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参与促进老年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健康产生积影响。社会参与是在"陌生人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在微观社会情景中"再熟人化"的空间实践,参与活动将分散在各个私人空间的老年人吸纳在一起,以趣缘活动增进相互之间信任,形成不同形式的交往圈子。老年人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能够扩大生活圈子并融入社会,增进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信任和集体情感,实现社会融合。政府和社会应多关怀老年人的精神需要,培育和建构老年人生活和交往互动的活动圈子。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基层治理方式倾向于理性治理,对情感因素重视不够,然而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情感互动现象并未消失,将情感与治理相结合是对理性治理的必要补充。对安徽省H县若干个乡村网格的治理过程考察发现,乡村网格通过财务管理透明化、纠纷调解规范化、积分激励制度化、传统风俗现代化,唤醒网格内村民的信任感、认同感、获得感和归属感。同时,这些情感又以情感动员、情感调解、情感激励、情感反哺等方式嵌入实际的治理过程中,实现居民参与热情的调动、乡村社会秩序的维护、情感互动氛围的营造、社会资源供给的丰富。情感治理是情感唤醒与情感互动结合的结果,正是在情感产生和交互的过程中,契合乡村“熟人社会”场域,以治理有效为目标导向,凸显网格成员主体地位,情感治理得以在乡村网格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从数字鸿沟到数字包容视角,解释通过数字包容策略化解数字鸿沟,尝试解决农村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不足的难题。研究发现,当前老年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困境主要体现为数字鸿沟的存在,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的“接入鸿沟”、智能设备的“使用鸿沟”以及能力素养的“知识鸿沟”,实则反映了技术与治理、行政与自治、增权与赋能的三大困境。而实现从数字鸿沟向数字包容的转变,制度安排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在制度安排层面要关注政策执行的精准度、居民需求的回应度和治理系统的适应度。在实践取向层面需遵循人本主义、简约主义和整体智治。为弥合乡村数字鸿沟,提升老年人数字包容,未来需要从组织维度助推老年人数字包容治理,从行为维度提升老年人数字参与能力,从技术维度增强老年人数字资源供给,以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时代与老龄化社会的双重背景下,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造成的影响亟待关注。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研究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使用沟与知识沟负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接入沟则正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数字鸿沟主要通过健康状况、文化资本和社会信任3个渠道影响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且健康状况、文化资本和社会信任均正向作用于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女性,数字鸿沟对农村男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负向影响效果更大,但在政治参与方面则相反。研究结论可为提升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是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民向城市流动所引发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本研究以湖北武汉市的青年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式访谈和个案研究,试图通过"情感互动"的分析来对青年农民工身份认同现象进行再解释.个案表明,青年农民工在城市参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理想状态是通过低度情感能量的唤起、短期情感到长期情感能量的转换以及高度情感互动与青年农民工身份符号的再投资来完成其城市身份认同,进而达到社会融合,而现实是多数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互动中无法获得高度的情感能量,致使身份认同失败.笔者分别从个人、社区以及社会组织等三方面提出措施来加强青年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情感互动,进而实现城市社会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如今,我国人口结构不断老龄化,同时在居家生活、健康医疗、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过程中,打造智慧服务、和谐共生的新型数字生活,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我们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和数字化转型变革双重历史环境下,要帮助“数字化弱势群体”特别是老年人群体缩小“数字鸿沟”,更好融入社会,享受数字化转型变革带来的红利。本文分析老年人应对数字化转型趋势与现实迫切性,探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的优化路径,为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变革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社会网络在我国的集体行动动员和参与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梳理和分析国内外 40 多年来有关“社会网络与集体行动”的研究现状,重点关注“社会网络与集体行动是如何发生联系的”、“社会网络是否有助于集体行动的参与”、“其背后的动力机制究竟怎样”等问题,从而展现该领域不断深化的理论成果。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创新研究方法、加快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乡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借助“培养分析”理论,在深入分析留守儿童网络成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留守儿童网络沉迷的干预策略。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家庭、学校、互联网平台承担好各自的职责,各方形成合力,使留守儿童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养成科学的上网习惯。其中,汇聚开放多元的数字素养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协同一体的数字素养教育体系、增强数字素养赋能的作用,是实践探索中应当切实把握的核心关键点。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数字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老年人在数字接入、数字使用与知识获取等方面存在障碍,“数字鸿沟”成为阻碍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主要因素。文章以质性研究中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采用ROST-CM6和Nvivo11 Pro软件进行文本分析,发现阻碍老年人数字融入的主要原因是数字设备接入困难、数字设备使用困难和数字信息获取困难。基于三元交互决定理论,文章认为老年人数字鸿沟现象是个人认知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此,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需要从三个层面共同发力:在认知层面需要老年群体转变个人观念,提升使用动机;在行为层面需要老年群体增强个体的行动能力,主动学习数字知识;在环境层面需要关注多方支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共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0.
善治: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的治理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治理是由共同目标支持的、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活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通过引入“善治”理念,积极建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伦理,从而实现和谐之治。善治理念强调在目的上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体现“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的价值取向;在程序上加强公民与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与合作。治理伦理的生成主要不是靠制定伦理规则,而是靠公民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建设,其生成过程的重心在于监督和批评。  相似文献   

11.
