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本的哲学问题"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问题”是一个属概念 ,“基本的哲学问题”是一个种概念。在一定的哲学问题系统中 ,判断某一哲学问题是否为“基本的哲学问题”应有一个标准 ,这就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元哲学观和哲学观问题的具体回答。 相似文献
2.
纵观三十年来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的研究,主要观点有: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哲学、用哲学;党一贯重视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把哲学的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3.
4.
哲学概念与哲学观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哲学概念是描述性的;哲学观则是规范性的。哲学概念的描述性特质决定了众多研究者所给出的不同的"哲学"定义相互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它们不同程度和角度地从"形式"方面对"哲学"这一事物或现象进行了经验性地把握;而哲学观的规范性特质则造成了不同研究者的课题选择、理论视角及解释原则等大相径庭、各异其趣的可能性。澄清这一区别,会使我们对哲学自身的定位等问题产生全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2005年1月4日景海峰曾经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有三件大事最可注意:一是新出土材料的发现,特别是郭店竹简和上博楚简的问世,激起一阵阵上古思想研究的热潮;二是经典诠释的新开展和"中国诠释学"的探讨,为中国哲学的研究方式提供了新的视阈;三是对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反思,在总结和梳理传统哲学之现代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提出了重写中国哲学史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建设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本文从和谐社会的哲学渊源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后,本文分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悲剧哲学"的世界观——舍斯托夫哲学的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舍斯托夫看来,"悲剧哲学"不是此世的认识论,不是日常的哲学,而是一种超越的形而上学."悲剧哲学"有一套与理性主义-实证主义迥然不同的关于现实-真实-真理的观念和价值.这种观念和价值是在人的"临界境遇"中揭示出来的.人在悲剧体验中对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反抗,才是生命的真实,在反抗中走向最高存在物的努力,才是对真理的探求.而理性主义哲学和伦理学所倡导的对必然性的快乐服从,则是谎言和说教.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七一讲话"讲述了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三件大事,赞颂了三代领导集体的丰功伟绩,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理论是历史的魂,历史是理论的根,创造历史的是人,胡总书记的讲话,从历史、理论、任务三个方面,立体地、全面地、深刻地总结了我党9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划界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在现代哲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超越了"两极"方法的"还原主义"与"化约主义",打破了哲学传统中"两极方法"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为人们重新思考和解决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各个层面的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开辟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划界方法"显示着哲学智慧全方位的一次转型,体现了现代哲学开启新的理论思路的重大努力。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的教学核心不仅仅只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领悟、感悟的能力,能悟出文章中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形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够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见解能力,从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本文通过对读促悟,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阐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可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其实是中国当代哲学的自我理解问题,命题本身就包含着两个问题,即"化"什么和怎么"化";前者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对象和内容,后者回答所遵循的方法和路径.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还需要澄清一个前提,即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这个看似不成为问题的问题,却一直作为问题存在着,这是因为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时已先迷失了作为主体的自我.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然主体,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社会现实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哲学问题的历史逻辑中,不仅存在着从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同时还发生着从近代的"解释哲学"(认识论哲学)向"历史"(哲学)的转向.应该说马克思的哲学引领了后一个哲学转向.马克思哲学对哲学的消解和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哲学从"解释"走进了"历史".哲学在"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批判的性格,当代西方哲学的批判性就是哲学的这种转向给予的.当代西方哲学中的"经济政治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都是这种转向的逻辑在历史中的延伸.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出发,认为政治反映经济,又对经济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制定出体现本阶级经济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又要认真贯彻执行,使其为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分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内涵 ,对于全面深入地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的精神实质 ,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哲学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哲学的发展促进了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本文探索“语用学转向”的思想渊源,分析构成传统与现代语用学的英、法、德、美以及中国的语用学思想,提出现代语用学转向建构的意义,揭示语用学转向为哲学与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哲学与语用学带来新的思想与观念。 相似文献
16.
在“哲学终结”问题上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基本看法是一致的 ,后世体系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背离了恩格斯的方向 ,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海德格尔等对“哲学终结”做了极度发挥。 相似文献
17.
18.
近三十年来我国宗教哲学的兀然崛起和高歌猛进的一项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宗教哲学界内部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态势,而在这些争论中,"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之争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本文对这场争论作了比较客观和比较详尽的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比较深入地阐述了它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思想的中西哲学基础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从中西哲学"和谐"现点的提出、"和谐"观点的外化和"和谐社会"实现途径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西方哲学沿着各自的哲学旨趣出发,形成了不同的和谐哲学本体观,中西方哲学沿着各自不同的"和谐"观点外化路线,形成了各有偏重的和谐社会理想和创建路径,探究"和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汲取中西方和谐哲学观的"合理内核",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的最佳和谐. 相似文献
20.
当前,气候变化渐趋引起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并成为国家利益博弈的政治、经济焦点之一。各国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利益共享成为各国达成合作协议的基础和底线,也是国际立法操作性的砝码。若综合而前瞻性地看,气候问题的继续升级将打破国家间政治冲突之壁垒,世界各NA~-Jk-会更大程度地力促合作,趋向于“大同”治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