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纵深推进,越来越多的职业伦理困境和风险产生于社会工作实践当中.然而,关于我国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研究却多以伦理理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思辨为方法,缺乏实践案例与实证分析;与伦理困境相伴而生的职业风险也基本上被学界所忽略.因此,本研究采用多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透过“案主一社工一机构一职业”的实践场域的多主体分析,讨论我国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社会工作伦理困境与职业风险.研究发现,以深圳、广州社工为代表的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职业伦理困境,例如案主自决还是限制、隐私保密还是公开、专业服务中的私人关系等问题,多由社会工作者缺乏实践经验、专业伦理规范的模糊与缺失、案主在伦理中的主体性被忽略,以及社会工作者对伦理原则的认知误区等因素所导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又进一步产生出职业风险,如身心安全、行业处罚、被起诉等.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避免单独上门服务、规范服务流程、熟识相关法律政策、向资深从业者学习等策略去防范职业风险.另外行业协会与政府也需要借鉴欧美、港台先进经验,结合本土文化传统,搭建本土的伦理体系,并推动社会工作实践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2.
以外来移民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就是外来移民社会工作.西方外来移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主要由作为服务提供者的社会工作者及社会工作机构、 作为服务对象的外来移民和作为社会工作实践土壤的外来移民社会政策三个要素构成.它要求相关社会工作者以反压迫、 反种族主义、 反歧视视角看待外来移民和东道国主流社会、 外来移民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及力量不平衡.中国可以在诸多方面借鉴西方外来移民社会工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驻所社会工作者为监所涉罪青少年开展服务,是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降低违法(涉罪)青少年再犯罪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驻所社会工作实践进程中会遇到不少挑战,也形成不少应对策略推进了实践的发展.围绕"驻所社会工作者是如何应对服务困境,以保证专业服务顺利开展"的问题,结合上海市驻所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以场域理论为...  相似文献   

4.
建构和谐企业机制是企业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工作者除在政府、非政府或非营利等部门发挥效能外,在企业中社会工作者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在企业领域中的运用与实践,是对企业员工及企业本身提供的专业性服务。企业社会工作不仅可以为企业员工遭遇困境提供协助,而且还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潜在的内动力。企业社会工作在建构和谐企业机制中应用,主要表现为综合社会工作实务的运用。通过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不仅能为解决员工问题,而且能为员工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不仅能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而且还能有效地完善制度本身的不足;不仅能解决一些员工与企业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推动员工与企业、企业与环境、企业与社会相互之间的认同,解决员工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皮湘林 《社会工作》2012,(12):14-17
社会工作机构的出现是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一个发展,它为社会提供专业社会服务,也为多数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就业岗位、工作机会、成长空间。社会工作机构独特的公益性质、伦理使命和伦理精神使得公共责任成为社会工作机构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社会工作机构公共责任的实现,是一个以制度规范为保障的内外部监督机制完成的他律过程,更是一个由他律走向由内在伦理精神驱动的自律过程。所以,需要建构多元共治的社会工作机构的责任体系。  相似文献   

