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秦桂秀 《学术论坛》2006,42(4):36-39
文章从人性视角出发,揭示了现代医学模式与人性蕴涵的契合关系:生物医学与人性自然性蕴涵的契合、社会医学与人性的社会性蕴涵的契合、精神医学与人性的精神性蕴涵的契合。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谦信 《理论界》2008,14(5):96-97
通过了解刑事和解的基本蕴意,揭示其两大价值蕴涵。价值蕴涵之一的正义,是刑法的价值核心,涉及重视补偿被害人、关注救治犯罪人等议题。另一价值蕴涵的宽恕,关涉同情人性的弱点、分清罪人和罪行、构建未来的希望等蕴意。  相似文献   

3.
公共行政的人性基础--兼论公共行政的学科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公共权力、维护公共利益的公共行政之要务在于既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以期达致人性完善和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公共行政有其深刻的人性基础,本文对此问题的初步探讨,旨在说明公共行政视野中人性之复杂和深奥的特性,因此使得公共行政学之存在有其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钱钟书的文学创作虽然出现于不同的年代 ,但其文本所蕴涵的主题意蕴有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 ,短篇小说《纪念》就存在着与鲁迅小说相似的意蕴 ,表现在对人性弱点和劣根性的暴露、对人类生活方式、精神方式进行现代性阐释 ,尤其表现在描写和解剖传统文化浸润中的中国女性的母性与女儿性胜过妻性而导致中国女性的精神畸形方面。  相似文献   

5.
蘩漪是《雷雨》中唯一体现“雷雨”性格的人物。关于蘩漪的“雷雨”性格,很多前辈及同行已有很多高超见解,但这里还是想不自量地谈一淡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蘩漪的“雷雨”性格,是她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在封建专制家庭环境长期受压仰的结果,是她的人性长期在异化生活中进行反抗挣扎时的一种猛烈而独特的表现。 蘩漪,如果只是一个文弱的大家闺秀,她很可能会在这封闭得象一口残酷的井一样沉闷窒息的周公馆,默默地坐享这丰裕的物质生活,成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成为周朴园——带有封建色彩的资本家的“好妻子”。然而,蘩漪是受过一点新教育、要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  相似文献   

6.
作家赵秀琴的长篇小说《潮女》,以两个小学生为引线,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多姿多彩和世态炎凉,让读者看到了坚守者的自我完善与堕落者的自我救赎,最后,导致了由矛盾冲突走向和解和谐的美好结局的出现。作品在揭示人性蕴涵、挖掘社会生活本质上达到了一定深度。  相似文献   

7.
张荣翼 《文史哲》2002,(4):19-22
数字化与图像化已经成为信息传达的重要方式 ,也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和生存方式。对数字化和图像化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行考察 ,从而发现它们在给予我们便利的同时 ,也有着缺乏人性的一面 ,需要加以警惕。反之 ,在信息时代 ,文字的意义也并未消失 ,反而以其独特的表达蕴涵给人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权海帆 《人文杂志》2002,(1):145-149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统称为“三德”)与“人”的存在直接同一 ,是人性在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显露。“三德”建设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完善 ,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德性的自然所展示的是人性的宽度和广度,那么德性的自由则标示了人性的高度和境界.通过德性的自然与德性的自由两重维度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可揭示其德性概念所蕴涵的人文关切.亚氏的德性概念在肯定人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具体性的基础上,通过逻各斯与伦理性的道德教化,使德性从自然提升到自由,进而塑造着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0.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再度将《雷雨》搬上舞台,新一代的演员塑造了新一代四凤和周萍。青年演员以生命意识体验角色,从爱与生的原欲人性来解释人物的行为动机。他们认为,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求是四凤的行动主线,性意识在周萍的行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为人们认识《雷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演出是一种阐释,批评也是一种阐释,而杰出  相似文献   

