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我国万里长城为界线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是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过渡地带。经济、文化的交流是长城带民族关系的核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长城带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不忘初心使命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担当。对内蒙古高校而言,培养各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办学治校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维护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因此,内蒙古高校要通过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推动“第二课堂”主阵地建设,以及加强和规范“虚拟课堂”导向性等措施,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广大大学生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3.
从关系叙事视角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合理性和逻辑自洽性。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并持续形塑于关系互动之中,它以人与人的关系互动为构成要素,以共同体的关系模式为内在结构,以中华民族的共同理解为聚合方式,究其本质是一种关系性存在。立足于主体的人,关系叙事揭示出主体是在先赋关系的规定、社会关系的互构、关系情境的交互中,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实质是对共同体成员身份关系的认同和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教育的强力支撑,借由学校主场域发挥育人功能,即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的文化育人体系,强化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知与自觉传承;通过搭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媒介,推动各民族学生在社会关系互动中逐步内化和建构身份认同;通过创设适宜涵养共同情感与价值追求的关系情境,促进各民族学生建立稳定且自觉的情感归属。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融入四川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可作为开展“三全育人”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的英语人才、夯实民族地区大学生“四个自觉”“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的重要抓手。四川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应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高度上,努力构建思政教育融通课程体系,引导教师深挖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形式,并全力打造育人师资队伍,促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团结、和谐、友爱,同心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由多生一的形、气、神互联。形是物质现象,呈现丰富多彩的民生;气是活态的民族关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彼此依赖;神是精神升华,重在重叠凝聚,建构各民族向往的共有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推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神,首先是爱国主义,它凝聚在我国56个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中,属于高层次的精神引领,为中华民族的凝聚提供了巨大的势能和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6.
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以来,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主题的文章进行检索,运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涉及城市(社会)融入、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城市民族工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存在理论研究不够系统、研究主题创新性不足、优秀民族志成果偏少等问题。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善该主题的研究体系与研究范式,拓展研究视域,加强田野调查,丰富个案研究,开展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工作室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室的应有之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增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感、有利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辅导员工作室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助力学校构建大思政格局,按照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原则,研究探讨辅导员工作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中华民族政治法治共同体意识、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和生态治理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和合文化的土壤之中。“和实生物”的大一统观、“和衷共济”的发展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贵和尚中”的交往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互洽、在情感上相通。在具体实践上,要以“和实生物”推动民族政策与法治规范有机统一,以“和衷共济”协调中华各民族区域发展共同利益,以“和而不同”助推中华各民族包容互鉴凝聚共识,以“贵和尚中”共筑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愿景,以“天人合一”打造中华各民族美丽宜居生态家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文化法治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中潜力空间巨大。在文化法治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纲”的地位;以法治的方式促进中华文化传承与认同;通过夯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方面的立法保障;完善文化安全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意识背景下,文化法治建设需要重视朝着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方向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重视地方文化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11.
12.
网络空间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场域,同时也面临着时空挤占、负面要素生发和实践成效不集中等问题。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网络空间的民族互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符号化为理论基础。通过空间拓展,网络空间实现了中华民族共有文化创造、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由此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针对风险要素,网络空间借助双重空间协同、网络民族工作和仪式传播,形成了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补机制、修正机制和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新型的民族事务治理方式,民族互嵌式治理涵盖了空间互嵌、生活互嵌、婚姻互嵌、文化互嵌和精神互嵌5个方面。公权引导、社会助力、群众参与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民族互嵌式治理的基本运行逻辑。形势需要、中华文化、顶层设计与族际政治整合为民族互嵌式治理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构成了民族互嵌式治理的主要推进路径。民族互嵌式治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族人民分口分布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特别是城市的民族构成更加丰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大好发展机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高校所具有的空间便利性、结构多元性、职能延展性,为其构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重要场域。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相关教育制度建设、增进多民族学生群体的交互机会、推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共进,充分发挥高校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格局。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要性与面临的困境,并提出高职院校学生在课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党的组织教育、校园文化中如何加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主要体现为血脉之根和文化之根。海外侨胞文化认同的复杂性、跨文化沟通的困难和国际关系中的挑战等因素极大冲击了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根基的效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海外侨胞积极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和重要导向。站在新时代转型的起点上,增强海外侨胞中华文化认同、建立跨文化沟通平台和机制以及推进新时代侨务工作体系和工作能力现代化,是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根基的重要举措。因此,有必要构建一个既尊重海外侨胞个体身份和文化多样性,又能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助力青年大学生凝聚普遍意义的民族情感、强化中华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多种共同体样态,其中内含共同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的文化共同体是激发高校大学生归属意识的关键。作为各民族成员的共同精神图景,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以公为先的义利观念、和而不同的共存原则、各民族相辅相依的奋斗历程等丰富资源是高校教育场景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元素。在高校教育中,应在辩证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大学生共同体意识共生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融入内容、创新融入方式、完善融入机制等路径唤醒大学生共同的文化生命以及对共有身份的归属感,确保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8.
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族语言、民族习俗关系紧密。历史上,它不仅是传统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媒介。民族古籍以韵文体和散文体的形式记载了各民族的史诗、谜语、谚语、神话、故事、传说等,其中很多内容记载的各民族和睦共生的故事是增强各民族团结的历史印记,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民族古籍承载的内容具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功能,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与整体素质同思政课育人成效直接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以思政课教师“六要”为行动指南,推进思政课教育实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融合自洽,对实现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信行”的内在统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长期忽视了话语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所需与话语共同体的功能优势是构建话语共同体的驱动力。话语共同体以语言文字共同体为基础,社会结构交融为前提,共同的话语体系为核心而逐步形成。面对法律保障缺失、民族交流困难等现状,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将构建话语共同体纳入法治轨道以实现法治保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以增强文化认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提高治理效能;推动各民族话语融通以形成精神核心;落实媒介化统战以汇聚民族力量;建设学术话语体系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