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与基础,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是巩固精准脱贫成果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地区村域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文章探讨了以第一书记为纽带的多元协同反贫困治理机制,其核心要义是在共同目标的约束下,通过各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沟通协商,发挥各主体在资本、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其中政府在转变治理机制、健全驻村制度、提供权力与资源保障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书记在宣传落实政策与精准输送资源、信息反馈、关联市场与社会等方面发挥着接点作用;民族村寨在外源性力量帮助下并结合自身的环境、文化、民众等内生资源发挥着主体作用。正是不同扶贫主体之间的相互协同产生信任与合作,从而达成增强更大合力的共同扶贫行动,在加快西南民族村寨精准脱贫步伐的同时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四个全面"大局,亟待寻找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立足乡村振兴实践和实际需求,可构建出以政府引导、集体经济和主体自觉为基础的"三轮驱动"型乡村振兴分析框架,政府引导能够保证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集体经济与主体自觉则能充当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进而审视振兴实践可知,政府加强科学引导有助于精准聚焦乡村振兴前进方向,但乡村集体经济疲软和主体自觉缺位却已然成了阻碍振兴工作落地的显著难题。为此,既要强化政府引导,统筹与分类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并尽快壮大特色产业,以集体经济来促进乡村振兴,同时也要加强培训教育,不断提升行动者主体自觉,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乡村振兴实践。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在贫困地区乡村治理中以脆弱性风险应对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指导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塑造乡村韧性、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贫困地区韧性治理框架,并基于此对陕西省"社区工厂"精准扶贫模式和乡村振兴实践进行探讨。研究指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应当提升乡村环境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综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塑造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激活社区公共精神,促进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的核心力量,也是阻断贫困文化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教育扶贫在相对贫困治理领域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新时期相对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教育扶贫以聚焦教育公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扶贫任务转向为采用精准识别、分类扶持;行动定位为整合社会资源、多元主体参与;政策导向为增强“造血”功能、注重扶贫效能的提升。因此,需从战略部署上对接乡村振兴,通过政策赋能释放农民可持续发展动力,在具体任务落实上协同推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通过创新教育信息化扶贫手段,助力教育扶贫现代化转型,以期实现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教育扶贫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时期,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成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新路径和重要举措。介绍我国扶贫开发历程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相关理论,探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基于此,分析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资金短缺、识别对象偏差、扶贫难度大、贫困人口参与意识薄弱、旅游产品缺乏创新等。最后,提出吸收多元主体参与帮扶、调查摸底,精准识别、移民搬迁、技能培训、延长产业链、打造创意旅游等破解路径。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导力量,承担着乡村振兴的主体责任."统筹规划责任",要求地方政府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政策协调责任",要求地方政府促进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组织规范责任",要求地方政府助力构建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体系.但地方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必须创新"政府+"治理模式,促进政府能力发展与履行主体责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脱贫攻坚离不开法治保障,"法治护航精准扶贫"不仅有宪法人权保障理论和共同富裕思想的正当基础,也是依法治国战略的客观要求和破解扶贫实践难题的需要。对安徽省13个地市的实证调研表明,当前"法治护航精准扶贫"工作在顶层制度设计、具体服务落实和后期保障机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法治理念淡薄、缺少规范性文件指导全局工作,无力应对疑难法律纠纷和制度前瞻性考量不足等问题。应坚持法治理念指导扶贫实践,健全精准扶贫法治化工作机制,制定精准扶贫法律规范文件,构建多元社会合作机制,实现法治助力精准扶贫,未来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乡村振兴视域下一项新颖的扶贫模式,体育扶贫在我国脱贫攻坚战略贯彻执行阶段发挥着重要价值。新发展阶段,依托体育产业优势助力精准扶贫,可实现乡村健康、文化和经济三项脱贫目标。但从现下体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实践来看,仍存在提升和发展空间,故本文从乡村振兴视域出发,在阐述体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价值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反贫困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在主要矛盾改变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为背景,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之契机,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Y县W村乡村振兴的实地评估,探索反贫困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农村社会生态及生活环境问题等诸多方面可以发挥倡导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实施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相似文献   

10.
