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正式迎来我国社会工作深度职业化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这一新时期的主题.中国社会工作亟须回归社会工作的本质诉求,厘清专业的独特性,探索一条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可持续的专业发展道路.通过对助人服务这一社会工作核心诉求的深入分析发现,以问题和解决为核心内涵的问题导向思维是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它具有以问题为主线的修补式和以解决为主线的解决式两种方式.由于中国社会工作的主要专业发展空间在社区生活中,并且承担着创新基层治理和保障基本民生的历史责任.因此,需要选择在社区生活中推动环境一起改变的解决式问题导向思维,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社会工作发展道路;一旦选择西方的修补式问题导向思维,就会陷入行政化和形式化的专业发展困境中.  相似文献   

2.
童敏  杜经国 《社会工作》2023,(5):1-10+103-104
中国社会工作通过10多年的职业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以基层治理服务为主导的专业实践路径。为此,有必要就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历程进行回顾,从中梳理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逻辑及其依据的自主知识。通过回顾近15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历程发现,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从民政为主的人群帮扶服务的实践路径向国家为主的基层治理服务的实践路径转向。这种基层治理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采取的是一种场景化服务的实践逻辑,即在相对开放的社区现实生活场景中帮助人们解决社区生活中的问题,增强人们融入和改善社区现实生活场景的能力。它以普通人群为对象、以“自助”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人—场景”为观察框架、以行动理性提升为目标,具有自身独特的自主知识。这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知识完全不同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所推崇的以“人—环境”为观察框架抽离现实生活场景的对象化服务的知识逻辑。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取得颇多成就之际,社会工作本土化成为各界关注的核心议题。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建构,是实现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目标的关键路径。基于此,对当前学界关于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反思,显得尤为必要;同时,提出“文化自觉”、“理论自觉”、“专业自觉”、“制度自觉”应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思斌 《社会工作》2024,(1):1-14+158
党的社会工作部及其系统的建立将建设功能整合的社会工作体系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面对以转隶职能部门为基础新组建的党的社会工作系统及其被赋予的统筹指导多种社会工作发展的职责,应该尽快建构起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相适应的结构连接、功能整合的社会工作体系。其基本思路是参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既有……更有”的逻辑,对党的社会工作诸部门、社会工作部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本土行政社会工作实践进行结合性建构,将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恢弘独特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城市功能的嬗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功能嬗变的内生动力主要包括民众需求升级、市场经济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和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内生动力在不断推动城市功能嬗变,使城市向着紧缩城市、宜居城市、低碳城市等功能发展,在城市功能嬗变过程中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虽然叠加复合的内生动力在不断激发城市功能嬗变,但仍然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短板,亟须通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等路径激发并持续生成城市功能嬗变的内生动力,通过城市功能的优化完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凤芝 《社会工作》2023,(6):1-4+97
党的二十大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成为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社会工作的重大任务。但是,社会工作当前还存在理论落后实践、原创知识不足、本土理论体系匮乏等问题。为此,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方向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一方面立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方面不断吸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益实践经验,既要立足中国实际,挖掘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又要对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还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真正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面对时代重任,中国社会工作界需要团结协作,助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专业力量。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社会工作不应该沦为一种“治理术”,而应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以人为本、回应社区需求的社会保护机制,这促使我们从长期以来对社会工作的技术型塑转向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关注.通过反思性地批判了现有关于上述议题的理论范式及其限度,笔者借助波兰尼的“嵌入性”思想和社会保护理论,尝试从社会公正、社会理性、社会保护和社会团结等维度构建社会工作“社会性”的理论内核,以作为思考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一种可能框架.同时,要实现对社会工作社会性的重塑,应将“社区”带回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将“社区”视为社会工作与社区大众互动的实践场域,重构“社区”作为人们生活、情感、精神共同体的社会属性,以在社区治理实践中探寻社会工作的“社会”真意.这是社会工作之于中国语境所需具有的“社会想象力”品质.  相似文献   

8.
近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表明,根植于西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及基督教文明的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显然无法完全解释和指导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国具有自己强国家弱社会、注重家庭与集体忽视个人权利与自由、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实现路径是自上而下等特殊国情,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深深地渗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关系行为与思维模式之中。如何让社会工作在中国“落地生根”,最关键的就是必须强调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建构能够指导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9.
