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初封建,周公旦受封于富庶的"太(白白本)之虚",建立鲁国;太公望受封于东海之滨的营丘,建立齐国.齐、鲁虽同为东方大国,但据"周之宗盟,异姓为后"①的原则,鲁国在实力和地位上都明显居于优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春秋初年.可是不久,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逆转,鲁优于齐,转化为"鲁为齐弱",两国关系也形成鲁受制于齐,终春秋之世未能改变.春秋时期齐、鲁关系的变化耐人寻味,值得研究.一、春秋时期齐、鲁关系的变化<一>地位、实力,鲁优于齐(隐元年——庄十三年)春秋初年,由分封造成的列国地位与实  相似文献   

2.
有选择地开发齐鲁传统文化的现代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不是一个文化系统,各有其内容和特点。秦汉以后,齐鲁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仍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今天开发齐鲁文化的现代功能应根据其不同内容和特点,具体说,开发齐文化的智力功能,以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开发鲁文化的伦理功能,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3.
<正> 由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淄博市社联、齐鲁石化公司、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临淄区政府联合发起召开的“《管子》与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14日至18日在齐国故都——临淄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就《管子》的断代成书、管仲与《管子》书的关系、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管子》和齐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齐地的物质文化、齐国历史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讨论。讨论中,学者们在对齐文化进行系统考察的同时,还往往以其与鲁文化作比较,许多学者提供了这方面的专题论文,还有不少学者是在小组讨论或大会发言中谈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下面专就会议上学者们对齐、鲁文化及其比较所作的讨论和在讨论中所取得的许多可喜的成果,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
齐、鲁地域文化,分别促成泰山宗教性神山和伦理性圣山形象。秦泰山刻石的“法家辞气”和始皇求仙活动,明显受到齐文化濡染。汉代封禅典礼的完备,得力于齐文化阴阳五行理论框架。封禅特重祭“天”,具有帝王自显和自警双重意义。鲁文化“亲亲尊尊”观念,导致汉封禅突出帝王权威和祖考之祀。“国泰民安”则是齐、鲁文化共同营构的泰山文化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慎到的学术思想与齐国文化之间相互滋养的关系,分析了慎到居齐的必然性;齐文化中的法治思想、善因思想不仅成为慎到学术的一部分,对慎到思想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慎到思想中的黄老意识、人性自为学说也丰富了齐文化,影响了齐国文化的发展;至稷下学宫晚期,由于齐国的统治者穷兵黩武,慎到的学术理论无用武之地,再加之稷下学士的待遇日益恶劣,慎到离开了齐国。  相似文献   

6.
<正> 战国时期,七国虎争,出现了并称东帝、西帝的齐、秦两大帝国。齐国也曾雄于天下。《史记》载:“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在文化上,齐国也出现过一个鼎盛时期。郭沬若同志指出,齐国“曾成为一时学者荟萃的中心,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十批判书》) 当时齐国在国都稷门之下设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任其讲学议论,史称“稷下之学”。《史记·田齐世家》介绍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这可能是稷下之学发展的高峰时期的盛况。纵观“稷下之学”由兴而衰凡五代,历时一百四、五十年,它对战国中、后期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都起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富民思想——齐文化的价值内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越 《东岳论丛》2006,27(6):210-215
齐国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有着长达800年的辉煌历史,其根源是富民思想的提出及实践。齐国的富民思想从实践层面上看,它是使齐国在短时间内崛起并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从理论层面上看,它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文化层面上看,它不仅对秦汉及后世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有着巨大影响,而且对在中国占据两千多年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富民思想是齐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其最具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 在春秋列国中,齐国是与孔子关系密切的国家之一。这不仅因为齐、鲁是近邻,累世联姻,关系密于它邦,齐对鲁影响甚大,于孔子自不待言;还由于齐国是孔子最早到过的国家,居留时间较长,他对齐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探讨、评论,文献多有记载。研究齐文化,不能不研究孔子;研究孔子,也不能忽视齐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齐鲁地区自古已成为统一的文化实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西周初期齐、鲁两国建立:标志着“齐鲁文化”的正式诞生。它的源流区划,应以大汶口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作界定。它经历了上古和中近古两个发展阶段:前阶段作为华夏中心文化区;后阶段则给人以落伍感,呈现出倒马鞍形的变化趋势。它由“齐文化”和“鲁文化”两大部分构成,并有一个演变和融汇的过程。就其历史特征看,它从未显示出次生或派生的文化形态,始终作为典型的“中原文化”而存在,并且表现出高韧度的传承性、高强度的稳固性和密集性、很强的辐射性以及高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0.
齐鲁考辨     
<正> 山东省为什么称“齐鲁之邦”?一般说法是因为西周封太公望于营丘,建立了齐国;封周公旦的儿子伯禽于曲阜,建立了鲁国。因此,山东有“齐鲁之邦”的称谓。这种解释并不错,但不够。试问太公建国为什么称齐?伯禽建国又为什么称鲁?山东古国不止齐和鲁,还有滕、薛、莱、莒等等,为什么不称“滕薛”或“莱莒”?  相似文献   

