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的文学史论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洁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2):147-150
《文心雕龙.时序》的“质文代变”和“文变染乎世情”是刘勰在共时性框架下的对于历代文学的总结,“崇替在选”揭示了政治教化、社会风尚和统治者好恶对于文学的影响,反映出刘勰的文学史的线索观是完全的他律论模式,并以经典作为主要的文学史的价值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2.
3.
高建青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6):89-92,144
胡适的半部《白话文学史》在学术史上的价值并不突出,作为白话文运动的总结性成果,其对传统文学秩序的彻底反叛及其所采取的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与其说是一个文学史的“解构-重构”过程,不如把它看成是对五四那场思想文化运动的寓言化表述。 相似文献
4.
袁平夫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2):75-76
《附会》是《文心雕龙》论述的第四十三个专题。“附会”的涵义是什么?学者们的解释多有分歧。本文认为“附会”指的是把握文章的主旨及其组合成篇的基本框架和统序,并以此作为贯串文章始末的轴心,决定作品内容与形式构成因素的取舍,使之成为一个主次分明的协调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5.
胡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14-12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附录的《文学史年表》依照时间顺序对历史上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进行系年,非常有利于教学与研究。但其中不免存在着系年有误、文字错讹、说法疏漏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加以考证,可以对其中一些讹误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6.
巩本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8,(2)
刘勰《文心雕龙·程器》主要论述了从政与为文的关系 ,其主旨在力倡“贵器用”与尚“骋绩”。它不是一篇纯粹的作家道德品行论 ,也未涉及作家道德品行与创作的关系。然而 ,从文中关于文人“不护细行”的论述 ,却可以引发一些思考。东汉以来文人的不护细行以及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争论 ,都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士自身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对个性自由精神的追求 ,反映了文人的自觉。这种自觉 ,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文学观念的确立。同时 ,由于对文人不护细行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带有一定的偏见和局限 ,也就不免会影响到文学批评的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7.
胡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13-118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在每卷后均附有《文学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为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等系年,对于使用者大有裨益。但是《文学史年表》中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8.
张敬雅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着重讨论了写作的构思、风格、结构、修辞等问题。刘勰将《神思》称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列置全书“下编”创作论的开始,由此见出该篇的纲领性质。《神思》篇历来备受瞩目,总体讲,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神思”与“灵感”之关联,与“物”之关联,与“想象”之关联,与“虚静”之关联,与“写作主体素养”之关联的探索;对“神思”篇辨疑、考释;对“神思”篇美学意蕴的开掘;对“神思”篇于《文赋》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作阐扬等方面。本文将众家研究成果一一梳理、分析,以期全方位把握《神思》涉及的相关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参阅资料。 相似文献
9.
李贵银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10-113
唐代集大成的书论家张怀瓘,对于唐代书论体系的建立厥功至伟。张怀瓘书论体系的建立主要受前代文学理论著作的影响,其中主要来自齐梁之际以体系完备著称于世的文学理论名著《文心雕龙》。对比《书断序》与《文心雕龙·序志》可发现,二者在创作动机、体系建构、评论方法、论述逻辑、语言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定势》篇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民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61-64
“文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独特的理论范畴 ,“文势”理论源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篇。从刘勰所论看 ,“文势”属于作品形式范畴 ,它的形成与作品的语音、文字、语句等形式因素相关。“文势”具有运动性、包蕴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对读者有巨大的审美功效。刘勰的“文势”思想对今天的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徐浩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6)
就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而言,附会意味着命意谋篇与附辞会义兼而有之.其中,为附辞会义所涵盖的是辞和义这两个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的对立统一的方面,孤立地谈及任何一者终将无缘于如乐之和,心声克协.作为创作论的收官之作,<附会>篇的汇总意义就在于其指向了全部创作论的最终归宿--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变动其篇次的理由尚有欠充分.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方面的巨著,其"体大虑周"的内容体制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咏物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也有反映,刘勰虽无专章给予评价,可在各章的叙述中却对咏物诗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刘勰从咏物诗产生的心理基础、唐前咏物诗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评价、咏物诗的审美意味方面对咏物诗进行评论,从而体现出与咏物诗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3.