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为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了广阔空间,而社会组织的日益发展和壮大也成为了精准扶贫深入推进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既有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夯实政策基础,为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提供根本遵循.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精准扶贫"格局,不断增强社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造血"功能,积极搭建社会组织"供"和贫困人口"需"的桥梁纽带,明确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举措和方法,并找准着力点,稳步提升其精准扶贫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以实现农民主体地位为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题中之义?农民主体地位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归属?乡村振 兴是农民主体地位的现实指向?实现农民主体地位是时代之需、实践之需、理论之需? 推动农民主体地位实现既要重视乡村 组织振兴?又要强调农民主体权利的保障?既要引导农民树立主体意识?又要重视农民主体能力的提升和人才振兴? 既要重 视乡村产业振兴和经济持续发展?又要践行乡村生态理念和培育文明乡风? 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和目的出发?以农民、农 村、农业为核心和本质?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始终以农村、农业为载体?力求科学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T县与河南C县的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为例,研究发现精准扶贫基层实践中,因责任推卸、僵化服从和模糊治理等科层制体制惰性,导致了政策“变通”、政策“悬浮”和“边缘人”谋利等问题,自下而上倒逼着地方政府进行扶贫体制机制的改革。地方政府出于政治压力与社会压力,通过运动式治理的方式,整合体制力量与社会力量,再造了精准扶贫的组织结构和识别流程等,有效地在反倒逼中实现了扶贫体制机制创新和扶贫政策的纠偏。精准扶贫由“非精准化”向“精准化”的变迁过程,根本上反映了转型期国家治理中存在自上而下体制认证的不足和自下而上社会认证的缺陷,需要整合体制与社会力量,建立体制——社会交叉认证模式,以提升国家认证能力,实现精准扶贫的精准化。国家认证能力是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体制与社会力量在国家认证能力建设中的良性互动,有助于从国家与社会合作互利的视角探索现代国家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崔顺喆 《国际公关》2023,(20):161-163
我国志愿服务事业高速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推动力量。本文从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以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  相似文献   

14.
企业社会创新已被视为可能解决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生态过冲、人口爆炸和贫富差距等世界性难题的方法之一。在我国,参与扶贫攻坚是企业社会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实现社会责任与经营业绩的双赢。对中国优秀企业参与扶贫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参与扶贫取得了卓越成就,但参与路径仍显单一,尚未把社会问题或公众期望纳入自身发展的战略框架,未能将参与扶贫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径。据此提出鼓励企业参与扶贫实践的可持续模式,包括包容性的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投入产出规模、公平互利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与核心利益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等创新性解决方案,以期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之时,助力企业在社会治理挑战中寻找商业机遇,以开发性战略布局应对后扶贫时代。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作为国家新时期的扶贫思想、理论和战略,从其内涵特征及工作实践上看,都集中体现了"协作攻关"的特点。"协作攻关"实质是要各参与主体、力量、资源等"协同创新",只有"协同"才能真正实现"协作",只有"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攻关","协同创新"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突破口。从我国当前条件来看,将"2011协同创新中心"作为精准扶贫"协同创新"实现突破、进行攻关的依托平台,既有基础,也有条件;既具现实性,也具可行性。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平台的精准扶贫"协同创新"具有社会互构的基本条件,可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对精准扶贫"协同创新"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概念和要点,为更好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包括驻村干部在内的乡村社会交往主体,通过合理的交往行为,实现普通言语理解、凝聚共同意识、建立共同规范,从而建立起合理的“生活世界”,实现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一体通畅。驻村干部扶贫实践经验显示,消除乡村社会中不和谐因素,确立有效交往的合理性基础,对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然而,当下驻村干部的交往实践仍存在“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刚性制度如何柔性嵌入,交往对象行为异化等问题,成为其领导和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阻碍。故而,需要优化驻村干部的交往方式,提高驻村干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乡村社会中交往主体间的积极互动,进而凝聚乡村共识,规范乡村社会秩序,重塑乡村社会交往主体间的良性关系,以加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高效衔接。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总结资本市场助力脱贫攻坚的经验,对推动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2016-2019年期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参与精准扶贫的企业为样本,探讨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显著提高了审计质量,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与审计质量之间的正向关系在高媒体关注度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的力量,新闻媒体要加强对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报道与监督,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三者共同发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时期形成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机制,如精准化治理机制、协同治理机制、驻村帮扶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这些经过实践验证的宝贵经验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基于乡村振兴所具有的全面性、整体性、持久性、复杂性等特点,脱贫攻坚成果需要进一步拓展,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实践中,主要表现在精准识别乡村治理问题、实施网格化治理、进一步强化社会和市场力量、完善议事协调机构运转、因村派人、建立驻村帮扶长效机制、深度整合调动各类监督主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推动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国家与社会间的关键接点,影响着国家政策执行和基层治理成效,并被赋予加强基层党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职责,但也常常面临着被乡土社会"悬置"、单向度为村庄链接资源等,而无法提升村庄治理能力的实践困境.探讨了第一书记在中国乡村治理中的实践模式,研究表明:第一书记应既能实现村社内外建设力量的有效整合,又能推动村社自主治理持续运转;应通过发挥党内民主、践行群众路线嵌入基层党组织和乡土社会,获得党员和群众认可支持;同时,乡村治理应借助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外来力量,以激活完善既有协商民主治理制度为重点,着重解决协商民主制度的组织支撑、实践平台、正反馈机制和社会基础等问题,运转村级民主治理.在此基础上,中国乡村治理才能进一步提升村内外资源良性互动和村级治理水平与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贵州黎平肇兴侗寨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扎根分析,研究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客体参与方式上与主体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在扶贫短期、中期和长期扶贫措施制定方面,构建了合理的战略发展体系,以解决贫困个体获得均等扶贫机会问题,体现了贵州旅游精准扶贫包容性发展特征.借鉴于此,提出从旅游精准扶贫对象的确定、主体参与方式、客体参与方式、主客互动激发贫困者脱贫内生动力四个方面,打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客互动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