6.
汶川大地震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学校社会工作者根据理县灾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与技能,运用社会工作介入理论、理念和技巧,以及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服务灾区青少年,为灾区青少年探求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提高他们面对灾难、抵御灾难、不怕困难的能力,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其大部分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而非仅仅依赖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经验与悟性。学习和了解社会工作理论,是现代社会工作者必须接受的专业训练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8.
齐芳 《社会工作》2013,(1):138-141,156
抗逆力是社会工作实践的一个重要视角,企业社会工作可以运用该视角为新生代青年工人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新生代青年工人在抗逆力外在优势因素、内在优势因素和效能优势因素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与外在资源缺乏连接,自我认同不高,面对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不足,因而在适应城市生活和工厂生产等方面遇到一些困境。社会工作者可以从抗逆力的视角,开展宣传引导、个案管理、小组活动和主题活动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提升新生代青年工人对城市生活和工厂生产的适应能力,促进员工关系和劳资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方兴未艾。实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如何转变为专业社工,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如何把握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标准,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制定和建立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整个社会工作者职业制度体系的核心机制,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为职业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从业标准和实践规范,从而为打造一支高水平、强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工作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其大部分的实践过程和工作技巧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而非仅仅依赖于社会工作者个人的经验与悟性。学习和了解社会工作理论,是现代社会工作者必须接受的专业训练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方兴未艾。实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如何转变为专业社工,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如何把握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标准,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制定和建立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整个社会工作者职业制度体系的核心机制,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为职业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从业标准和实践规范,从而为打造一支高水平、强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隐性劳动”作为极具批判性的社会学概念,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困境提供了创新性解释,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困境背后折射出行业发展中劳动的“隐性化”现象。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劳动的“隐性化”现象主要发生于社会工作者与购买方、落地方及服务对象等互动场域,包含被动面向和主动面向,主要涉及对劳动的漠视与模糊。非平衡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本土有限的利他文化观念以及规范阙如的行业生态分别是引发社会工作劳动“隐性化”现象的政治、文化和专业机制。社会工作者劳动的“隐性化”可能引发多重后果,主要涵括社会治理格局构建受到阻碍、公共性精神培育陷入困境及“半专业化”发展局面延续等。克服社会工作者劳动的“隐性化”现象,需要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场域合作发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社会粗放型管理向治理精细化转型成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应然之举,而社会工作者以提供精细化服务的方式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技术—社会互构"理论范式,通过半结构访谈,深入探讨疫情中社会工作者受制于空间区隔,借助信息技术完成缺场服务的行动逻辑.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在促进技术与社会互构中扮演中介角色:一方面赋予信息技术社会性内涵,另一方面实现信息技术在社会多元实践场域中的功能嵌入,从而重构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研究框架.与此同时,新语境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仍面临现实困境,健全服务规范,提升服务能力,发展人才队伍成为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社会治理转型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发展,护理专业适应国家教育方针及行业发展潜力,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医疗健康发展事业开拓创新.该文以社区护理学课程体系为例,从意识、知识、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着手,建立课程体系.突出创新意识培养与创业概念构建,兼顾专业与创新创业的知识贯通性与实践逻辑性,推进项目教学与案例教学.学校在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5.
童敏 《社会》2003,(11):46-49
一价值因素引入社会工作后,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冲突变得非常明显,建立于实证主义逻辑基础之上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面临不可回避的困境。就理论来说,由于引入价值因素,就需要社会工作者重新审视实现社会工作科学性的问题。因为加入价值因素以后,社会工作者就无法再像实证主义者宣  相似文献   

16.
钟兴菊  吴雨凤  王李源 《社会工作》2023,(6):66-81+104-106
社会工作是一种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的职业化助人活动,本文根据“社会与个人”“能力与认同”两大维度将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划分为个体认同型、个体能力型、社会认同型以及社会能力型的四种理想类型;通过对重庆市13名具有三年及以上专业服务实践经历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与编码分析发现,在中国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者的本土化价值观呈现为“以家为本”的服务拓展、“认同与责任并重”的双重价值、“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契机、“集体主义成全”的融合性发展等四个面向的特点,多元化本土价值观成为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及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本研究创新在于从人才可持续发展视角反观社会工作价值观对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可持续性的影响,同时立足中国社会文化背景探索社会工作本土化价值观内涵的多元化解读方案。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能否被称为一门科学和一种职业?它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功能是什么,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作出阐释和科学定位: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社会工作科学/理论属于反思理论,有别于常规的科学理论.基于这一科学理解,反思性社会工作认为,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专业行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而专业行动受制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条件,构建专业行动质量的决定性核心要素是反思性专业性,它强调一种辩证性、结构性、系统性、互动性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比如,相对看待知识与能力、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在社会环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视角.由此反思能力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对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扩展理论视角、提高实践质量、促进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冠 《社会工作》2011,(21):53-54
社会工作实务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分析、采用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介入的过程,而整个过程,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方法与技巧等有效地结合,体现社会工作者助人的一种智慧。由此所带来多样化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  相似文献   

19.
童敏  杜经国 《社会工作》2023,(5):1-10+103-104
中国社会工作通过10多年的职业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以基层治理服务为主导的专业实践路径。为此,有必要就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历程进行回顾,从中梳理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逻辑及其依据的自主知识。通过回顾近15年来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历程发现,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从民政为主的人群帮扶服务的实践路径向国家为主的基层治理服务的实践路径转向。这种基层治理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采取的是一种场景化服务的实践逻辑,即在相对开放的社区现实生活场景中帮助人们解决社区生活中的问题,增强人们融入和改善社区现实生活场景的能力。它以普通人群为对象、以“自助”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人—场景”为观察框架、以行动理性提升为目标,具有自身独特的自主知识。这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知识完全不同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所推崇的以“人—环境”为观察框架抽离现实生活场景的对象化服务的知识逻辑。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2008,(13):64-64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它的基础是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