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纲”的定位引领当前和未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是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其他任何意识一样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特征,寻求适宜的载体使其具象化,让共同体成员更易于理解、体认、感知,有利于规范共同体成员日常社会生活的行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实践。如何将具有丰富内涵且具有宏大目标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高度抽象化意识形态有效转变为具象化形态,会深刻影响共同体成员的认同度和行为取向,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之一和基础性问题。解决这一基础性问题,有利于共同体成员将其转化为日常社会生活的自主意识,防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口号化、悬置化或空洞化,切实取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已进入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时代,数字化技术已成为多民族国家治理创新变革的驱动力,各类数字技术融于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治理,并通过数据分析重构铸牢教育内生秩序及行动逻辑已成为必然趋势。围绕数字化变革,从教育环境、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梳理数字社会形态下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功能呈现的客观变化及结构性特征,试图建立数字环境下民族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框架,并指出数字化作用呈现从赋能向使能演变趋势。进一步从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流程重塑和教育方式变革等关键环节,探讨数字化赋能铸牢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并着重于坚持以人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体验感受、激活多元教育变革要素、开放共享数据资源等方面,分析数字化如何使能铸牢教育的温度和尺度,共创实现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空间中,数字化媒体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数字化媒体对各民族在网络空间中实现全方位互嵌共融的重大意义,剖析网络公民、媒体平台和数字政府在运用数字化媒体过程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生成的法治原因,最终提出法律对策:应当完善网络公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构建数字化媒体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责任机制、强化数字政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从而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数字化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4.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实践融入全媒体体系既是新时代团结奋斗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推进媒介生态建设的客观要求,有助于二者之间相互成就、相得益彰。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面临时代革新、全息融合、全员联动和全效实现等历史机遇。基本的传播之策是: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牢牢掌握全媒体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主导权;坚持内容为王之根本,为全媒体传播体系输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质内容资源;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全媒体“大平台”;坚持传播主体建设为关键,全面打造适应全媒体形态传播且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强大人才队伍;坚持管理创新是保障,确保全媒体创新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边疆治理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导向,要求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边疆治理中的具象化表达,以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新时代的边疆治理要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的核心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结合情境论的观点,边疆治理视角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表述为守望相助意识、共同富裕意识、生态优先意识和守土固边意识四方面的逻辑构成。在新时代边疆治理的进程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着眼于凝聚守望相助意识、彰显共同富裕意识、提升生态优先意识和强化守土固边意识,分别发挥好全方位互嵌、双层次合作、综合性转型及一体化动员四个维度的机制作用,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区域与民众、物质与精神三对关系,真正实现新时代边疆治理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汇交融。  相似文献   

6.
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工程与关键举措。从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体系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以及实施路径,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这三个核心问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常态化开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社会科学界学者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论文发表数量以及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文章的发表数量是内蒙古社会科学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术领域的重要体现。研究分析中国知网收录的十所内蒙古高校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献和内蒙古主要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文献,将这些数据从“数量变化趋势”“作者与机构”“关键词共现”的角度进行可视化分析。  相似文献   

8.
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长期、复杂的工程,对于此意识的培育与铸牢不能仅停留于意识形态层面,更需要体现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以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基本框架,分析其社会实践理论中三个核心概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适切性,在此基础上勾勒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图景,并进一步提出在...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和谐的民族关系。基于关系建构主义视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建构各民族的共生关系、利益关系、合作关系和情感关系。同时,需要遵循关系原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治理关系选择的过程、民主关系文化的展现、身份关系语境的建构和分歧关系视角的理解。为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考虑他人想法来提升民族认知、以沟通交流达成民族共识、以民主素质扩展民族包容、以担当意识促进民族协同和以共情能力建构民族信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路径将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念与举措。  相似文献   

