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论先秦“赋诗”、“引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传》、《国语》里记载了许多春秋“赋诗”、“引诗”的史实。从文化历史语境的阐释角度看,春秋赋诗是西周礼仪形式的遗留或变体;赋诗之所以能成为贵族生活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言说方式在于诗歌原有的那种庄严性、高贵性恰好符合了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自我认同需求;再者,诗歌所独有的含蓄、委婉的特性,使赋诗成了外交或交际场合请求或拒绝别人的合适、得体的方式。春秋时代贵族引诗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到了春秋末期开始的“子学时代”,只有儒家大量引诗。同为史书,《左传》、《国语》记载的引诗与《战国策》记载的引诗有重要的差异:前者在于标举某种精神价值,而后者只是一种纯粹的语言修辞术。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讲话时需要使用一些语用策略。研究目的是从语言交际角度出发,对国际贸易交际语境下语用策略的运用进行研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是语料研究。口头交际语料分析方法的运用,为本文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是言语得体策略、委婉语策略、模糊语言策略、间接言语策略、不实施威胁面子行为的礼貌策略等的运用关系到国际贸易交际的成败。  相似文献   

3.
房瑞丽 《江淮论坛》2005,(2):146-150
通过《左传》“赋诗”、“引诗”及诸子著作“引诗”和《竹书·诗论》,再现先秦时期的三大《诗》学系统——“赋诗”系统、“引诗”系统、“评诗”系统。并详细分析这三大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丰富先秦时期的《诗》学风貌。  相似文献   

4.
金宝 《理论界》2009,(10):122-123
春秋诗用的方式,按照<左传> <国语>诗用的惯用素语可以分为:言语引诗、礼仪赋;诗、交际解诗、典礼歌诗和评论用诗.春秋的诗用方式对于"诗教"的发展都有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关系直接的是言语引诗和交际解诗,这种诗用是以<诗>为品德优劣、行事对错、政治是非、社会治乱的判断参照的,是把<诗>对人物、事物的褒贬当作衡量一切的依据,当作论辩说理的理论依据,其实际就等于是"诗教",是西周礼仪"诗教"和教学"诗教"的外展,是西周"诗教"理论的社会实践.关系颇为间接的是礼仪赋诗和典礼歌诗,这种诗用是以<诗>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藉此表达思想情感和交往意图.  相似文献   

5.
杨春红 《广西社会科学》2005,(7):150-152,184
虚拟语气和礼貌用语是英语学习中的常见现象。从语用学中指示语的角度,结合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Levinson称之为“面子保全论”的礼貌理论、礼貌策略以及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虚拟语气和礼貌用语加以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和面子策略出发分析公众人物的“道歉”语,阐释了公众人物“道歉”语的语用策略及语用成效。  相似文献   

7.
《左传》赋诗历来以其浓郁的文学性引人关注。郑玄曰:"赋者或造篇,或诵古。"但人们对《左传》赋诗的研究多集中于后者的"用诗之能",而较多忽略前者创作行为的自然发生与独特表现。对《左传》"造篇之赋"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最大限度地还原现场,从创作论的角度发明"诗"之来源;对《左传》"诵古之赋"的研究则有利于了解春秋人对"诗"的接受方式和接受思想,从传播论的角度验证"诗"之流布。  相似文献   

8.
史晓伟 《阴山学刊》2002,15(3):19-21
语用的礼貌原则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行为理论以西欧交际原则为基础,不具有普遍性.他们所考察的面子问题因文化差异而情况不同,也难以对语言的间接性及其作用确定一个绝对标准.由此可以认为得体原则比礼貌原则更合适.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人闻弦歌而知雅意,当时赋诗盛况如实载于《左传》,为研究古人接受和阐释《诗经》提供了重要资料。或以为春秋赋诗中只标明诗题而未说明所赋何章者,皆为"赋诗首章"。但是,以当代美国读者反应批评为研究框架,从听诗者或赋诗接受者的"言"(自我阐释)与"行"(其后行动)两方面来看,《左传》未标明赋诗何章时则实为赋出全诗。  相似文献   

