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过星 《国际公关》2023,(13):153-155
“互联网+”时代,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路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调查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剖析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得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不佳且受平台、教师、课程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加强创建实践平台,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为“互联网+”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高校深入开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转型的重要内容。以甘肃政法大学为例,分析该校学生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创业项目培训、高校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类型以及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的认知情况。研究发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把握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则、打造精准化学习模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肩负着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需要的创业人才重任.基于“互联网+”新思维,探索“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变革;从战略规划角度分析“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的目标规划和功能规划;从应用层面系统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的框架,包括创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块、创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块、信息资讯与成果宣传模块、产学研合作与项目对接模块、师资建设与学生交流模块、创业教育服务保障模块.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以及“互联网+”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深远影响,立足“互联网+”背景深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新课题?文章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医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及重要性,提出以创新文化培育为基础构建药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筑新型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5.
高校传统的创业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创业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执教水平不高,创业教育实践保障环节薄弱等,因此难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从“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角度,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改进策略:在高校学生创业教育中积极引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与“互联网+”的执教水平,创立多种层级机构的实践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6.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具有“互联网+”素养人才的重大责任。通过对上海39所高校的网络信息搜索及整合,发现当前上海高校“互联网+”素养培育模式整体上是以竞赛为主、课程建设为辅的模式。这种培育模式激励了心怀创业梦想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这对“互联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来说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互联网+”素养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因此,高校应根据素养培育的渐进程度,形成由普及阶段、提升阶段和践行阶段组成的,系统分层的“互联网+”素养培育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互联网+”各层次人才的极大需求。  相似文献   

7.
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对在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认识偏差,“双创”教育的针对性不足。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卫生服务行业和医生职业定位都发生了变化,给医学生就业创业带来了新格局。应当认识到“双创”教育与医学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多元化呈现创新成果,创造各种保障条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助力医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驱动下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为高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导向依据。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为导向,从创新创业支撑、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了高校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群组G1法的评价方法,引入非线性加权的评价模型,并以A大学为例进行了实证评价分析,根据实证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高校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开展劳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是党在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坚持“五育”并举育人的重要抓手。劳动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具有深刻的关联性,二者融合是主流趋势。为助力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以下建议:构建“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深化融合育人理念;建设“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提升融合育人效果;加大“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投入,改善融合育人条件;实施“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提供融合育人设施。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教育”是以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为驱动力,以互联网新兴技术整合教育内外维度,推动教育颠覆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新形态.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国比较教育学迎来了学科的转型:研究目的强调服务本国教育与推动世界教育发展并重,研究对象从“大国中心”转向“中心”国家与“边缘”国家并重,研究方法强调“互联网+”背景下的比较性思维与视野,人才培养注重数据分析能力和国际教育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驱动传统行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征,为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存在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教育管理“互联网+”程度不高、“互联网+”与教学深度融合不够等新问题。构建“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应积极优化教育管理环境、加大教育管理投入、健全教育管理机制,以“互联网+”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适应"双创时代"人才需求开展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取向.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嵌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以打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全新模式.要积极剖析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缺陷,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平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打造多方协同人才培养系统;更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个命题,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要求,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举措。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努力占领网络意识形态的制高点,以创造新的网络生态,开创一个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代。“互联网+”时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在“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置身于网络空间场域,“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漫灌输出、强规则、低互动等功能桎梏,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以“基地”教育型、“创建”教育型和“技术”教育型等“互联网+民族团结”的实践类型为逻辑起点,梳理分析“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面临的互联网区域发展非均衡性、网络民族团结宣传内容同质性、网络场域高地竞争力较弱、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突发性等局限,从技术治理层面的智能化、个性化、可控化等维度破局,为有效解决“互联网+民族团结”实践的技术理性问题提供思路。针对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离散性问题,一是要明确智能搭建民族团结教育的区域大数据平台的推行主体,二是要明确算法推荐技术应用的个性化导向作用,三是要合理引导社会网络传播中心化的发展进路,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性。  相似文献   

15.
滕怡洁 《成才与就业》2023,(S1):162-163
<正>“立德树人”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迎来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互联网+”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提供了充分的可能。为解决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从设置适应人才市场的教学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途径、融合互联网与会计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7.
贾洁婷 《成才与就业》2023,(S1):173-174
<正>中职生大多面临升学和毕业考试的双重压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针对他们的创新创业教育该如何开展?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逸夫职校”)以设立创业见习基地、课程设置、大赛引领等方式,为提升中职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做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现代农业需要大量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加入,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高等农业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解决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环节,但目前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亟需完善的问题,为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实施“三步走”的模式,即第一步抓好“第一课堂”主渠道,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第二步打造“第二课堂”主阵地,塑造创新创业品质;第三步搭建“社会实践”大舞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612个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涉及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53个项目为样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西部高校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树立新理念,彰显地域特色与差异化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增强其融合的“造血功能”;构建有效体制和机制,“引才”与“引智”并举;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建立多元交叉课程体系;“虚实一体化”,建立人才培养孵化基地与管理机制;构建多元合作交流体系,促进“政产学研创”结合;密切关注融合进程,构建特色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王方 《成才与就业》2022,(S1):172-173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自第五届起开设职教赛道,为职业院校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打开了一扇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