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庆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7-31
生态批评在当下的文学批评领域中颇引人注目并已取得大量学术成果.但是通过对生态批评当前现状及其内在逻辑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批评形态实际面临着某些困境.这些困境包括生态批评理论基础的学理困境、生态思想与文学文本的兼容困境、生态批评的对象困境等.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生态维度,可能使生态批评成为一个结合了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和形式批评的全新批评模式,也使生态批评在文学的人学品格上阐释文本的生态意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张义修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1):12-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这要求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深度挖掘与当代阐释.马克思、恩格斯从现代生产实践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生态问题,并主张通过生产方式变革加以解决,形成了深刻的生态思想.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当代阐释的一种有益尝试,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生态问题提供了启示与参考.应当构建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新型生态文明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倡导绿色的新型消费和生活观念,从而贡献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从“无”到“有”:生态马克思主义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是否具有生态思想,生态马克思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各个代表人物对此做出了不同的回答。中央编译局副研究员刘仁胜博士在其著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详尽论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各个时期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重点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学术性、前沿性强,是一本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力作。 相似文献
4.
钟峻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5):121-124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比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然观的异同,阐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生态意识经历从"朦胧"到"觉醒"的过程及其丰富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5.
马健永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3):48-55
美国生态学家福斯特运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科学地论证了生态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辩证统一性关系,并以新陈代谢断裂理论为批判武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展开了鞭辟入里的生态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与生态的冲突本性、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生态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在对马克思生态唯物主义与生态辩证法的科学运用中,福斯特揭示了社会主义革命与生态革命的同源性与同旨性,即二者同源于对资本主义不合理生产方式的批判和超越,同旨于生态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6.
郑志国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充满着生态意蕴,其中"猴王出世"是《西游记》开篇描述的精彩华章,它艺术地展现出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境界,也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生命起源的追问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猴王出世"的生态意蕴启示人们应该建立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仅受到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诸多影响,而且兼收并蓄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若干理论,因而能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若干观点及方法。它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剖析当代生态环境及其危机问题,为寻找化解危机的途径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的思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虽非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二者却具有内在契合性:一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二要以合理消费来“改造异化生产”;三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蕴含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大学生汲取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阵地。在课程教学中凸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挖掘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关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的科学论述,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系统的、全面的理论支撑。通过探讨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维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其生态文明行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9.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20-125
认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阈中进行理论挖掘。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劳动纽带论、自然制约论、裂缝论及循环经济思想,它们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现实反思基础上的拓展与延续,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工具诱因、意识根源、消费诱因及制度根源均有重要的解释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列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价值观念变革、生产方式变革、生活方式变革及制度建设的路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汪禹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
不同于以往地球上的任何一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生态危机由人类自身活动和生产引发,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所有国家必须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戴维·佩珀不仅关注到生态危机的本源,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的逻辑,还提出了从深生态到社会正义的一系列新问题。戴维·佩珀虽然是地质学家,但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中,他对各类生态思想进行反思和分析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探析,将生态实践导向生态政治、生态治理,从而构建一种新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在戴维·佩珀的生态理论中,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生态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的延伸,因此要实现生态正义就无法绕开社会正义,或者说实现社会正义就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前提,生态学与社会正义的关系不应被颠倒,在争取自然权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人类权利。同时,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也更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旨,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相一致的科学生态观。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结合历史与现实经验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其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人类既要支配自然又要服从自然,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要按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1949—1977年为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期;1978—1991年为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期;1992—2012年为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期;2013年至今为生态文明思想的成熟期。在不同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得出了科学的生态思想。文章力图对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分析比较,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卢政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80-86
生态美育旨在培养人的生态审美素养,是中国美学和美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形态,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与精神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华传统生态审美观都具有明显的美育性质,为二者的有机结合与融通提供了学理的逻辑性与现实的可能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为生态美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根本遵循。深刻领悟和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吸收传承中华传统生态审美智慧,实现二者的会通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生态美育理论体系,这是生态美育的创新之路,也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李勇强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66-71
建基于实践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历史观,在破解社会历史关系中化解人与自然博弈的非合作特征。这种基于历史视域考量人与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必然导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诊断与批判,为我们超越生态危机的抽象价值观解决方案提供了全新的立场和境域。顺应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的"国家需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维度为基盘,整合和超越西方生态理论厘定的话语模式,构架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以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5.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7)
习近平"四个伟大"重要论述,是对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重大课题的科学回答,蕴含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是习近平对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6.
方燕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7(5):35-38
关于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关系的争论,实质上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要厘清两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体系构成,以及更重要的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全人类的全面自由的解放”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对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意义重大。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按照本民族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运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成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自其提出初始,便已蕴含了“两个结合”的思想要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就是“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一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逻辑,也在强调作为民族重要特点的思想文化因素中,内在地包涵了“两个结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王连杰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41-46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在时代背景与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主张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都坚持一元论;都站在整体的高度看问题。二者在我们探索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机制的具体路径时给我们提出重要启示,即尊重自然规律,调控人的过度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唐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3):76-8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将人文理念、生态理念和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结合起来,重新认识资本主义与生态的冲突,力图从制度的层面去探索生态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对我们选择和实施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顺元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1-7
马克思共产主义内在地蕴含着生态文明。伯克特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克服了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影响,这从本质上表明了共产主义的生态文明意蕴。共产主义财产从多个方面确保人的自由且全面地发展。人的发展程度越高就越能意识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性,越能明确人在公有资源管理中的权利与责任,从而真正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标准来管理自然。共产主义致力于增加的自由时间,将被用于人类各种各样的智力和美学的自我发展;这会减少物质能量吞吐量而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人的更高程度的发展则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