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智媒时代的到来为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算法权力和行动逻辑。智能算法通过对用户的精准画像和信息推荐完成日常生活的渗透与嵌入,既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同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裹挟进认知孤岛、精神成瘾、道德危机和价值偏见等算法污染风险。算法污染极易带来主体思维遮蔽、心理基础消解、社会责任禁锢和外部延展束缚等社会风险。为有效规制智媒时代算法偏差或异化等行为,需要在网络空间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规范、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送形式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素养,以此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数字化革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空间中,数字化媒体在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数字化媒体对各民族在网络空间中实现全方位互嵌共融的重大意义,剖析网络公民、媒体平台和数字政府在运用数字化媒体过程中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生成的法治原因,最终提出法律对策:应当完善网络公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宣传教育体系、构建数字化媒体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责任机制、强化数字政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从而在网络空间中发挥数字化媒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效用。  相似文献   

3.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传播,媒体融合传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重要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是融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新闻媒体应推进“媒体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建设和利用全媒体矩阵传递民族团结友爱能量。以讲述民族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信息,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效果,人们也更愿意分享和传播这样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信息。遵循媒体融合理念,我们应该深耕基层,调动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多种社会资源,协同做好民族共同体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动态过程,有其特定的现实逻辑和工作机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就是要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其心理机制的活动过程由三个步骤组成,即在集体潜意识层级通过认知认同来进行信息编码获取、存储与积累,在归属性意识层级通过觉知觉悟来进行信息编码甄别、加工与提取,在聚合性意识层级通过共识共享来进行信息编码输出、交换与使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步骤紧密相连、循环往复、互相影响,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信息编码由输入到输出过程的有效闭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回路。解析该过程中各步骤的活动规律和相互关系,探索其心理机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为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了明确要求。西南民族大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认同;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学校通过这三条路径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导全校各民族师生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置身于网络空间场域,“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漫灌输出、强规则、低互动等功能桎梏,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以“基地”教育型、“创建”教育型和“技术”教育型等“互联网+民族团结”的实践类型为逻辑起点,梳理分析“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面临的互联网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网络民族团结宣传内容同质性、网络场域高地竞争力较弱、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突发性等局限,从技术治理层面的智能化、个性化、可控化等维度破局,为有效解决“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的技术理性问题提供思路。针对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离散性问题,一是要明确智能搭建民族团结教育的区域大数据平台的推行主体,二是要明确算法推荐技术应用的个性化导向作用,三是要合理引导社会网络传播中心化的发展进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用户个性化的智能算法推荐模式已被广泛运用于各大网络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全民创作时代的信息过载问题,但同时也引发了著作权帮助侵权认定的难题与争议。从智能推荐算法的运作机制与实践这一视角来看,由于平台具有“伪中立性”和价值取向性,因而难以通过技术中立免责,故构成著作权帮助侵权“应知”认定中的“主动推荐”。基于智能推荐算法的内容识别、筛选和推荐功能,以及平台具有的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理应依据其服务类型、行为类型和客体类型承担一定程度的审查过滤义务,违反注意义务则将构成“应知”而承担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社会的各个方面,网络空间越来越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平台,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是民族心理升华的产物,深刻了解对象需求以及心理变化才能凝聚民心。从认知生成、情感认同、动机诱因、自觉践行四个维度探究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分析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心理困境,包括网络信息泛化,干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网络交往虚拟化,淡化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网络传播去中心化,削弱各民族共同奋斗的信念;网络平台资本化,冲击民族团结进步的舆论阵地建设。可以在网络空间凸显文化符号、增进网友社交信任、洞察网民利益诉求、强化榜样示范方面着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业界实践案例,通过对当前移动新闻分发领域中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发展前景以及对新闻业带来的挑战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考察,认为个性化推荐算法技术本身会带来"信息茧房"等技术困境,其本身是媒体智能化发展在当前阶段的一种形态,符合信息传播趋势,也将改变传统新闻把关的范式和准则。传统新闻编辑应以人机互动、人机协同进化的方式将新闻专业主义延续至算法把关中。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的研究从人们认识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成论述的补充,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培育和加强。政法凝聚视角立基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共同体,政法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人民之平等法律地位和国民身份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之共同体意识的政法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国族意识和认同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从区域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将是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的融媒体平台建设不仅是提升信息传播效能的手段,还应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考量。