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家庭变迁是探讨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基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结合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家庭规模、家庭关系、家庭策略3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变迁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家庭代际结构转向以一代户为主,家庭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且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化和民主化,家庭生产功能日益扩大化,家庭赡养功能在城乡之间呈现不同特点,一些家庭问题开始凸显;在城乡中国和全球化背景下,家庭策略选择表现为当代中国家庭在应对复杂多元社会变迁时的主动调整与适应。未来中国家庭类型在日渐多元化的同时,将依旧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  相似文献   

2.
利用贵阳市调查数据,对不同家庭结构中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文章假定:主干家庭中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及满意度高于核心家庭,而核心家庭高于夫妇家庭和单身家庭。即: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夫妇家庭>单身家庭(">"表示优于)。并从老年人对其生活状况(包括经济状况、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生活满意度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来考察这一假定。结果发现:夫妇家庭中的老年人主观生活状况及满意度最高,单身老年人次之。新的次序变为:夫妇家庭>单身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文章对此进行了解释。分析还发现,生活自由度可能是影响老年人主观生活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人口流动使完整家庭分离为结构不完整的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其程度需要定量分析。本文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人口流动对家庭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我国家庭结构类型中核心家庭仍然占主体地位,近半数家庭是核心家庭;三代直系家庭和一对夫妇家庭所占比重比较接近,各占约五分之一;单人户和隔代家庭比重有所上升。人口流出即家庭成员的外出使得家庭结构类型向更小更简单的家庭结构类型转变。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指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标志的初级社会群体。从结构上把家庭划分为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核心家庭三种主要类型(如图1)。家庭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道德诸因素所制约;另一方面,它又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举足轻重之作用。本文试根据广东省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对家庭结构的变化特征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迁移的家庭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周皓 《人口研究》2004,28(6):60-69
本文利用 2 0 0 0年五普数据 ,根据户记录的有关信息 ,证明了家庭迁移是我国 1 990年代人口迁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且目前的家庭迁移是以核心家庭的迁移为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 ,利用罗吉斯蒂回归分析了家庭特征对于家庭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 ,除了家庭特征以外 ,户主的个人特征在家庭迁移中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家庭周期理论为基础的“空巢家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燕 《西北人口》2008,29(5):124-128
国内存在着四种空巢家庭的界定,这四种界定各不相同。分析比较发现:第一种空巢家庭的界定过于宽泛;第二种空巢家庭的界定建立在空巢比喻义的基础上因而不够严谨和科学:第三种和第四种空巢家庭界定存在区别的根源在于对家庭生命周期中空巢期的认识不同。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家庭生命周期的界定和划分.更清楚地界定了空巢期。在空巢期基础上界定出的空巢家庭可被理解为“那些子女离开起源家庭、父母仍共同居住的夫妇家庭”。清晰界定空巢家庭之后,就可以更好地区分空巢家庭与丁克家庭、独居家庭。  相似文献   

7.
论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新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出现了新的情况,主要表现在①农村人口的流动以及核心家庭的出现、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给老人照顾带来了困难;②农村养老物质供养成本较低,医疗等费用支出大;③孝敬老人的观念弱化,家庭养老纠纷增多,养老质量参差不齐;④农村老人自我保障能力差,家庭养老风险系数增大。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当坚持以家庭养老为载体,实行家庭养老,同时,正视传统家庭养老不足,解决传统家庭养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多矛盾,积极探索家庭养老的社会化形式,从而为老年人安享晚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中国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文章应用中国1982、1990和2000年的普查微观抽样数据分析了家庭与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化。2000年三代家庭户的比例比1982和1990年有所增加,两代核心家庭户的比例比1990年下降了17%。但这些变化并不能说明中国家庭正在向传统回归,因为这很大程度上是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生育率下降的滞后效应造成的。尽管大部分的老年父母仍旧与一个已婚子女同住(这一比例也在下降),但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之后的年轻人的兄弟姐妹数大大减少,因此当他们结婚成家时,离开父母成立自己的核心家庭的几率也相应减少。实际上,中国家庭正在向现代型转换。  相似文献   