杨仁忠  吴颍 《国外社会科学》2023,(2):48-61+243-244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不仅没能纾解人类与自然、人类与本身之间的矛盾,而且进一步加剧了二者的冲突并为解决这一问题增添了新的难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和解”方案,对于消解资本逻辑对人的剥削和对自然的破坏,探索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以“两个和解”为核心的解决西方现代化弊端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创新发展,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理论指南和实践方略,也为人类选择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李三虎  刘立 《探求》2023,(1):5-16+34
党的二十大报告锚定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怎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具战略性的问题。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明确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政治保证,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根本政治方向,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规定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特征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协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对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迎生 《社会工作》2023,(6):9-12+98
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组建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是传统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标志性事件。大社会工作的出现,既是因应传统社会工作向大社会工作转变的国际新近趋势,更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要求扩展社会工作传统界限的历史使命。大社会工作格局下我国社会工作的转型将呈现以下趋势: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从弱势群体向全体人民转变;社会工作领域从党的(群众)工作局部向党的(群众)工作全局转变;社会工作功能从福利服务向福利服务与社会治理双重角色或复合角色转变;专业社会工作从外来学科向本土(化)学科转变。对“大社会工作”格局下我国社会工作转型趋势的探讨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风 《社会工作》2014,(3):128-135
社会工作专业复合能力是社会工作理念内化的外在表现,是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核心专业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服务能力、交往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认知能力是基础,服务能力是核心,交往能力是关键,创新能力是动力。四种能力全面协调发展能够带动社会工作学生的认知意识、服务意识和人际交往意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情境下,社会工作发展与西方国家有不同特点,社会工作行政作为社会工作的间接专业方法,也有其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色。本文从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政策的关系问题、社会工作行政的对象问题、社会服务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实习的双重功能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行政的伦理困惑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行政知识体系及制度架构所遇到的理论和实践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政策建议,包括:建构与完善社会福利政策体系;构建与完善社会工作组织体系;加快社会工作行政高级人才培育;加强对于社会工作行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与历史经验:坚持人民至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坚持中国道路,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胸怀天下,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坚持党的领导,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创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自我认识与成长》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重要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整合自我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塑造高尚的人格力量.运用体验式教学,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视角,参照美国心理学创始人威廉·詹姆斯的自我认识理论,该课程应进行"我是谁"、"人我关系"及"我的未来"三大主题的探索.通过"热身活动——教师短讲——小组活动——游戏体验——讨论分享——总结深化"这六个教学环节,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现从"自我、单一角色的探索",到"多元角色参与",再到"自我与社会联接"的转化.从研究结果来看,学生的改变与课程三大任务的设计是相一致的,课程设计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需要增加课外实践环节,实现课上、课下的无缝对接;改变小组组合形式,促进小组动力的发挥;转变教师角色定位,与学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由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必然趋势,昭示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现代方向,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早发形态,西方式现代化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并非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关于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实践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跨越西方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马尔库塞陷阱”“库兹涅茨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开创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愿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参考和新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作用,区域产业协同则是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理清中国式现代化、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沿着“目标导向—支撑保障—演化机制”的脉络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围绕着以深化产业分工催化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以内外联动优化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区域创新联动增强区域产业协同的创新效能,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强化协同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跨地区产业协作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路径,致力于为使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工作已走过三十多年的恢复重建和艰难发展的坎坷历程。笔者运用文献回顾、内容分析、政策研究、参与观察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全面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医务社工历史变迁,简要描述分析医务社会工作现状,系统预测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前景。从社会工作制度建设角度看,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1978~1991年、1992~1999年、2000~2006年、2007~2011年4个发展阶段,医务社工发展与制度建设特征明显。目前,医务社工从业人员队伍构成多样,"医务人员为主,专业社工为辅"特征明显。医务社工实务普遍存在于医疗卫生机构之中,医务工作服务对象涵盖各类病人和弱势群体。医务社会工作组织建设方式多种多样,实际从事医务社工为主、设置医院社会工作部为辅。医务社工的服务领域、职责范围、实务模式与专业能力建设是医务社工制度建设的核心议题。医务社会工作教育体系、课程设计、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与实务模式研究等议题浮出水面。总体上说,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尚处于早期起步阶段,专业价值观和专业伦理培养,实务模式与专业能力建设,基础理论、政策、实务、专业发展研究和组织建设是优先领域。中国社会福利元年和社会福利时代来临,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中国人社会需要结构战略升级和国家形象重构,为中国医务社工发展创造难得的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百余年间,世界现代化潮流浩浩荡荡,涌现了西方现代化、苏联现代化和拉美现代化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并将古老中国拖入现代化的渊薮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之路。历经从“中国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国共产党成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高阶现代化、内生现代化与和平发展现代化的新路,实现了对西方异化模式、苏联僵化模式和拉美依附模式的扬弃与超越,为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贡献了新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作为普通的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逐渐作为专业自我而存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存在者都会基于其所处文化,形成一套自我主动或潜意实施的个人价值观,这将天然地与社会工作之“无差别对待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张力或冲突。对此,本文尝试以“拟亲属化”和“主体意识投射”两种手段之架构,来做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整合的努力,以期探寻一种社工之专业自我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