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体验研究是范梅南教育现象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在现象学基础上,受教育科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影响下提出和发展起来的。生活体验研究是一种强调"人"的研究方法,有实践性、反思性、敏感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同时生活体验研究作为人文科学视野中教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在使教育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也有其本身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工程的技术哲学与人文的技术哲学的差异与分歧主要从技术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方面体现出来.基于此,应加强对技术创新的本体论(或存在论)哲学研究,它实现了工程技术哲学与人文技术哲学内容的二重化;采纳"经验转向"与现象学的视角为主要认识维度,要真正全面反思技术,就必须基于对技术的充分描述和将现象学"范式"用于技术哲学研究;注重对技术哲学研究主体进行"两种文化"的教育.上述经验的或现象学的进路以及三个环节的具体应用,对促进两种技术哲学的融合将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技术哲学的多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兴起的现象学运动涉及广泛,也逐渐渗入到技术哲学研究领域.通过对技术哲学研究文献的考察,发现相当数量的西方技术哲学家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技术哲学问题,对西方技术研究具有较大影响.这些技术哲学家虽然都是运用现象学方法考察技术,但由于采取了不同的视角,针对不同的对象,因此呈现的不是一种统一的现象学研究路径,而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特点的多维视角.主要表现为考察技术根本问题的视角、考察具体人工物品的视角和考察人与技术关系的视角等.  相似文献   

4.
现象学:一种可资传播学借鉴的哲学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期以来,在实证学派和批判学派统治传播学研究的背景下,经验方法和思辨方法一直是两大传统的传播学研究方法,而在方法论上独立于这两大传统方法之外的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基本的哲学方法,虽被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但却始终未能在传播学研究中获得应有的关注.本文在对现象学方法加以介绍并阐明其"本质直观"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比较,认为现象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经验方法和思辨方法的超越,尤其有助于解决后二者无法妥善处理的"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因此理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而被借鉴到传播学研究中来.  相似文献   

5.
教育现象学与现象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现象学从理论现象学中汲取营养,是实践现象学流派的组成部分。现象学为教育现象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决定了教育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和研究范式,也为教育现象学提供了本体论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意识哲学的当代形式是意识现象学.胡塞尔是意识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把一生都投入在认知现象学研究领域.海德格尔承袭胡塞尔,他早期的现象学可以叫做"此在现象学",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有些人称之为"存在现象学",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相似文献   

7.
早期海德格尔的思路,从"此在"进入"存在",其着重点放在了此在的"生存结构"--诸如"被抛"、"烦"、"畏"、"死"等基本情绪极具现象学意味的分析中.钱钟书对被抛、良知、独在、忧虑等海氏词汇和语句的引述与评判,说明了他的思想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精神有着深度的契合.海德格尔的思想,成为钱钟书研究中的独特光芒.从现象学入手,是理解钱钟书的精神命脉与学术贡献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意向性现象学方法的批判,亨利揭示出胡塞尔现象学的还原方法与现象学的对象之间的矛盾。这一批判表明,有必要抛弃意向性的还原,以便重新获得现象学的对象。亨利提出的"现象学的彻底化"首先是在现象学的对象方面实行的,因此,对于理解经典现象学和"未来的非意向性"现象学来说,现象学方法的批判具有根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有许多不满意,阿弗莱德·舒茨开始用现象学的方法进行社会学的研究.但他不是从事具体的微观社会现象分析,而是建立了一种现象学的社会学本体论.在他的'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一书中,舒茨细致人微地从韦伯的"行动"概念出发,对行动与行为、意向与意义、动机与理解、情境与自我等做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他所提出的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面对面关系、同时代人世界、汝取向、他人取向、隐匿化等概念都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哲学思想、现象学、解释学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在后现代哲学的否定性、多元化和差异性思维方式影响下,教育叙事研究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和现象学方法是教育叙事研究直接的理论来源。解释学关于“理解”的观念,对以“理解”为核心的教育叙事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