了控制信息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传播权”这一名词术语存在歧义,即到底应该将其理解为“传播权利”还是“传播权力”。从梳理“传播权”在西方国家的源流与发展演变及国内对“传播权”的阐释可见,“传播权”的实质是“传播权利”,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在综合传播与人的关系、区分“传播权”与“传播权力”及考虑“传播权”法律属性的基础上,文章对“传播权”进行了重新定义,并指出了“传播权”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9.
如何运用美学的观点对大众传播的行为方式进行研究,进一步把握新闻传播主体、受众审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是现代传播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立足实践,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相关审美活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研究多关注仪式在信仰、象征、规程、功能等层面的意义,对仪式传播层面的意义却少有关注。仪式传播整合了仪式与传播两种研究视角,在理解仪式传播意涵的同时,也透过仪式理解传播现象的文化意涵。葬礼作为传统仪式,具备完整的仪式要素,也为各类传播现象的发生提供了场景。通过对葬礼的仪式传播分析,可以看到传统的仪式观与当今的传播观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下发生联系,产生互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国际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国内媒介对外传播问题,实现国内媒介在国际网络环境中的话语权,结合传播学原理,在分析国内媒介对外传播偏向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当下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国内媒介对外传播偏向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引导路径:创新传播内容、完善网络领导体制、搭建社会化平台、巧用精英人物和监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8年新闻传播学15种CSSCI来源期刊中关于新媒体研究的论文成果,综述了2008年中国网络传播研究若干关键领域的学术进展.综述主要聚焦于三个领域:网络传播与政治;网络传播与社会建构;技术进步与新型网络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3.
社会化媒体时代发展以来,国际传播关系与全球传播格局也随之发生历时性变迁。在Twitter这一全球性公共传播场域中,各国媒介机构形成了紧密联系的线上社会网络。其中,发达国家的媒介机构仍在国际传播关系上占据优势地位,但发展中国家的媒介机构也在通过策略性的社会化媒体实践突破其在全球传播格局中的边缘化地位。除了所在大洲的发达程度外,社会化媒体使用程度也对各国媒介机构在该网络内的社会资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体现地理接近性和文化接近性的国家因素能够显著预测媒介机构之间的双向链接关系。中国在Twitter上的跨国化媒介机构账号数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三,但在整体的社会资本上仍处于弱势地位,这表明中国在国际传播影响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生活中,政治沟通好比是政府的神经,维系着政治系统的运转。网络的出现和使用给政治沟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以其特有的属性促进了沟通的效果,在政治沟通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另一方面,网络增加了政府对信息控制的难度,也难以辨别出信息的真实性,它在政治沟通中扮演着消极的角色。然而,网络不过是众多沟通媒介中的一种,切不可以救星或祸水视之,应客观看待。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双重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传播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形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网络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是双重的,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人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对社会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消除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湖南隆回金银花事件可以看出网络商业谣言的传播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若干不可或缺的要素,而要素间的制约/影响关系又是与特定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商业谣言从生成到传播扩散至一定规模,与社会环境、媒介环境、受众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市场竞争激烈而商业道德缺失的社会环境是网络商业谣言产生的温床。金银花产品自身的鉴定问题增加了事件的模糊性,导致自身易发谣言。受众恐惧心理和科学常识缺乏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谣言的传播。而媒介既是网络商业谣言的传播渠道,也是治理网络商业谣言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舆论形成与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网络舆论是在网络普及、上网者有充分自主话语权以及拥有共同关注话题事件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公众的意见和网络传播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其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通过图表我们可以具体分析网络舆论形成并发生作用的过程:一般是通过传统媒体适当的介入,舆论立体传播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而形成的。其原因是网络舆论对传统舆论传播“瀑布模式”的打破和补充,形成“蒸腾模式”。当前存在某些过分夸大网络舆论作用的观点,我们必须科学看待网络舆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新闻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网络新闻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播特征,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从网络媒介自身来看,网络媒介应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关注传播的个人化,完善网络新闻人才的培养计划;从外部环境来讲,则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适当放开网络媒介的采访权,完善网络新闻的法律规范。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使网易新闻健康成长,而且可以使网络新闻行业跃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网络时代:媒介及传播类型的统合与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普遍认为传播的进程是媒介依次叠加演化的进程。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这一结论颇值得商榷。网络和网络传播的高速发展 ,对于各种传统媒介和各种传播类型来说 ,标示的已不仅是叠加演化的进程 ,而是对传统媒介的统合 ,对传统传播类型的统合。这样的统合将产生聚合效应 ,造成人类传播形态的嬗变 ,并催生一个新的传媒时代。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必须在原生态或传统生存土壤中才能获得成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和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网络集拥有影、音、像的新媒介于一身,全面立体地调动起人们的视知觉,达到了全方位的融合性的展示效果。虚拟空间、场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可同时进行直接和实时的交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变得更高效。文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空间及其存在的文字、图像、音响、影像形态、网络场域及其存在的各种形态的分类组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形态主要体现为人内、组织、人际、群体、大众五种传播形态,以及在媒介、社会、文化空间、场域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