11.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二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界似乎对齐鲁文化形成了一个传统观念,鲁文化是先进的,齐文化是落后的。因而对鲁文化倍加推崇和过分崇拜,对齐文化又非常轻视,甚至不承认齐文化自身的先进性特点,更有人不承认齐文化的客观存在。我们认为,这个传统观念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齐文化本是一朵璀璨夺目、大放光彩的文化之花。它的优秀精华远比保守、封闭型的鲁文化丰富得多,同鲁文化相比,齐文化的最显著特点是:改革、开放、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2.
周文化在齐国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化在齐国的传播与发展 ,不是发生在周文化形成和兴盛的西周初中期 ,而是周文化在中原地区开始衰落、甚至崩溃的春秋初中期。桓、管改革 ,在有所损益的原则下 ,将周人的礼制精神、明德慎罚思想、敬天保民观念、重农传统引进了齐国。使太公以来在东夷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齐文化 ,受到了周文化的洗礼 ,从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齐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改变了齐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使齐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齐文化是一支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与价值理念的地域文化,它对成长并生活于齐地作家的文化人格与文学创作风格一直存在着深远的影响。以张炜、莫言等为代表的生长于齐文化圈的作家的创作,表现出齐文化影响下的独特的文学审美特色:一是作品中营造的神秘浪漫的民间世界;二是作品中刻画的自由奔放的女性形象;三是作品中表现出的恢宏恣肆的开放气度。齐文化在文化研究中一直处于被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鲁文化遮蔽的状态,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对齐文化与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的研究在当代即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积淀在西方大众文化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认为幸福是可以量化的 ,这就为资本主义世界把货币当作衡量一切价值的尺度提供了伦理学依据。在功利主义者的世界中 ,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买卖。但自然之神不愿意就清洁环境和生态平衡事宜与人类做买卖。如今的全球化是以现代西方文化为底色的全球化。以功利主义为伦理特征的现代西方文化正把人类引向更加深重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解决齐文化的基本特质这一重大学术问题 ,必须更新研究观念和研究方  法 ,要从历史的演进中 ,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进行把握。齐文化的基本特质与齐鲁大地上的另一文化系统——鲁文化不同 ,是与大海相关联的巫文化。齐文化的时空观念 ,与大海相连的巫文化 ,正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产生的最好土壤  相似文献   

16.
先秦(春秋战国)法律思想的主旋律是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对立与融合。这一过程可以从鲁国文化、晋国文化、齐国文化的文化传统及其外部联系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鲁、晋文化曾经发生整体对立,但亦存在局部重叠。战国末期,荀子在吸收融合鲁、晋文化的基础上提出齐学体系,从理论上完成了儒法合流、礼法统一。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框架就是在齐学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  相似文献   

17.
齐文化通论     
齐文化,指周分封后至秦统一前齐国的文化。齐国的范围,则指战国时齐国最盛时的疆域。时间自公元前1056年至公元前221年共835年。齐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为中华传统文化源头之一。其主要发展脉络,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建国到管仲治齐之前为第一阶段;管仲当政至齐稷下学宫建立之前为第二阶段;稷下学宫建立到齐亡为第三阶段。一、齐文化溯源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了三大原始部族和三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一是华夏集团与华夏文化,二是东夷集团与东夷文化,三是苗蛮集团和苗蛮文化。苗蛮集团泛指今淮水以南各部族,其中以三苗部…  相似文献   

18.
实用主义哲学对审美功利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从理论取向上看,实用主义推崇教化哲学来批判系统哲学,为审美功利确定实用主义哲学基点;从理论构型上来看,实用主义的后哲学文化对哲学文化进行了强有力的解构,为审美功利阐明了理论转化的语境前提;从理论要点上看,实用主义将启示价值、文学文化、自由反讽和大众取向作为自己的功利观,从而为审美功利提供了新的功利类型和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无论是传统的“实用理性,”还是近代为救亡服务的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实用主义文化是和以生存或救亡为主题的时代相适应的。在以建设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实用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当前的文化建设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实用主义传统的影响,这需要使文化与现实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王克奇 《东岳论丛》2003,24(4):101-105
齐鲁宗教文化起源于东夷文化、殷商文化和周文化。齐与鲁的宗教文化有其不同的特点 :前者主要继承了东夷—殷商宗教文化的传统 ,表现出自然神崇拜的特征 ;后者主要继承了周的宗教文化传统 ,表现出道德化的属性。齐的宗教文化的崇拜对象是外部自然力量的象征 ,所以其指向是向外的 ,封禅之礼祈求的是与“天”的沟通和认可 ,神仙说追求非人间生活而为方外世界。而鲁的宗教文化崇拜的对象为道德性质的“天命”与鬼神 ,所以其发展途径是内向的 ,注重宗教仪式中的情感体验 ,使人在世俗的道德生活中获得宗教的快感。齐鲁宗教文化最终走向一体化 ,其主要的精神成果是阴阳五行学说和道教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