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寅博 《社会科学论坛》2010,(20):194-196,204
2009年《建国大业》《风声》《十月围成》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以单部影片票房过亿的成绩成为了国产影片票房的支柱。主旋律影片不再仅仅作为执政党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工具,其渐渐具有的"寓教于乐"性质。商业化元素逐渐被主旋律电影所接纳,原有主旋律电影对于"严肃性"的诉求观念正在被大众文化中的娱乐性、消费性所解构。商业化与主旋律电影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相似文献   

2.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拍摄的电影《辛亥革命》,—改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套路,意识形态日趋淡化,叙事视角以小见大,审美权重多元均衡。这表明,我国主旋律电影其宏观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点一直呈现出进步的态势。  相似文献   

3.
论“新主旋律电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主旋律电影在弘扬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诸多方面固然存在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概念化、模式化等一系列问题,难以真正摆脱观众乃至编创人员的冷淡态度,从而存在被受众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从20世纪末开始,这种情况已悄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不少新主旋律电影跳出领袖加英雄的狭窄模式,大大拓宽了题材领域,在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国家意志、人民性与时代精神的同时,汲取类型电影的商业娱乐元素,开始注重本土化的人情人性观照,并通过类型化的交叉与混合,给广大观众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从而为中国主流电影占据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意识形态内涵为指向 ,注意教育观念是中国电影浓重的文化色彩。中国电影对旨意的要求比较直接而明确。但要警惕只有教化、只会附庸口号而没有实际艺术内容的庸俗影片。需要有严肃的深刻思想内涵的主流影片和有浩然之态的大器主旋律影片 ,艺术化强的主旋律影片是观众内心渴望的。道德伦理传统也是中国电影表述的重要方面。遵守人伦常情构筑情感世界和借助人伦情感来褒贬判断 ,成为中国电影常见的情感支撑点。  相似文献   

5.
论主旋律电影叙事模式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青 《兰州学刊》2008,(11):169-171
为摆脱在商业片和艺术片夹击的尴尬地位,向中国主流电影演进,主旋律电影通过叙事模式转型,进行内容的重组和形式的重建,受众层面逐渐扩大,观众对影片认可度也逐步提高,开创了主旋律电影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主旋律电影再塑集体记忆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记忆对于建构社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前的各种经典电影文本所提供的中国革命历史镜像,是几代人头脑中有关中国革命历史集体记忆的重要来源。改革开放后,既有的集体记忆出现了分化或断裂,进而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离散化状态。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重要载体的主旋律电影,面临的重要任务是不仅需要重新整合集体记忆,同时也要顾及到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因此,根据当下需要进行集体记忆再塑是必要的。本文探讨了主旋律电影再塑集体记忆的几种方式,以及再塑可能带来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李春 《东岳论丛》2012,(2):11-17
"主流电影"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实践与研究的热点问题。主流电影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新的电影形态的出现,更重要的是电影观念和体系的变革。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主流电影观念的分析,揭示工业体系下传播行为的有效性是不同视角的主流电影观对话的基础,并且提出判断主流电影的四个标准。引入"主流电影"的概念,建构"中国主流电影",其意义和作用在于,中国现有的"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的生产、创作和传播都存在明显的欠缺,因此,需在上述三种电影形态之上,整合各方力量,调和观念、立场的分歧,以此形成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合力; 同时,与国际电影观念接轨,借鉴世界电影工业发展经验,打造中华文化的电影表达,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现存的、公众可以看到的1922-1936年中国早期国产电影文本的实证性分析就会发现,1932年之前属于旧市民电影时代,在此基础上新兴的左翼电影、新市民电影,以及昙花一现的疑似政府主旋律电影、新浪潮电影和国防电影(运动),以其多元化的格局,又构成了1937年7月抗战爆发之前的1930年代中国电影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9.
90年代的中国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主流文化的统摄力减弱 ,精英文化急剧衰落 ,而大众文化则借助市场的力量蓬勃发展 ,一跃而成为主导性的文化。处在这种大众文化的语境中 ,90年代的主旋律电影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发生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转型 ,走向世俗、贴近大众成为主旋律电影的自觉追求。革命战争及历史题材影片注重再现壮观的战争场景 ,塑造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 ,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 ;领袖传记和英模人物题材影片尽量使领袖平凡化、英模人物世俗化 ;日常生活题材影片则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际遇 ,努力发掘生活的诗意与温情  相似文献   

