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对唐诗《静夜思》中“床”的理解争议颇多,由此可究及英汉词汇意义的多种对等方式,“假朋友”则是其中之一。翻译中的“假朋友”可以划分为客观范畴与主观范畴;在客观意义的“假朋友”被译者慎避之后,主观意义的“假朋友”则成为翻译的大敌,而相应的“隐性负效应”成为译者所要克服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英汉语之间存在大量的伪对应结构,也就是"假朋友"结构。因其貌合神离的显著特点,很多译者陷入误区,错误地把两个语义不对等的结构对等起来,直接导致译文偏离原文。通过例证,从词、短语和句法结构三方面探讨英汉翻译中常见的"假朋友"结构,期待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对此类现象予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
对唐诗<静夜思>中"床"的理解争议颇多,由此可究及英汉词汇意义的多种对等方式,"假朋友"则是其中之一.翻译中的"假朋友"可以划分为客观范畴与主观范畴;在客观意义的"假朋友"被译者慎避之后,主现意义的"假朋友"则成为翻译的大敌,而相应的"隐性负效应"成为译者所要克服的难点.  相似文献   

4.
"假朋友"(False Friends)是一种语言负迁移现象,翻译中的"假朋友"即原语和译语中形同(似)义异的表达,它们貌合神离,似是而非,不但是翻译中的陷阱,也是外语学习中的盲区。国内外学者对"假朋友"现象多有提及,只是较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着眼于我国的翻译教学实际,研究者有必要对此现象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的“假朋友”现象是指在字面意义、语义结构上相似或相同,但含义却截然不同的词汇或表达方式.本文从翻译思维的活动过程、语际转换以及符号学翻译理论等角度对“假朋友”现象进行了解析,并从中西方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两个方面分析了英汉互译中“假朋友”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翻译者避免此类现象出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风格对等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大大促进了翻译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著名儿童文学小说《哈克贝里?费以恩历险记》中译本,探索儿童文学翻译如何实现功能对等。为了说明翻译中的对等,本文从"意思对等"和"风格对等"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作为研究符号系统与人类及社会关系的科学,社会符号学的解释涉及到符号之间、符号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用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的意义和功能双重标准说明在处理从原语到译语的语际转换时意义和功能的逐步对等。  相似文献   

8.
从双关语的翻译看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关语是汉语和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段。由于两种语言中词语的含义的不对等及语言中词的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在汉译中再现英文双关修辞的效果是很难的。这一困难反映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交易的不断加固,英语商业广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同时它也日益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翻译这些广告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然而一些译本并不能满足中国观众的需求,主要是因为缺乏同类翻译版本的指导。本文从解释定义出发,诠释了奈达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对于广告翻译的一些指导作用,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逐渐成为研究语言、翻译、文化的新的方面。本文在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下,从语音、语义和语用方面阐述最新的网络流行语的英译,希望对外国友人了解汉语流行语的内涵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搞"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动词,它看似普通简单,但构词能力强,搭配灵活。翻译"搞"字时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翻译,比较常用的翻译方法是交际翻译法。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根据交际目的选词,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文化在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文化差异体现在广告中就造成了广告翻译中的不对等问题(unequivalence).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译者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而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又为我们评判一则广告是否实现功能对等提供了指导作用.它启示我们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不是形式对等或内容对等,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要看广告译文能否让读者实现最佳关联,从而实现广告的诱导功能.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古诗词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底蕴,是一种脍炙人口的文学表达形式。因此为了把中华文化这一绮丽的瑰宝介绍给全世界,不少的翻译者已经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当然其中不乏精美之作。诗歌翻译能否取得成功主要在于能否准确地使原文的意义再现,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的进行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4.
诗歌是审美化语言,它最重形式,古典诗歌则更是如此。文章通过对柳宗元《江雪》的六种英译文的比较与分析,探讨在古诗英译中的“形式对等”的可行性。文章认为“形式对等”是可以实现的,但它绝不是对原诗表层结构的亦步亦趋的机械移植。  相似文献   

15.
"同构"在翻译实践中比比皆是,可视为一种归化翻译。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看来,它属于功能对等的范畴。鉴于翻译在本质上是无法实现绝对或完全对等这一事实,本文主要论述了在尊重目的语读者的前提下"同构"在翻译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文章同时指出,"同构"翻译策略很好地体现了"翻译即交际"这一原则,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该翻译策略是实现本族语文化与源语文化对话的有效方式,极大地促进了跨文化交际活动。文章还指出,运用"同构"策略翻译时所损失的信息可以通过使用各种补偿手段来进行弥补,从而尽可能多地传达出源语所包含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建立在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读者反应上。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归化的方法,这一理论会误导译者在翻译中改变原语的文化含义。功能对等是有明确目的性的。  相似文献   

17.
戏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东西方都有着深远的历史传承,但作为文学翻译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戏剧翻译的地位略亚于小说和诗歌翻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长期以来,批评界主要运用奈迭的“功能对等”理论,从强调读者的角度评价戏剧翻译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持“目的”对翻译结果的影响,运用“功能目的”理论,将戏剧文学读者分为两个不同的读者群,结合戏剧审美心理,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戏剧翻译批评中的不足做一浅层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的“老子热”使老子的《道德经》受到世人瞩目,被国内外译者竞相传译。各译者对“道”和“名”的翻译差异较大。“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有着深厚的底蕴内涵。“名”是“道”的外在体现,也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ArthurWaley、D.C.Lau、VictorH.Mair三个译本将《道德经》首章中的“名”英译为name,未能完整贴切地体现出“名”的深刻内涵。本文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分析“名”译为name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交际对等,其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基础之上的。通过对中国介绍和评论功能对等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文章进行分析,可见这两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发现两种理论必然会产生交汇点:即交际对等的概念。该概念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并可以在口译领域得到十分重要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入手,阐释了品牌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从语义对等和语用对等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在品牌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以确保品牌名称翻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