10.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及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语用及认知的角度,从会话含意、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面子等侧面,对英、汉语料中模糊限制语这一常见的模糊语言现象进行了类别及语用功能的分析,阐述了在具体语境中恰当的使用模糊限制语,对于维护和协调言语交际双方的人际关系、达到会话目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左传》看周代采诗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左传》中引赋诗的情况及有关记载 ,认为采献诗作为西周天子的制度 ,曾在西周的各历史时期被不同程度实施。东周初年 ,尚存不规范的采献诗遗制 ,入春秋后 ,采诗之事在若有若无之间。春秋中叶之后 ,诸侯有意无意地搜集诗的活动才彻底结束 ,上层人物的兴趣已从献诗采诗完全转移到引诗或赋诗方面来  相似文献   

12.
俄汉直接抱怨言语行为语用学礼貌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论等理论,对俄汉直接抱怨言语行为的几种礼貌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抱怨语是言语交际中的特殊行为,具有重要的语用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于洋 《北方论丛》2002,(5):24-26
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及面子功夫,其中所包含的复杂含义绝不是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要想保全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那么,对比中西礼貌原则、面子概念和言语策略,可以提高人们社会文化和社会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以减少由面子引起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4.
礼貌是成功交际的一条重要原则。由于英汉文化存在差异,人们表达礼貌要考虑跨文化语用视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语交际中所遵循的礼貌原则的侧重点不同。文化价值的差异导致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基于不同的文化对礼貌行为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实际交际中,应以一种文化平等的心态,学习和研究不同文化下的礼貌原则和交往规则,寻找规律,灵活运用,提高交际能力,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5.
礼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话语是交际双方特定社会语用距离的反映,话语礼貌取决于交际双方对交际语用距离推断的一致程度及后起的应对策略。交际语用距离在动态语境中推断和确定并随交际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话语礼貌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可协调性。翻译应当重视语用距离与话语礼貌的关系、语言选择对话语礼貌策略的影响,明确话语礼貌拟定的相对性、动态性和可协调性,力图实现礼貌对等。  相似文献   

16.
论面子观的中西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由于历史发展和思想价值观的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面子观。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以面子观为中心的礼貌理论,包括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面子保全论三个概念。而在中国,面子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比较分析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将更有利于解释我们当今社会中的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请求言语行为是日常交际中常用的言语行为之一,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面子威胁行为。在不同的场合中,说话人为了达到请求目的和礼貌要求之间关系的协调一致,通常会采取不同的请求策略以保全对方的面子。《乔家大院》是一部讲述“商业奇才”乔致庸创业传奇的长篇小说,其中的人物对话较丰富,请求言语占较高比重,每一句请求言语都是作者精雕细琢的结果。意象图式作为隐喻识解的重要手段,对看似不相关请求模式背后一致的认知机制有一定的解释力。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乔家大院》中请求言语行为的意象图式进行分析,找出实施请求策略背后的动因,有助于读者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人物性格,更好地解读这部小说。  相似文献   

18.
论传统的中国礼貌原则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作为一种制度和社会行为规范的中国传统的"礼",与作为规范、约束交际活动的礼貌截然不同。在中国古代,礼是伦理与社会政治的概念,而礼貌则是一种交际策略。本文试图阐述中国人的礼貌原则,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是Goffman的交际理论,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以及顾日国的礼貌原则。             一顾曰国曾经指出:"礼貌"与"礼"有很大的区别,"同时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①。但他在分析中国礼貌的基本原则时,我们发现他的礼貌观具有某种中国古典的礼之伦理含义:"中国人礼貌概念…  相似文献   

19.
春秋后期的引诗、赋诗、说诗都一度出现高潮,但到后来,引诗、赋诗活动衰落,而说诗风气继续蔓延。这个阶段的引诗、赋诗,在形式上经历了由繁入简的演变,说诗则是由简入繁。引诗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赋诗出现审美属性强化的趋势。训诂说诗、义理说诗,以事说诗,是当时说诗的三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礼貌原则的民族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文章从比较中西两种社会礼貌原则的民族性出发,阐述了了解这种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性.研究中西礼貌原则的民族性对增强交际者的文化敏感性、减少语用失误、使交际顺利进行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