14.
勘《文心雕龙·隐秀》之“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良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征圣》、《隐秀》两相皆有"四象"之辞,历来注家或以"四季"之象或以孔颖达所引"实"、"假"、"义"、"用"四象释之,经笔者追溯《易传》和对汉代《易林》研究.认为前者实为"失得"、"优虞"、"进退"、"昼夜"之象;后者则是一别封"变"而得两别卦中隐含的四个"互体"经卦之象,此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真义。又及宋代张戒所引《隐秀》之佚文,据本篇对"隐"、"秀"之定义和《文心》其他篇用"情"字之特点与唐代元兢对"秀句"之阐释,指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绝非"真《隐秀》篇之文",是张戒错误的"撮述"。 相似文献
15.
梁祖萍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3):113-118
章表是古代臣僚向帝王呈辞的文体,历代封建朝廷颇为重视,因此也是历代文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情文并茂的佳作较多。通过对《文心雕龙.章表》篇的阐释和分析,探讨刘勰关于章表的起源、命名、性质、文体特点的论述及对先秦魏晋章表的代表作品的评论,对于了解章表的生成原因和流变以及对相关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助于进一步总结《文心雕龙》对于应用文体艺术特征的归纳与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王焕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1)
学术界通常认为<总术>是创作论的总论,总括了创作论前18篇的内容.其实,总论五篇论述了写文章的总原则,文体论篇阐明了各体文章的写作规范,创作论指出了文章的一般写作方法,所以<总术>总括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与一般的看法不同. 相似文献
17.
梁祖萍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3)
章表是古代臣僚向帝王呈辞的文体,历代封建朝廷颇为重视,因此也是历代文人的呕心沥血之作,情文并茂的佳作较多。通过对《文心雕龙.章表》篇的阐释和分析,探讨刘勰关于章表的起源、命名、性质、文体特点的论述及对先秦魏晋章表的代表作品的评论,对于了解章表的生成原因和流变以及对相关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助于进一步总结《文心雕龙》对于应用文体艺术特征的归纳与要求。 相似文献
18.
梁传斌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6):85-88
《文心雕龙.声律》篇集中体现了刘勰的声律观,同时也是齐梁时代诗歌声律理论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文心雕龙》的声律论不仅是齐梁之前诗歌声韵规律的正确总结,而且也对其后发展出来的近体格律诗、词、曲,都有着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可以说,以"和谐"为思想核心的刘勰声律论,对于中国诗歌来说,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 相似文献
19.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与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不仅皆为"龙学"名著,且已成现代学术经典。个别研究者曾注意到二者有着渊源关系,但极少有人具体研究范注所受《札记》多方面的影响,更无人指出范注对《札记》的承袭几达《札记》的70%这一学术事实。实际上,范氏之注是在其《文心雕龙讲疏》基础上增订而成,沿袭了《讲疏》的体例,而《讲疏》之成书及体例直接缘于《札记》的启发;范注继承了《札记》注重义理的研究方法,并沿用了《札记》大部分的校注、引文和理论见解。可以说,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是范文澜创作《文心雕龙注》的重要基础;没有黄氏《札记》,就没有后来的范注。两部如此密切相关的作品最终皆成为现代学术名著这一事实,为我们提供了学术薪火如何代代相传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廖斌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38(3):23-26
《文讯》是媒介型文学史,是编年体与纪传体相结合的原生态、遗留态、评价态三合一的台湾文学史,被专家称为"台湾文学的简史":其一,它办刊的历史,再现和浓缩当代台湾文学史:即由威权时代的文宣工作,进入解严前后怀柔的"文化领导权"实践,最后转为民营进入文学多元发展时代,它是台湾文坛的"镜像";其二,《文讯》透过史料整理,保存文学历史,对作家的报道,出版、艺文动态的记录,对文学的研究,体现"写史"的企图,它是"遗留态"的历史;其三,文学期刊与文学历史是"同型对应"、"同源互文"和"异构同质"关系。《文讯》从文类、断代、区域、作家、题材等面向透过专题策划,呈现当代台湾文学众声喧哗、合力书写的历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