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在推进,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正在发展。文化滋养文明,文明形塑文化,文化和文明决定其主体选择怎样的现代化,中华民族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特征的选择基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不同的人类文明具有特定的时空坐标,具体表现为文明进程中的发展样态和空间上的区域或国度特点,人类文明因而具有多样化。现代化是一种文明样态,包含文化建设在内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人类文明新样态的呈现,这一样态是中华文明的自我发展,是当代世界文明在中国的具体样态。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依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遵循中华文化建设路径,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推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协同关系。就基础条件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推进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就内在逻辑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时空的共生性、主体的同一性、理论的同质性、目标的统一性。基于二者协同推进的基础条件与内在逻辑,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强化价值引领、锤炼精神品格、重视思维方法,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发展源流、根本遵循、生成方式和目标导向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在此基础上,二者构成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发展基础、提升推进力度和提增工作效果,彰显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助推功效和独特优势;另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集合了以物质性聚能和精神性聚能的结合为形态、以内在稳定性与外在辐射性的统一为特征、以共同目标引领与理想信念指引的兼顾为路径的支撑。二者契合互动、同向同行,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凝聚磅礴伟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立足二者的契合点,从如下四个维度着力,即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的根本制度维度、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物质维度、必须坚持以文化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维度、必须坚持以互嵌式社会建设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维度,方能不断取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成就、新突破。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蓝图的叙述性表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守正创新、解决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和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大众化、分众化的现实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内核是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价值主体、本质要求、发展机制等具体内容的生动诠释。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坚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前进方向,筑牢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彰显出丰富的时代价值,能让世界更为直观、立体、多方位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6.
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思路。该命题的三重内在逻辑是在完成新征程上党的民族工作重要任务的基础上,落实“三个赋予”的重大意义,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该命题的三大理论功能是坚持“四个共同”基本理念,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基本主题,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该命题的三个重要着力点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实现中国式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其关键在于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第二个结合”孕育于“第一个结合”,又具有与之不同的特质并行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它产生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是社会实践发展不断演进的结果。反过来,“第二个结合”直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从不同层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不同效应。具体表现为:在造就文化新形态中,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据;在思想解放中,“第二个结合”创新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的理论和制度空间;在相互成就中,滋养中国式现代化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确理解把握“第二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效应,有助于深化对“两个结合”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是当代中华民族回首千年对中华文明第一次轴心时代的礼敬传承,又是当代中华民族对当前人类站在历史十字路口应该何去何从的深切体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化成果就是形成一整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知识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知识体系,具有中华风格、人民主体、现代秉性、文明品格和知识意蕴等特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知识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中国理论阐释中国现实、回应西式文明话语霸权的必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知识体系建设,得到中华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全球优秀文明成果的支撑。当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知识体系建设,要致力会通古今融通中外,提炼标识性概念,凸显中华文明的本土阐释与世界意义,最终为破解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终极之问提供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创新就是首次明确提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清晰指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其他国家的现代民族建设的全新实践路径,必须放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逻辑下来审视、推进现代民族建构,在服务和融入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对民族意识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高度重视意识的主动性和相对独立性,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实现理论政策现代化、民族意识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基础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自主知识体系:其一,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展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表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之新,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其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唯物史观中国逻辑内在关联应当成为马哲史研究的重大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以新时代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深刻解答了关于现代化的“马克思之问”“列宁之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质之新和道路之新,不仅创造了与世界多元现代化类型和道路并在的一元,更是一种具有历史超越性和先进性的创新形态。其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新源于道路之新,我们不能脱离道路之新对本质之新单向度、固化地予以阐释,要动态地、辩证地加以把握,全面揭示本质之新和道路之新对以往被超越的现代化老路内在矛盾的扬弃和发展的构序,进而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五千多年历史进程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凝练、升华,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明形态。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是体现文明历程的典型本土文化资源,在现实中依托于话语、符号、场所等载体,集中展现一个民族共同的过往经历,传递出独属于本民族的价值理念。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作为一种软性工具,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价值指向,筛选现代性素材,凝聚个体认同,塑造共同情感。深刻认识集体记忆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价值,有利于实现“两个结合”,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凝聚力,筑牢现代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12.
安全是人的生存发展需求,亦是文明发展的必要保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安全状态体现在文明的物质形态的传承创新、制度形态的有序运行及精神形态的自强自立上。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安全发展的道路上,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面对世界各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要防范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侵害及“西方中心论”的话语解构风险,同时更要抓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机遇。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安全感”,要坚持系统思维,审视文明建设的各系统要素,从原则、主体、内容、制度、实践等维度协同发力,实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视角.从整体看,现代化发展具有客观性、民族性、矛盾性.从实质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产生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予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从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于中国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围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开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4.
〗“两个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确立”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两个确立”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是民族振兴和大国崛起的基石,没有现代化就没有民族振兴和大国崛起。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因为:它坚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又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紧跟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前进方向;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各领域、各方面、各地区均衡有序、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各国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单边主义,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保障中华民族和平安全复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积极的、生产性的重大实践,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主要表现在“结合”使“外来的”成为“中国的”,成就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使“传统的”成为“现代的”,成就了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民族的”成为“世界的”,成就了世界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互相成就”的角度研究和阐释“第二个结合”,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创造的独特文化形态。应当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总体上描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真实面貌,在“两个结合”上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内涵和价值。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根源于千百年来留存到今天的传统文化,是数千年中华文明长河的积累与创造。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建立在当代中国的基本制度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依存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和表达,由当代中国基本制度所制约,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源于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是站在世界文明发展前头的不断焕发活力的文化形态。从当前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建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之上,是起着引领作用、先导作用的文化,是早已扫除弱势文化的余烬,敢于向着世界文明巅峰迈进的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存共荣的文化,既体现出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一起构成世界文化的宏大景象。  相似文献   

18.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国家安全既是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障。未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面临诸如大国博弈、台湾问题、朝核问题、南海航道安全,以及反腐、粮食、金融、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风险挑战。为此,我国应从战略、制度、心理和能力等层面予以防范和化解。  相似文献   

19.
“两个结合”是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历史交汇点提出的重大命题,对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指引。在“两个结合”中深入探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逻辑理路,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必然,基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基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需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社会主义历史演进、引领世界文明潮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带领人民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社会主义历史演进,充分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充分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