9.
“丁克”作为一种的新兴家庭模式,其内涵和外延都早已超出“自愿不育夫妇”的定义范畴,而以一种下一代缺失的家庭模式与其他家庭相区别。由于主观以及客观的诸多原因,这种家庭模式被更多的第二代农民工采用。另一方面,老龄社会中的独居老人及完全由老人组成的“纯老家庭”已经事实上形成了下一代或者下下代的缺失,从而构成了“老龄丁克”。“丁克”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扩大,已经使“丁克群体”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逐渐壮大的特殊群体。其对社会结构多方面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姜又春 《西北人口》2010,31(3):27-31,36
文章以湖南潭村为田野点,探讨了该社区在打工经济背景下留守儿童的养育模式。由于抚育留守儿童的功能需要,潭村的家庭结构由以核心家庭为主转变为以主干式家庭、扩大式或者联合式家庭为主。家庭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迁,婆媳关系趋向陌生或融洽,妯娌关系变得淡漠或利益化,家庭的“抚育性社会化”功能弱化导致了亲予亲密关系日益疏远。在此背景下,潭村为解决留守儿童养育问题,形成了五种养育模式,即祖父母养育模式、单亲养育模式、外祖父母养育模式、叔伯养育模式以及母系亲属养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林丛  石人炳 《西北人口》2007,28(4):65-67,71
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庭形式,“丁克”家庭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并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地影响。由此,“丁克”家庭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在对国内近几年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丁克”家庭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选择“丁克”家庭的多学科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克”家庭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大都市已经相当普遍。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等角度探讨了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本文认为这一现象在中国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从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出发,从宏观上说这种现象暂时还不会产生多大的社会问题,但是有可能出现“人口逆淘汰”现象,这一点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视。  相似文献   

13.
家庭变迁背景下的中国家庭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口转变和经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中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结构逐渐简化、传统家庭功能趋于弱化。这对维系社会正常运作的各项社会政策带来巨大冲击,并由此将家庭政策的完善与改革提上议程。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家庭政策在影响人口发展、提供家庭保障和促进性别平等等方面有所建树,但仍未脱离含蓄型和补缺型模式的囿限。文章认为,中国的家庭政策体系应实现向明确型和发展型转变。首先应创建专门的家庭政策机构,在此基础上明确将家庭整体作为基本的福利对象、以发展家庭能力为目标进行家庭投资、推进家庭政策的适度普惠性,并尽量避免其他政策安排与家庭政策的相互制约乃至冲突。  相似文献   

14.
Population aging, the diminution of family networks, and increasing demands for care create a substantial burden for the current family-based system of caregiving for the elderly in Shanghai. Using existing data, we explore recent and future changes in demographic composition, family structure, and elderly needs in Shanghai, and evaluate how these changes affect the care of the elderly. Within this context, we also describe the current caregiving system and discuss its limitations. Finally, we propose an improved caregiving system that features a greatly expanded role of the community, but maintains an integral role of the family as caregivers. We also outline two strategies that might be follow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new system.  相似文献   

15.
Determining priority importance is a matter of concerns among the organization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One of the important aspect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by the organization is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comprising of members who have their own family life. In this paper, we deliver a new perspective for organization to provide priority importance for their members with respect to family matters in order to inculcat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in the organization. To be effective in considering family matters in the organizational policy making, closer look of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re required. The idea of translating several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s quality variables and applying the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 method to these variables could present a new way of improving the decision making in the organization by considering the process of decision in the family.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for family (QFDF) produces a friendly interpretation of a highly complex and intangible matters around family life; thus, making the assessment of a family easier. QFD is applied on the data gathered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 based on 1,213 families in West Malaysia, Malaysia. Twelve variables are identified as voice of family, where seven of them are found to have the highest priority of importance. These variables could also be translated into quality variables in the context of organization, the strategy of improvement for the family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strategy for improvement in the organization.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suggestion to improve actions for managing human resource. In the discussion, three most high ranked variables from both perspectives of family and organization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是一种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社会资本的三大来源是文化、家庭、国家在其积累中的作用。社会资本来源与社会保障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社会资本来源对于中国社会保障建设的重要启示在于:社会资本被充分利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资本来源可以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建设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大力促进社会化养老 ,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区别在于承担养老责任不同。社会养老具有社会再分配功能 ,从而实现社会范围的公平化。虽然学者们各持其说 ,但养老模式仍不外乎以下几类 :完整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 ,不完整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和居家养老等。而在我国 ,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且最终会被社会养老模式所取代。我国目前的养老工作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of homosexuality》2012,59(5):590-608
ABSTRACT

Lesbian, gay, and bisexual (LGB) people in China consistently report family pressure as the greatest challenge they face in their daily lives. This problem has been explained primarily by highlighting sociocultural factors. While such explanations a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ing family pressure, they do not easily lead to actionable policy interventions to relieve it. This article suggests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family pressure by positing a social policy explanation. In particular, it reveals how both the one-child policy and elder care reforms have strong heteronormative biases that negatively and disproportionately affect LGB people, and it explores social policy interventions that may help address them. Beyond the China case, the article seeks to open up new avenues for research into how sexuality could be better accounted for in analyses of social policies and considered in broader discussions on defamilization and welfare state refor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