11.
萧红和迟子建虽属于不同的时代,但她们拥有相同的生命意识,即自然与人平等。这种普泛的生命意识,使得她们的作品打通了人与植物、人与动物的界限,她们笔下的生命境界呈现出丰满多姿的样态。同时,她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不同的死亡意识,萧红专注于不可言喻的人生命运之苦,她笔下的生命,都是在命运的拨弄下完成的一个悲惨阴暗的过程:任何生命一旦诞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生生死死、生死轮回的悲剧过程。迟子建面对死亡,则有着超然、达观的态度。她把死亡写得诗意而美丽:死似乎只是别一类生的开始,生命在死亡之后还可以得到延伸。她笔下的生与死是相互渗透,相互伴随的。  相似文献   

12.
莱拉是个总希望从生活中得到更多东西的吉普赛姑娘。然而,她的民族却是个天命不可知、天命不可违的民族。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莱拉不惜以生命抗争。莱拉追求人类自由和正义、向往独立、勇敢向恶势力、向命运抗争的精神将激励人类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愚昧走向文明,勇敢地追求一种更符合人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是什么的思考,中国、西方、印度有着不同的理念和理路。西方的宇宙是一个实体性的宇宙,个人也是一个实体性的个人,从而在关于人的哲学上,其思想主流呈现为:人是个体之人、实体之人、向外之人;印度的宇宙是一个空性的宇宙,个人也是一个空性的个人,从而在关于人的哲学上,思想主流呈现为:人是宇宙之人、空性之人、向内之人;中国的宇宙是一个虚实合一的宇宙,人也是一个虚实合一的个人,从而在关于人的哲学上,思想主流呈现为:人是虚实相生之人、内圣外王之人、天人合一之人。中、西、印关于人的思考的不同向路,对于全球化时代人的思想的会通,对于怎样正确地认识人的本质,不但具有理论资源的意义,而且具有克服简单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萧红的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创作模式 ,她的一些小说淡化社会环境 ,注重文字的优美 ,体现出其个性化的审美意蕴 ,即呼唤人性的觉醒 ,叙述心态的童年情结 ,情结化的叙述人语言  相似文献   

15.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活的灵魂所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它以物质生活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于物质生活,具有独立性;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形成的直接动力,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是精神生活形成的两种路径;与物质生活相比,精神生活更能体现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因此,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阿宁的长篇小说<能耐>中塑造了陈占文、陈珀、祁淑琴等系列人物形象.贪官陈占文出狱后面临了种种复杂的人事关系,折射出世态炎凉.陈占文的女儿陈珀却在生活的打击中逐渐锻炼成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贫困生祁淑琴也经受了生活的种种磨难,最终选择回归故乡,奉献青春,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阿宁的笔触深入人物内心,通过几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三种人性论与中国伦理学的现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有三种人性论——以李贽、顾炎武为代表的基于自然人性论基础上的“人必有私”论,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继善成性”、“习与性成”与“性日生日成”的辩证、发展的人性论,以颜元、戴震等为代表的“气质之性一元”论。这三种人性论为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现代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新伦理学的基本精神是:一切伦理原则必须奠基在人的感性生活基础之上,只有通过符合人性的伦理的规范与引导,人性的完满与光辉才能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18.
冯秋子的散文集《寸断柔肠》以其对生命的真诚关注向我们展示了作者曾经和正在经历的社会生活,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作者的蒙古族情结和忧郁情愫得以彰显,而且她只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就向我们诠释了生命的真诚。  相似文献   

19.
冯溪屏 《北方论丛》2007,1(3):116-119
马克思从人类与自然界的区别和联系中,把人的类本质或人类的本质规定为劳动,人类和能被人所理解的自然,都在劳动中生成,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在劳动的基础上得到说明。由此,马克思创建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存在论,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性变革。人的类本质是马克思存在论的初始范畴,它以生产力为表现形式,通过区域生产力和民族生产力两个阶段的发展,在人类生产力那里获得了完备的形态;而它内蕴于自身中的自由规定性,显现为人类生产力的自由维度;这一维度是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客观根据。  相似文献   

20.
人学关注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就必然会关注"人的本质"问题。任何事物所包含的质的规定都是多样而复杂的,其本质就是该事物之所以存在的主因及其贯穿始终的不可或缺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一表述排除了对人作固定的抽象的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不能理解成所有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由社会关系与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有机整体。从研究人的本质到研究人的发展都将面临若干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