10.
斯金纳强化理论是关于识别刺激和刺激反馈的行为反应学说,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强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在承认强化类型多样性的基础上,强化理论应用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解为一种行为,并从行为强化角度出发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为的生成与强化理论存在契合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受到重视、自觉性逐渐增强、宣传工作逐渐完善、综合保障逐渐夯实等行为强化机制助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为的生成。基于此,要通过多种强化方式、循序渐进、尊重差异、信息反馈、及时有效等强化机理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助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根本遵循。二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蓬勃生命力,展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强凝聚力、超稳定性和治理柔韧性,具有理论、现实、历史三重维度上的内在逻辑及作用机理。共同富裕背景下西部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在于:一是以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保证,奠定共享基础;二是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正价值,凝聚认同共识;三是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补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生短板,拓展共治实践;最终构建西部地区“共享—共识—共治”的治理架构,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宏观概念,其彰显与实现必须依靠一系列实践载体。宁夏闽宁镇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缩影,其在发展层面蕴含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历程,在民族关系层面蕴含着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在社会心理层面蕴含着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积淀,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与共”理念和实践路径的具象化呈现。因此,从东西部扶贫协作视角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将闽宁镇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实践场域。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将东西部协作作为重要抓手,推动东西部协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效能。东西部协作基于文化、政治及经济多重逻辑的驱动,采用经济合作、技术分享、人才交流及社会共建等措施, 在认知上可以强化中华民族身份认同, 在情感上可以增进中华民族族际情谊, 在意志上可以促进中华民族行为自觉, 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文化逻辑指向文化统合, 通过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民族团结理念深化于心,增强东西部协作内生动力;政治逻辑指向政治整合, 通过共同富裕制度的引领和绩效考核方式的驱动,指导东西部协作行为实践;经济逻辑指向经济融合, 通过经济结构有效互补和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实现东西部协作利益共享。末来应充分尊重东西部协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蕴藏的三重逻辑, 不断推进文化建设, 夯实东西部协作文化根基, 强化政治引领, 增强东西部协作政治使命,打造共生经济,巩固东西部协作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构建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具有实践中的可行性。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建构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夯实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相融,深化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关键途径。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需要从学理维度,增强信服力;从价值维度,提升亲和力;从现实维度,聚焦凝聚力,最终为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指南与行动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是在“大思政”观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突破学段壁垒,通过特定的培育机制构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路分析,以理念碎片化、内容片面化、认知主体局限化与教学范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为逻辑起点,从建设理念、课程体系、主体保障、育人模式等维度,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乡村教育的积极作为。当前,我国不少地区的乡村教育陷入了“少乡土”“缺自我”“弱自信”的三重窘境,严重掣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教育摆脱窘境的必然要求和应然路径,须具备特色化与现代化的样态、开放的姿态、自信的神态。在“意识三态观”分析框架下,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须重视国家意识形态知识体系的培塑,并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与普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态;二是有益于赓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促进乡村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三是有助于塑造群体内身份认同,有利于实现群体间和谐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态。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深远的历史逻辑和广泛的实践基础。从文化底蕴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文化孕育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坚守不渝的家国情怀之中,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从理论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联合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论述;从历史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紧密相连;从实践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话语体系的引领和创新,是推动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引领。  相似文献   

1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诉求,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国家制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保障。由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内涵、制度化现实需要、实现制度化的机制与对策等问题,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化是什么、为什么制度化、怎样实现制度化”三个基本问题,以期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能,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水平,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理论指引。基于对现有文献的对比分析,从历史和现实视角出发,结合各民族成员的文化心理与传播互动,对文化认同的深层影响展开分析; 从理论探源和现实语境的双重维度,厘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指向,继而探讨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生逻辑与互动关系; 同时深度剖析各成员的价值观念和传播心理,从而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阻力,探析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传播路径。研究认为,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共生共契、辩证互动关系,基于“整合、共情、重塑”的发展思维,从知识再造、情感融合和行为自觉3个方面发挥民族成员文化表达的主体性,激发多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交流与创新性发展,发挥媒介与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播的中介性,同时能包容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与独特性,实现文化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通过注重顶层设计、协调中间力量、激发各成员的人际互动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原生创造力,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各民族进一步将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情感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建构,就是要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为核心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化。首先,以法治认同创新其法治思维。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容包括概念内涵和核心要义两个方面,对其法治建构坚持底线思维。其次,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其法治方式。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工作重点在于始终突出其首要任务和关键内容,对其法治建构坚持系统战略思维。再次,以法治教育提升其法治保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困境则在于不断拓展其实践路径和落实机制,而根本在于缺乏人才保障,对其进行法治建构坚持精准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