加速社会理论作为极具原创性的“社会诊断”,揭示出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加速逻辑。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加速的特征更加显著,由此导致社会的时间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并引发情感结构的同步调适。时间的绝对优越性、高流动性与匮乏感,直接影响着数字环境下个体的生命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包括焦虑、倦怠、无奈等情感样态的情感现代性表征,加剧了情感异化。如何抵抗这种情感异化,走出加速社会的情感旋涡,需要从生活实践与理论批判等维度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研究在对数字劳动进行分析时更多关注剩余价值生产的具体过程,而其中劳动者的情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情感再生产的具体方式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呈现。本研究通过引入“数字主妇”作为概念工具,重点分析宝妈微商从业者的朋友圈营销实践。研究发现,资本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促进劳动者的情感再生产:通过劳动与社交活动之间的模糊性进行情感吸纳,通过团队化劳动推动情感生成,通过联结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进行情感询唤。情感体验作为一种使用价值被劳动者消费,进一步掩盖了不稳定的劳动状态中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压榨。同时,情感作用于劳动者的主体建构,加重了育儿期女性对工作—家庭不平衡的焦虑,又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开辟新的行动空间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通过对数字背景下劳动者情感再生产方式的考察,将资本逻辑、劳动者主体与阶层、性别等社会文化结构之间的勾连与张力带入对平台数字劳动者劳动参与的分析之中。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本研究剖析了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社会文化背景、微观环境因素。为揭示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深层原因,在本文中提出针对大学生的解释模型"能量释放理论模型"。结合上述分析,本研究重点探讨通过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即个案工作、团体社会工作为解决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提供一种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已然成为新时代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结合数字治理理论和赋能理论,通过对福州市鼓楼区“一线处置”社会治理改革的实践考察,描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数字技术赋能的一些实际情境、动态过程和多元网络,尝试搭建数字技术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之间“赋能关系”的分析框架,挖掘其生成逻辑与运作理路。研究发现,数字技术赋能包括技术赋能、结构赋能、情感赋能三个维度,围绕资源整合、治理闭环、规则约束、权能平衡、协同共生、动力激活、情感扩散等内容,为打造高质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三孩政策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农村面临着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模式保障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互助养老模式成为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新出路。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对互助养老模式的参与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促进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西安市357名60岁(含)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数据,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对老年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影响老年人参与互助养老的因素中,社区人员互动频率、“养儿防老”观念和社区满意度是直接表象因素,生活担忧度是间接中层因素,居住方式和家庭年收入是次间接中层因素,婚姻、生活自理能力、文化程度、子女学历和年龄是根源深层因素; 为解决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局,需要在思想上进一步改变部分老年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鼓励引导老年人主动积极参与互助养老,在硬件上完善互助养老基础设施,建立管理者和组织者的竞争激励机制,在内容上扩展互助养老服务范围,不断满足老年人对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宝鸡市老年人家务劳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参与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宝鸡市老年人的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有一定的参与比例,但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来提高其参与比例,让老年人老有所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采用老年人和老年前期人群对比调查数据,运用社会群体心理学中群体态度测量方法,借鉴Fraboni等编制的FSA量表,结合IAT联想测试法,对唐山市区老年人和老年前期人群对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态度与行为意向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老年人与老年前期人群在"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社会价值"上存在不同看法。在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上,老年前期人群总体上对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持有限积极的态度;在行为意向维度,老年前期人群受社会期望和道德教化的影响,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消极态度容易被隐藏,但会表现出对老年人社会参与不帮助、不表态、不加入的消极行为。未来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会更关注参与活动内容的价值性,不单单追求参与活动的"利己"性。老年前期人群会希望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实现社会价值并得到社会其他群体的尊重;更加关注活动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对社会参与的专业性和安全性有着更高的要求。老年前期人群在对新事物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方面与老年人相比更为自信。社区和新媒体在未来的老年参与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在缺乏父母监护、同辈群体诱导偏差和社会监管薄弱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留守儿童中出现了诸如网络依恋、沉迷游戏等状况,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原因进行分析,探寻农村留守儿童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针对其自身的环境,建议通过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实施综合家庭干预模式和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小组模式的介入,使农村沉溺网络的留守儿童重回健康成长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促进老年人劳动参与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概率与质量带来新的可能。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究了智能手机使用对老年人劳动参与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发现:智能手机的使用能够显著提高老年人劳动参与概率,采用稳健性估计与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的检验结果显示,智能手机使用通过扩大和巩固老年人的社会网络,进而促进了其劳动参与。因此,推进智能手机的普及和适老改造工作,提高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能力,巩固和拓展老年人社会网络关系,有助于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强化智能手机在老年人劳动参与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一般以土地的规模化为前提,而土地经营权流转会造成乡土社会中农民的利益分化,因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处理与普通农户的利益关系、社会关联与情感连带的问题,其持续发展必然要与乡土社会进行深度互动。“嵌入性”是理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及其与乡土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框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关联营造的方式,利用“中介”“担保人”等熟人社会的关系纽带,以及人情、面子等乡土习俗,来建立与其所“嵌入”的乡土社会的精细关联。关联营造的机制关系着农业的均衡稳定发展,也关系着乡土社会的秩序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