舆论引导方面,西藏融媒体平台能够丰富政治传播的主客体形式,在网络传播空间中树立起意识形态的风向标;数字赋能方面,能够以数字民生资讯服务稳抓经济发展落脚点,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还能打造更加多元、更具现场感的传播场景,对民族地区文化进行“复调式”的符号建构,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民族地区通过数字赋能建立起内容、技术、资本的有机循环,能够增强舆论引导的实效性,从而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传播及文化展演形成互通机制,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生活叙事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的表征、阐释及传播方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于人们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的重要实践举措,其旨在体现以生活境遇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脚本、以生活具象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以生活话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认同并最终实现“铸牢”目标的实践过程与行动逻辑。从价值彰显之维看,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意图”的大众化阐释,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力量”的持续性增强,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效果”的日常化呈现,从而在具体实践中通过“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持续为引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激发磅礴力量。从实践路径之维看,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协调配合的过程,以“形”塑“意”,绘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图谱;以“术”拓“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张力;以“情”促“信”,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动力,在“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有机统一中,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最大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价值理念形态真正转化为“现实生活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具有同构性和协同性。中华传统美德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价值体现在夯实思想基础、维护整体利益和构筑精神家园等方面。要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来深化中华文化认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文化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县级融媒体作为触达“最后一公里”的媒介平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赋能主体。西部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已从文化、技术、社会三个维度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但仍存在价值赋能深度较浅、融入意识不足、实践路向不明等问题,亟须聚焦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主线,打造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赋能闭环”,进而建立既富有民族意蕴又兼具高质量赋能新时期民族地区宣传工作的县级融媒体旗舰队。  相似文献   

15.
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给企业产品营销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相较于传统的通过简单粗暴的价格战来达到营销目的,一些企业通过对数据的充分利用和挖掘而在商战中获胜。利用数据融合技术从互联网大数据中挖掘用户的行为信息,通过分析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利用 EM聚类算法构建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给消费者推荐可能喜欢的产品,开展个性化主动营销服务;制定相应的个性化产品营销策略,从而提高产品销售的数量及产品推荐的成功率。利用从亚马逊网上书城获取的数据进行实验,验证了综合 EM聚类和用户评分方法具有较好的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博物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演的舞台,通过再现历史时刻、赓续价值断裂、承载话语叙事、营造认同场域,为国民想象共同体提供着进路。经情境复现,博物馆将国民拉进共同体的不同记忆时空、为国民连通共同体提供了接口、搭建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对话域、强化了“我们”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产出能效。以凝合国民的共识性认知为旨归,将博物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建设为“国民-共同体”的联结点、塑造为国民整体化的规训域,以切实引导国民的中华民族认同取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西南地区世居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成分多元、民族文化浓厚,是我国“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格局的典型区与集中区,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具有强烈的现实需求导向。在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必须始终坚持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的教育,在促进西南民族地区协调发展、优化西南民族地区教育环境、发挥西南地区高校育人作用和注重西南地区家教家风养成等方面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培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长期、复杂的工程,对于此意识的培育与铸牢不能仅停留于意识形态层面,更需要体现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以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基本框架,分析其社会实践理论中三个核心概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适切性,在此基础上勾勒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图景,并进一步提出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指南与行动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是在“大思政”观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突破学段壁垒,通过特定的培育机制构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路分析,以理念碎片化、内容片面化、认知主体局限化与教学范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为逻辑起点,从建设理念、课程体系、主体保障、育人模式等维度,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协同过滤推荐系统的数据稀疏与冷启动问题,通常利用辅助信息来提高推荐系统的整体性能。当前大多数社交媒体网站和电子商务系统都允许用户发表文本评论,以及对项目(如商户、电影、商品等)进行评分。为了更加有效地融合多种数据信息,解决数据稀疏的问题,提高推荐算法的准确性,构建了一个基于用户-项目历史交互数据源融合知识图谱的模型,提出了基于用户-项目历史评论的深度学习算法,将2种算法动态融合,利用随机梯度下降方法进行模型求解,为用户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推荐服务。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已有典型推荐算法,所提模型取得更好的推荐效果,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数据稀疏带来的推荐准确性降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