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祖先地位的确立沈长云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华夏族的共同祖先,这在今天,已是每一个华夏子孙,包括海外华人的共识了。随着我们民族的日渐繁荣昌盛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这位公认的祖先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究竟是一位什么身份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作为朝鲜民族的后裔,如今是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朝鲜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历史过程。朝鲜族认同的三个层面,即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对世界朝鲜民族的跨国民族认同、对中国少数民族一员的中国朝鲜族的族群认同釉及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入手,阐明跨国民族认同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同时 ,这一时期也是各民族大融合迅猛发展的时期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已经形成稳定的族体 ,并和周边各民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和频繁的交往。华夏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 ,广泛吸收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成果 ,创造了博大精深、丰富多采的文化并渐次向周边地区幅射传播。本文拟着重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文化的南渐及其影响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新疆的多元文化认同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各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各民族之间对他族文化的彼此认同;三是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共同认同。实现多元文化认同要通过实施有效的多元文化教育手段,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就实现多元文化认同功能而言,尚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共同体在其民族政治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俄罗斯族作为我国靠近俄国边疆地区的新生少数民族之一,其民族政治发展过程较为特殊.中国俄罗斯族的民族政治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民族政治发展的自发与自治阶段;二是民族政治发展的隔离与分治阶段;三是民族政治发展的整合与重构阶段;四是民族政治发展的政治一体化阶段.对其各阶段民族政治发展特点的研究,有利于族际间的认同和国家认同,也有利于构建国家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6.
以30名蒙古族英语专业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英语绘本教学跟踪调查,对比分析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的变化,探讨英语教育对于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语言态度的影响及二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壮族认同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壮族虽然自称繁多,语言不同,文化多样,但具有统一的族体认同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其三个认同层次,即自称群体认同、壮族族体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并非相互对立与排斥,而是和谐共存,构成了壮族文化“和而不同”的格局。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5,(6)
集体身份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然拥有的社会角色,而对某种集体身份的认同或排斥则是选择的结果。在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集体身份认同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整合和统一的成功与否。对于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最重要的政治性集体身份认同。在多民族国家内部,这两种集体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受到诸如民族政治地位和群体规模,民族的地域分布,民族文化的属性,民族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和现代化水平,族际交往状况,国家的民族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综合考量这些影响的基础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应以强化国民的国家意识和公民身份认同、弱化其民族意识和民族身份认同为目标,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这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情感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地实行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是多民族国家全面协调各民族之间关系,维系和巩固民族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构成及特点;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模式构建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共同文化精神,形成国族观念和国族认同;二是调整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构建国家主义取向的民族政策体系;三是构建民族区域自治约束机制,平衡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和义务;四是民族区域自治走向民族共治是中国族际和谐治理的必然选择。重新构建一套相对健全、稳固的当代中国族际政治和谐治理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维吾尔人的祖先所劳动和生息的广大中亚细亚地区,就是东西方各种文化互相交流,互相渗透的枢纽地区;加之,在这一地区,至迟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直到公元以后的极漫长的时期内,都有雅利安人的氏族、部落和部族,同突兰人的氏族、部落和部族毗邻交错而居;再者,维吾尔民族在其漫长曲折的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经过了自己独特的族体的、语言的、地域的以及经济、文化类型的多层次繁复的变迁,从而在维吾尔民族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素质。维吾尔文化之突兰一雅利安(Turanian-Arian)复合特性,就是来源于其民族族体过程中的独特的…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民族族称的命名理据及其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符号.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方式,传达着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品格、气质特点和精神信仰.古汉语的民族族称纷繁而复杂,既有自称,也有他称,同族异名现象非常普遍.古汉语民族族称的命名方式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原居住地、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图腾崇拜等成为命名的理据.民族族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与民族意识,而且浓缩着该民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民族意识的积极因素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正确理解民族意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民族意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表现出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民族意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民族意识,“首先是指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归属于某个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即对其他民族的分界意识,对本民族的认同意识;其次是指在国家生活中,在与不同民族交往的关系中,人们对本民族生存发展、兴…  相似文献   

