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通过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做出了我国已进入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这一基本判断,并指出少数民族同胞进城存在着三个不适应,即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生活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群众某些生活和行为方式不适应,以及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不适应。三个不适应本质上是城乡和区域的结构差异、文化差异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是民族关系调节体制机制不协调的问题。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学者们的研究,三个不适应的解决可以从四个方面切实展开:构建整体、系统、协商和法治的治理体系及机制,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创建的纵深发展,强化以社区为着力点的民族互嵌建设。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时间长期化和迁移模式家庭化等特点日益明显,开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绩效评估已成为完善我国公共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内在要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评估无论对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还是对提高相关职能部门服务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德尔菲法,通过三轮专家咨询,最终探索性地构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以上海、武汉、广州三个城市为例,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检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三个样本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均处于中高档水平,但不同维度的服务管理水平并不十分均衡。因此,相关职能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重不同维度的协调发展,补齐服务管理的短板,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夺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2)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的最主要部分,包括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遇到的困难以及带给城市的问题两个层面.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城市体制弊端,少数民族自身人力资本缺乏以及城乡、民族之间文化冲突与文化不适应.应当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要构建预警机制、寻求消减对策,强化其对城市的适应与认同. 相似文献
4.
郑信哲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随着强劲的人口流动大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地从边远乡村、山寨涌入城市,使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多。而少数民族人口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及掌握生活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他们在城市的境遇更加艰难,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何在城市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在概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现状,探讨了问题及其症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成员在进入城市后,只有在适应城市文化的理念及其行为方式,将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有机整合起来,才意味着他们真正实现了城市化.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的一般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要较好实现文化适应,提高适应能力,一方面,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要积极发挥个体能动性;从另一方面来讲,政府和社区需要建立健全外部支持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吉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1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流动人口规模增大、流动原因的经济性强、流动的季节性和无序性明显、流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居多但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从事职业具有民族经济文化特点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居住大分散小聚居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及其变化,对城市民族关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了解、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吉和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3):11-15
近年来,学术界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动的原因、特点、作用、社会支持、城市适应和权益保障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夺先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5):12-17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被侵害表现在社会权益、劳动权益、受教育权益、经济权益、安全权益等方面,权益保障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法律法规缺失与效力低下、保障主体工作不力、保障意识缺失等,建议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多层面保障主体的保障功能、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与法律救助中心等措施来保障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平等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林均昌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3):12-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政府部门制定的有关少数民族的法规、条例或管理办法关注的是常住人口权益,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自由迁入”是写入宪法的公民基本人权,理应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因此,应给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特别的关注和特殊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11.
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使更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进入城市,如何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彰显城市多民族社会的活力与魅力,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繁荣,是当前我国民族关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以贵阳市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思考,提出了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构建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城市社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管理复杂,容易引起摩擦和纠纷,影响城市民族关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与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问题。针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城市政府应立足社区,加强政策宣传与犯罪打击力度;加强服务,积极引导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齐心协力,建立城市管理应急预警系统与联动机制;健全制度,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完善法律,健全城市民族工作机构。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动趋势、特征及城市管理局限基础上,提出统战系统参与城市社会管理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民族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基层民族工作,强化服务管理方法;提供多元化的权益申诉渠道;拓展各民族之间互动与交流的路径以及充实各类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4.
彭建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1-106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务工经商及发展状况显示出新的特点:一是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民生改善和社会保障需求更为强烈;二是由第一代的离土重迁转为第二代、第三代的离土离乡、定居化、家庭化趋势;三是文化和精神需求增多,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共同存在。城市政府面对文化多样性、需求多层次性、权益诉求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等城市少数民族问题,需要完善机制,克服和破解就业吸纳——社会排斥、道义同情——制度冷漠等现象。调研发现,我国城市少数民族工作整体上呈现出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东部城市民族工作在观念、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机制的完善程度、社会参与、财政支持等方面具有更多的经验。相比而言,中西部城市民族工作整体上仍有更多的完善空间。 相似文献
15.
冀慧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40-47
将获得感作为衡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标尺,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更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经济、政治、文化、民生四个维度研判少数民族城市融入的情况,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依然处在初级融合的水平,离完全融入城市的目标尚有距离。在此基础上,提出塑造有利于少数民族经济获得感的积极型城市,打造激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政治融入的开放型城市,营造适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融入的包容型城市和创建悦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生融入的友好型城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然而,他们却很难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与城市居民产生一定的社会距离。产生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受制度因素的制约。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对现有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以及法律制度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义务教育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宇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6-30
维护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权益,无论对其个人素质抑或民族整体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但崮于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普遍存在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提供的各种保障远远低于实际社会需求的困境。本文深入剖析肖前我国城市流动少数民族子女义务教育权益保障中存在的种种法律问题,从完善相关立法、加强落实力度、平衡配置教育资源、畅通权利救济渠道、改善外部社会环境和公共制度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是新时期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现有证据表明,城市各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高融入动机、低融入行为的“弱融入”现象,成为制约其高质量融入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动态嵌入视角构建了“经济-社交-文化”维度的梯度模型,用以揭示城市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的基本表征与动态过程,通过对我国东部城市大规模调研分析,实证评估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水平。分析表明,当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不足,主要表现为能力融入较为单一、身份融入浮于浅层与情感融入偏好依附。在此基础上,从坚持就业优先、注重社交联动、增进文化认同以及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质量融入与实现各民族深度互嵌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试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凌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46-4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向城市大规模地流动和迁移,这无疑像一把无比锋利的双刃剑,从正反两个方面影响着城市的民族关系.本文将从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特点入手,全面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研究——基于民族因素与制度因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但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突出问题不是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而是适应城市速度过慢的问题.来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程度已达到中等以上水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的各维度差异性较大;来沪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城市适应程度显著高于来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在城市适应的影响因素中,民族因素已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制度因素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