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升高校学报国际影响力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加入WTO后,期刊业遭遇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这既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作为我国科技期刊之一的高校学报应加快结构调整,走集团化道路,组建国际编委会,提高稿件质量,缩短论文出版时滞,坚持规范化办刊,加强与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联系,培养优秀的编辑人才,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此提升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体育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在总结其国际影响力的现状基础上,提出体育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主要路径:以质取胜,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以特色树品牌,向期刊专业化方向努力;人才强刊,以国际化标准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编辑;开放办刊,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发展模式;与时俱进,建立开放存取体育类科技期刊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3.
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与海洋经济相呼应,北部、东部、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区的海洋主题节庆活动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发展契机。将厦门国际海洋周与其他海洋经济区的海洋节庆活动进行对比,从巧用公共关系传播、探索市场化运作、挖掘海洋文化深度、打造闽台海洋品牌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传递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中国出版有7000多种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从我国国际学术论文的流向、国外大型检索系统收录我国学术期刊情况、引文分析来看,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非常有限,与我国学术研究规模很不相称.必须分析原因,寻求对策,以提升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出了我国学术期刊扩大国际影响力,走向国际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术期刊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信息技术革新不断加深的今天,提升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存在着英文期刊数量偏少、中文期刊质量参差不齐、对论文质量把控不严等问题,国际影响力难以有效提升。为了不断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我国高校学术期刊需要做到: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获得国家政策的有效支持;通过外引内联提升国际知名度,努力吸引优秀的国际论文;严把论文质量关,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与新媒体合作,共享最新科研成果。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学术期刊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学术质量,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实现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有效跃升。  相似文献   

6.
7.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在尊重文化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将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提升的发展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是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要下大力气加强对中华文化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凝练融通中促进内容创新,从而为中华文化的赓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此外,面对传播主体维度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全民化的整体趋势,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还须通过明确各自主体职责,提升主体媒介素养,统合各类主体优势,在推进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和个体传播协同发力的基础上,构建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法,分析河南武术国际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从竞技水平、赛事、产品、俱乐部、明星、历史文化等方面与国内、国际知名体育品牌进行对比,探寻其优势和不足,从创建河南武术品牌的视角提出提升河南武术国际影响力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虽有所提升,但与美国、英国等强国相比,整体水平仍然非常有限,走出去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国必须稳步推动文化产业主力军——新闻出版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真正实现走出去。在此过程中,作为产业微观主体的企业应通过培育要素资源、树立品牌意识、完善管理机制等手段全面夯实自身实力;作为沟通政府与企业的中介,行业协会应扮演好监督者、协调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作为产业发展的宏观规划者,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于优化对产业发展的调控、监管、扶持以及驱动职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科技期刊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更新观念,采取有力措施,才能够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在我国科技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派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派文化目前在国际上已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海派文化在当今世界上的影响力主要从三个层次体现出来在海外华人社区的影响;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海派文化走向世界的最重要渠道是人际交流,主要包括两大群体,一是海外上海人群体,二是世界各地的老外“上海人”群体。要扩大海派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两大群体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要扩大海派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发掘海派文化发展史上积累的国际资源,继续积极拓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而多样文化的竞争互补则是海派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扩大海派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研究为有效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实施有效的文化传播范式,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从而加快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目前中华文化对外文化推广研究主要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探讨,较少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研究对外文化传播。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和记忆的建构本质有助于了解外国民众加工和存储文化信息的特点,为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途径。为此,应运用认知策略,促使外国民众深入加工中华文化信息;采用记忆策略,提高外国民众存储中华文化信息的能力;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外国民众提取中华文化信息,加快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3.
全球治理效果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存在内在关联,全球治理的"实效"会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勃兴,而全球治理的"失效"则会加速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的衰落。从实践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在全球治理中面临"失效"境地,比如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在全球治理中的"失效"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全球治理中逐步发挥出"实效",比如当代中国经济理论、"和谐世界"理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全球治理中的"实效"。因此,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球视野转向",运用其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实践,并促进它的全球传播。  相似文献   

14.
15.
在中国市场上,成体系的企业领导形象传播在早年间大多来自跨国公司。叱咤风云的CEO们时常亮相中国的经济舞台,还不时地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封面,为各自公司在本土市场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力量为主要指标是研究国际影响力的传统视角,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因其自身具有的稳定性,在国家的政治现代化中能对国内外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于激发社会创新机制的生成,优秀的文化则在于潜在地渗透进他国的民众中,只有两者的优势均转换成经济力量,才能在国际上产生较大的辐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传播路径直接决定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因而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路径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焦点。剧本杀在竞争激烈的文娱市场脱颖而出,有望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创新路径。剧本杀主要吸引“Z世代”的大城市青年,以剧本杀为依托的国际传播能够发挥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剧本杀汇聚中西文化元素,能够提供推理揭谜乐趣和沉浸式角色扮演体验,具备国际文化传播创新路径的潜质。以剧本杀为依托的民间文化传播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不容易被误会为“文化侵略”或“文化殖民”,也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术期刊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一个国家的学术影响力主要是通过期刊实现的。美国的三大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SSCI、A&HCI)是目前衡量一个国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评价指标,它们所收录期刊的多少直接影响该学科国际影响力的水平。通过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学术论文被三大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情况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在三大科学引文索引中被收录的论文数量相差极大,三大学科的发展极不平衡,国际学术影响力差异大——自然科学得到高速发展,社会科学得到快速发展,艺术与人文科学只得到较小发展。为了提高我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必须通过政策调节、平衡各学科发展,改革现有的学科分类方法,将哲学社会科学明确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艺术与人文科学,使用正确的方法对不同学科进行评估,并采取措施大力支持学术期刊进入国际期刊引文数据库,不断朝国际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信息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共同影响下,中华文化面临着多重挑战.而借助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在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发掘华文教育现实展开的多种路径的基础上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现实生命与活力,无疑已成为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的可供选择的最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