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民族地区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抉择。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研究了民族地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状特点、比较优势和路径选择。文章首先给出了新发展格局与区域发展的分析框架,然后从产品市场、固定资产投资和旅游业三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状特点,再从禀赋结构和产业基础两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比较优势的变化,最后提出了民族地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路径选择的政策建议。文章的主要结论是民族地区外循环程度较低,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不高,内循环中以资源输出和产品输入为主,制造业发展有限。主要政策建议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对接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进民族地区协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经济社会生态协同发展中推动绿色转型与发展;在全方位更高水平开放中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包容性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两个大局”,着眼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重逻辑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生成逻辑,即历史逻辑是其形成的必然性,理论逻辑是其形成的合理性,实践逻辑是其形成的可行性。涪陵区作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节点城市,要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要找准涪陵区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位置,分析其优势和短板,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即:一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将制造业作为提升融入“双循环”的关键着力点;二是要抓发展机遇,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融入“双循环”的关键节点;三是要优化功能布局,以“一城三区两带”协调发展作为融入“双循环”的主要动力源。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民族地区供给质量,融入新发展格局,并推动民族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在发展中保护生态资源,以保护促发展。习近平关于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为民族地区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其他多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湖北民族地区村落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村落文化资本化为视阈,探讨湖北民族地区的村落文化建设。认为湖北民族地区村落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必须实现区类文化资源的“全面掌控,集中开发,重点扶持,组合特色,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5.
湖北民族地区边贸经济发展战略设想马奎1“选择一些内陆边境城市和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促进这些地区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发展。”这是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决策。它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开始由沿海地区走上沿海、沿江和沿边地区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6.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施行,湖北民族地区旅游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基于湖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现状提出的有效举措,符合湖北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因此,要加快湖北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就要努力使民族文化旅游向生态旅游提升,加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品牌化建设。通过深入湖北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提出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塑造的具体措施,并例举了三个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项目。  相似文献   

7.
"长吉图规划纲要"赋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先行先试的权力,为延边开发开放、建设沿边少数民族先行区和示范区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延边要抓住先行先试的机遇,在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跨境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探索沿边民族地区开发开放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模式,走出一条民族地区创新发展的新路,发挥"窗口"与"前沿"的先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格局,加剧了东西部地区经济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距。四川省科技创新紧密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以成都和绵阳科技创新为主引擎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持续增长。当前,四川省在科技创新资源、科技创新平台、全球科技合作等方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应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发展战略,拓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创新高地的合作与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推动四川省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迈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经济发展面临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思路,通过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和方向。研究认为,“十四五”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以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为基础,形成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需要培育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内需求体系,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大国市场优势;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打造创新链、提升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的基础上,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分工有序的区域良性发展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国内的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 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并融入国际新循环,探索“更高层次”开放合作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建设“土家学文献中心”,为促进土家学研究和土家族发展服务祝义森,钟贤超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始终是湖北民族学院办学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为了突出民族特色.院图书馆于1990年增设了“民族文献室”.1991年升格为“民族文献部”。1994年初...  相似文献   

11.
“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中央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重大决策部署。这一新论断是对“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政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根据党的二十大关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关部署,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上要融入国家统一的现代经济体系,政治上要全面推进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建设,文化上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社会建设上要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态上民族地区要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统计了2010~2019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的密度,使用区位熵判别方法,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问题,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区际间经济的辐射、带动效益有待提升; 中西部地区应构建以铁路为支撑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利用“高铁+”新业态发展高铁经济,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强化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体系补短板,推动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中欧、中亚班列组织运营模式和枢纽节点,打通微循环建立通达全球的寄递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以定量分析方法评析湖北民族地区中小城镇规模小、城市少、现代化水平低、综合竞争力弱的整体局面及其弱势渊源.提出湖北民族地区城市化发展战略:在遵循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前提下,选择适合民族地区自身特点的城市化道路,既要融入湖北省城市化发展战略之中,应用其行政区划资源,也要融入西部大开发之列,抓住发展的机遇,还可以利用其后发优势,乘势发展.  相似文献   

14.
6月19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和经济学院联合举办了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与会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入手,提出了民族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思维、新观点和具体建议。学科带头人杨清震教授提出,民族贸易是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余石教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创新。张跃平博士提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市场水平有较大提升,但受市场联通条件、市场流动性、发展模式创新水平等因素制约,与中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状入手,通过相对价格法测度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市场的水平,并运用计量模型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民族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呈U型曲线,即当市场融入水平位于拐点左侧时,对经济发展存在负面影响,而越过拐点时,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正向拉动作用。目前,多数民族省区融入全国市场水平尚未达到拐点。要加快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市场的步伐,就必须完善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强市场硬件联通设施建设,培育民族特色产业和市场主体,促进民族地区市场流通新业态发展,为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融入全国市场对促进经济的积极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省全面小康指标的样本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区,昆山走出了一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昆山之路”:率先.科学,和谐发展之路。这是一种以科学发展为特征的新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民族地区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产出导向法视域下,针对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类课程思政存在的两大问题,总结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原则,提出“五四三”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类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思路以及“三感三度”民族地区商务英语类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思路,以期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陈诚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主持湖北军政事务,在恩施推行《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从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全面治理偏僻落后的鄂西民族地区。处于日寇前锋所逼的鄂西民族地区,既不同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也不同于大后方其他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他能处理好"抗战与建国"、"安定与进步"等关系,为治理鄂西、建设新湖北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不凡的政绩,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的关怀和扶持下,民族地区旅游业历经30年的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1978年的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2000年西部大开发三大事件把民族地区旅游业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起步培育发展期、转轨规范发展期和全面提升发展期。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和优化,并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模式逐步由“政府主导计划型”,转向“政府主导市场型”,再到“政府服务市场型”。管理建设的重点由“重旅游建设”,到“建设与管理并重”,再到“重管理”。旅游市场由单一的“入境旅游为主”,到“区内和区外两个市场并行”,再到“区内、区外和入境三个市场”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民族地区旅游业饱受了“天灾人祸”的严重干扰,历史证明只有保持社会稳定,民族地区旅游业才能保持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探究典型区域“双碳”目标的实现机理和内在规律,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本文运用合成控制法与中介效应模型评估了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碳减排成效总体优于全国其他地区,示范区建设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福建、贵州和云南的碳减排成效较为突出,江西的碳减排成效尚不明显;环境规制、结构优化、生态碳汇等因素在示范区碳减排过程中发挥着链式中介效应,其中生态碳汇的中介效应较为突出。尽管示范区建设未诱发明显的技术创新中介效应,但是,技术创新在抑制示范区碳排放过程中发挥着直接显著的作用。为此,深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建立以“双碳”为目标导向的生态系统治理多元规制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强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碳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