13.
华夏族形成发展新论付永聚中华民族,是我国古代各个民族间不断混融工化的产物。作为中华民族先后发展阶段的华夏、秦人、汉人、唐人和华人等,同样都是民族互化的结晶。当今学术界对华夏族的形成发展已有许多研究,本文拟提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讨教于方家。华夏族...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上历史文化认同的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林东 《河北学刊》2005,25(3):71-74
瞿林东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统一进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察历史上各民族的历史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考察历史上人们在历史文化认同问题上的思想观念的发展;而从历史认同的传统、文化认同的传统等角度论述这种思想观念之发展尤其需要加强。许殿才对先秦到两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进行了考察,指出这种认同对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产生了积极影响。李鸿宾从西晋江统的《徙戎论》的冷落命运谈到隋唐“天下一家”的格局,认为排斥文化认同的狭隘民族观念并不符合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势。向燕南认为,从10世纪到19 世纪的中国史,无论是分裂阶段,还是统一阶段,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意识都在不断发展和加强。周文玖论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大中华的民族意识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和坚持的深层次作用,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中华民族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的胜利。张越梳理了从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共同纲领》所展示的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脉络,认为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促进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纳西族中国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各边疆民族群体认同中国的方式多种多样,程度有高有低,进程有快有慢,但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和中国“大一统”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上纳西族以自己所处地缘上的连接优势,以自身的方式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中国“大一统”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总结其中国认同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对今天祖国的统一和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达斡尔族民俗中的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斡尔族民俗中的伦理思想阿尔泰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根据这一地区民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其必然反映人们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本文试图从达斡尔族民俗文化中来窥见其中蕴含着的传统伦理思想,使大家对达斡尔民族的伦理思维方式及其...  相似文献   

17.
周游 《学术研究》2023,(7):110-118
国家象征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符号资源。国旗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象征,具有培育国民国家观念、塑造国家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等功用。北京政府时期以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为国旗,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构建五色国旗的国家象征意义,论述国旗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宣传“敬旗爱国”,欲使国民认同国旗来认同国家。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敬旗爱国”观念的宣传,国家观念的普及,中国民族主义的持续高涨,“辱旗即辱国”也被更多中国人所认同,五色国旗成为时人表达爱国和国家认同的重要政治符号。北京政府时期“敬旗爱国”的广泛传播和“辱旗即辱国”观念的强化,是时人以国家象征塑造国家认同的体现,也是国家象征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基本素材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将三国诸葛亮、明代王骥加以神化和崇拜,是滇西各族的传统文化特征与内容之一,是在与中原文化接触过程中将本民族原始崇拜与中原民间信仰相互交融而共创、共享一种区域文化的结果,其中交织着作为跨界民族的傈傈族的多重认同感.以王骥崇拜为核心的下火海上刀山仪式表明傈傈族对以王骥为象征的汉文化与国家的认同和超越族群意识的区域文化认同,该仪式还促进了傈僳族群自身认同感的增强.  相似文献   

19.
陆平辉 《学术界》2015,(1):86-98,324,325
族籍权益在公法层面是指基于特定民族身份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族籍权益对于维持群体特征与实现认同,构建和谐社会政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族籍权益主要基于民族成份政策产生,并成为少数民族成员据以实现民族平等的一项重要手段。转型时期我国的民族成份政策面临着复杂的实施环境,日渐增多的通过更改民族成份以享受更多利益的趋利现象,客观上使实施民族成份政策与保障少数民族族籍权益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张力,进而使民族成份政策面临挑战。当前,加强族籍权益立法,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趋利倾向,推进民族成份事务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应该成为完善我国民族成份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族籍权益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孝庄园文化旅游区”的建立,既是科尔沁蒙古族文化实现旅游商业化的尝试,也是民族集体记忆的成功复现.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大的族群认同下,地域性群体如何获取更多的文化资源来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