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科学的实践观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在教学中,只有突出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区分开来,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 一、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引进了科学的实践观。正如马克思在他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具有公认成就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无疑是一种范式.文章以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论文和成熟的教科书为主要样本,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观上的先验性来自其实践范畴的本体预设和承托,当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认识不足,形成了"实践范式"下以"科学"为表象的种种理论扩张和困境.因此,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上并没有走出多远,在谨慎地反省、回溯其双重历史文化背景的过程中,应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矛盾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实践的问题观和辩证的问题观。实践的问题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的基本思想,强调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和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一思想与当代西方哲学有一定的契合度,既体现了人的类特性又避免了唯心主义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也是辩证的问题观,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时坚持辩证的观点与方法,做到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观是科学的问题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实践哲学是解释学发展的最新趋向。作为当代哲学发展的一股新潮流,实践哲学是对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重新接续和复兴重建,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重视哲学的"实践性"密不可分。深入探析伽达默尔"解释学的实践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不仅意味着辨明其内在差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回到实践哲学本身,对"实践"、"实践哲学"予以"正本式"的深刻理解,并以此明确:"解释学的实践哲学"能够作为一种重要思想资源,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与"实践观"。  相似文献   

6.
关于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对实践的科学理解为基础的。本文就近年来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含义、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实践的当代形态等问题加以概括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研究中仍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期使其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7.
劳斯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产生,在哲学上,其原因可概括为对"理论优位"科学观的否定、将海德格尔和福柯哲学作为理解科学的哲学本体论,以及融合英美科学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努力等几个方面.劳斯"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特征是:实践对理论具有本体论上的先在性,科学具有权力,科学是地方性知识.劳斯在科学观上的创新,最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理解科学的实践原则,批判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科学观,拓展了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新时期中国发展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正确认识"以人为本"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内涵,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所提出的科学认识论与实践观,并对其作简要解析,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蕴含"以人为本"思想,对马克思实践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了理论上的比较,揭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中的体现以及当代运用与开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运用整体的方法,分别从马克思哲学的整体和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这两个维度加以考察,才能正确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哲学变革过程中,发生过"三个结合",即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论与实践观、辩证法与实践观的相结合,形成了唯物观、辩证观、实践观三位一体的哲学理论内核。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的命题,表明马克思哲学与共产主义的内在联系。离开整体方法,孤立地把实践观点抽出来并片面加以夸大,就会破坏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进行的讲求方法的活动。实践本质观和实践人本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问题理解上的历史变革和历史创新的精神实质。这就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必须运用实践本质观与实践人本现相结合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内在地结合起来,以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从客体、客观性方面理解事物的本质和从主体、社会性方面理解人的本质,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观和人本观相分离的失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的核心。它的创立经历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的实践观,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他坚持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国情,面向世界的前提下提出的实践观,具有浓厚的国情特色和丰富的时代内容。其实践观,在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历史性、求实性、探索性和预见性的原则,是我国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经验的结晶,其深刻内涵和基本特色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证明了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上与时俱进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扣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以科学的实践观、丰富的辩证法、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实践观与活动的教学理论宋宁娜近年来,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及其深层意义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发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把握也日益完整,初步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为教学论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科学的实践观应当成为解释...  相似文献   

14.
实践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是当前哲学探讨的一个热点,如何正确地分析与评价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则是热点之中的难点。本文从这个视角,分析和解剖了“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的流行论断,指出马克思主义本体论不是一般的物质本体论而是物质本质一元论,物质本质一元论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实质之所在,是科学的理论抽象,实践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对实践观的地位与作用,应该有一个适度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试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马克思实践理论提出的理论背景,并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阐述的实践观点进行阐述,指出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以崭新的姿态揭示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科学的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不只是象现行教科书指出的那样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也不只是属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之中。科学的实践观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它的形成和发展又影响、制约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它基本原理的创立和发展。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不可能产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  相似文献   

17.
萧前教授认为: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赖以确立和发展、并使之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基础,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区分开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赖以确立的哲学基础;振兴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理论联系实际;现在讲改革、创新,要在实践中摸索,要总结我们的实践经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体现.  相似文献   

18.
评实践核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必须肯定的,但有的学者却由此而提出了实践范畴是全部马克思哲学理论的核心的观点,即实践核心论,实践核心论有四种表现形式。实践核心论的实质是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明确宣称他是唯物主义者,他一贯坚持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本体论,就是否定唯物主义,就是否定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核心论是歪曲和膨胀了的实践观,不是科学的实践观,实践核心论与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根本不相容,实践范畴是中介范畴,不是也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由恩格斯本人定名的《自然辩证法》名著,其伟大贡献在于:(1)为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基本理论支柱之一,创立了辩证自然观(另一基本理论支柱为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2)开创了自然辩证法学科;(3)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中,有"两个伟大的发现"———辩证自然观和辩证科学观;(4)提出了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本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概括自然科学新成果相结合。认为今天要继承和发扬自然辩证法传统,就应当世代相传恩格斯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建设和发展以辩证自然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哲学:以辩证科学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20.
通过驳斥对康德"物自体"的种种非难,文章指出遭遇鄙视的"物自体"调和性蕴涵了积极的哲学养分,其中折射出了哲学特质内涵,从更深层面反映的是人类一直在追问的科学、神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研讨,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确立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研究框架,对我们重新认识"调和性"具有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