10.
电影《金陵十三钗》明显受好莱坞电影影响。它力求在主旋律电影要素、商业电影要素和艺术电影要素之间求得平衡,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和对人精神、心理、品性挖掘和表现的单一性,在运用画面、声响、情节等手段表现日军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中国人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反抗,高扬国人团结自卫的伟大精神和自是一家的价值理念时,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却遮蔽了同名小说的文化多元性和精神超越性,使电影的艺术回旋空间明显不足,对人性的张扬也缺乏丰富性和对比度,导致电影的创新性大打折扣,文化审美意蕴也存在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11.
商业电影既是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因而其生产与经营既要遵循艺术规律,又必须适应商品生产规律。我国早期商业电影从初创,到成长、成熟与发展,既伴随着艺术上的探索与追求,又浸透着相应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的影响与制约。因此,中国早期商业电影的发展史,也是传统营销观念的演变史。传统营销观念的长处与局限,时时影响着商业电影浪潮的兴盛与衰退。因此,传统营销观念只有发展为最先进的现代营销观念,商业性与艺术性并重,商业电影的发展才有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商业电影的叙事节奏包括叙事的物质因素与情感因素。这两种元素体现在矛盾冲突的时间安排和叙事元素的比例分配之中。24部好莱坞动作电影的情节进展有着固定的时间分配模式,在矛盾冲突的不同阶段有着固定的叙事元素分配模式。这些模式集中体现了好莱坞商业电影叙事节奏的基本程式。精研不同类型电影的叙事规律,精准控制商业电影的叙事节奏,平衡观影效果与电影成本,在程式化基础上创新,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叙事节奏对我国电影生产的直接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主流电影是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主流电影的出现是主流文化发生转型的缩影,电影叙事中意识形态、艺术审美、文化市场之间的不断缝合,使新世纪以来的主流电影有了更为开阔的叙事空间。电影的商业诉求促使其更加注重叙事方法,以戏剧故事的外壳有效地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最大限度地刺激与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兼顾文化资本的诉求与升值。电影的叙事话语文本为民族精神和文化观念的书写,提供了特殊的叙事视角与想象方式,并成为建构集体记忆与营造文化认同的语义环境,使其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中,更好地发挥影像话语的流动性、生成性与对话性。  相似文献   

14.
包燕 《社会科学》2012,(6):187-192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现实的呈现,也是媒介建构的结果。以上世纪70年代的《精武门》、90年代的《黄飞鸿》、新世纪初的《叶问》等华语功夫电影为中心,考察影像中的国家形象与时代的互文关系,我们发现当代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经历了政治认同焦虑、物质现代性追寻、文化自信重建的深层嬗变。而新近华语功夫电影的国家形象建构在理想性意识形态的敏锐输出同时,呈现出现实质感的匮乏。走出刻板叙事,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感的平衡是华语主流商业电影获得有效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主流电影在类型整合、意识形态言说、市场营销等方面为创建具有民族品格的国产电影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全球化语境下,新主流电影的在地化表述,立足中国电影本土经验,借助电影市场融合资本、变革技术,实现了艺术、商业、意识形态三方面的整合创新.新主流电影的在地化表述从主体意识、审美逻辑、民族文化精神传达等方面探索了全球化时代下讲述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为中国电影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新的形态与观念.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另类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等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走向各异,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成为其中发展较快的类型.中国独立电影的快速发展有其历史契机与特殊语境.跨国文化资本运作下产生的中国独立电影,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中国独立电影的制作,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正日益影响独立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向.底层视角将继续成为独立纪录片的重要特征,并可能产生新的流向.中国电影消费的特殊情境形成了盗版消费现象;盗版消费既涉及到法律道德问题、消费习惯问题,还涉及到全球影像工业的一体化对国内价格的影响问题,它已成为海内外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由于电影艺术的特殊属性,无论从社会舆论角度,还是意识形态监控方面,都决定了电影审查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国电影的社会影响,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人民政府对国民政府时期遗留下的大批美国电影进行了审查。对美国电影的审查,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市场管控的重要内容,也折射出美国电影在华的命运变迁。尤其当时美国电影《社会中坚》在国内的宣传和公映,说明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对电影审查和市场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它不仅体现了人民政府在规范市场、统一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方面的碰撞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商业电影既是艺术, 又是一种商品, 因而必然要受商品生产规律的制约。从原始记录电影、早期戏剧电影、通俗化电影, 到类型电影和现代商业电影的整个发展历程, 无不浸透着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的影响与制约。因此, 一部商业电影发展史, 也是营销观念的演变史。只有用时代最先进的营销观念来指导商业电影的创作与生产, 才能适应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8,(2):118-126
好莱坞从诞生之初就开始持续、大量地改编经典童话,形成了十分值得分析的文化现象。作为文化工业的代表,好莱坞经典童话改编电影压抑了存在于经典童话故事中的乌托邦冲动,使得童话中的反抗性和代表希望的"尚未"被电影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对当下的确认所取代。不仅如此,好莱坞的经典童话改编电影还不断将童话中的幻想工具化,使之物质化为一种可以贩卖的商品,通过这一过程,一方面让人们借由电影占有幻想,另一方面又通过电影的虚构性使这种占有落空,从而激发人们的欲望。但好莱坞的童话电影中仍蕴藏着乌托邦精神,这种乌托邦精神既来自电影文本本身,也来自观看电影的受众。寻找文本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裂缝,重审视觉奇观中感官体验的价值,考量新媒体语境下观众的能动接受等方式有利于重审好莱坞童话改编电影的价值,发掘其中的乌托邦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世纪之交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 2 0多年的戏剧创作 ,我们面对的无疑是非常丰富的艺术景观。这种丰富性的显著特征是 ,2 0多年来 ,当代戏剧面对多元的文化市场和观众的文化选择 ,不断地调整和确立自己的艺术走向 ,在遵循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一如果对新时期 2 0多年戏剧现象作一个较为完整的描述 ,那末 ,2 0多年来的戏剧创作呈现出主旋律戏剧、通俗戏剧、实验戏剧和商业戏剧多元并存的整体格局。而主旋律戏剧和通俗戏剧的比例 ,在新时期戏剧整体中占绝对的优势。主旋律戏剧 戏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