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洪水开始淹没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的膝盖。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跟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11,(7):18-19
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洪水开始淹没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跪着的膝盖了。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跟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地大物博,早以埋下南北文化不同的种子;在南北朝分而治之后,南北文化的地域特色不断趋于凸显。《北史》《隋书》论南北文章、学术的不同宗尚,明代董其昌论画分“南北二宗”,徐渭论曲分“南曲北调”,清代阮元、包世臣、刘熙载、康有为论书分南北派,梁启超总结、纵论“中国地理”决定的南北文化、艺术之“大势”,等等,形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南北文化特色论,对于当下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禅宗在东山门下,衍化出南北两派,慧能南派以顿立宗.神秀北派被视为渐宗。长期以来,南北之间,势如水火,相见如仇雠。宗密提出南顿北渐相融合的看法,其论点有两个,一是“顿悟资于渐修”,二是“顿悟渐修”。前者讲顿悟之南宁必须依赖于渐修之北宗,后者作为一种修为观,强调顿悟之后还须渐修,又以持“顿悟渐修”观的荷泽宗融会其他南北各宗。这对排宗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极有价值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总书记在沿江军民与洪水进行生死决战的紧要关头,亲赴抗洪第一线,指挥若定,终於赢得抗洪救衣的决定性胜利1998年入汛以来,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大发淫威:洪峰,一次又一次从上游奔泻而下,严重威胁著沿江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持续近2个月的高水位江水浸泡,万里江堤险象环生。随著汛情、险情的加剧,长江抗洪抢险已到最後决战的紧要关头。8月13日上午,正当长江第5次洪峰向湖北荆江逼近的关键时刻、江泽R总书记乘飞机急赶沙市。一上飞机,他就摊开地图,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  相似文献   

6.
战后南北贸易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南北贸易关系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但南方国家对北方的贸易依附在新的形式下继续加强,北方国家采用经济控制的手段强化着南方对北方的贸易依附。南北贸易关系的依附与被依附、被刺创与剥削的实质没有改变。相互依赖是世界经济、南北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南方国家要摆脱贸易依附、发展南北贸易相互依赖关系的出路是加速工业化进程和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里,既可以说“救人”、“救国”,又可以说“救火”、“救灾”。同是一个“救”字,意思却不一样。前两个“救”作“助”解,后两个“救”作“止”解。有些字典辞书和著作将现代汉语中的“救”一律释为“援助”或“帮助”,认为“救灾”是“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救火”是“把人和资财从火里救出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救灾”、“救火”这类词语是不是动宾结构?“救”的对象是人和物,还是灾或火?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从古代汉语说起。本文对“救”的词义作了一番历史的考查,认为“救”字从古到今都有“助”、“止”二义。二义怎样识别?主要看“救”的宾语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人或物,即为“助”义;如果指的是灾祸、时弊或过失等坏事,就是“止”义。二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救”字无论是作“助”解,还是作“止”解,都有“赴急之意”。“救”字与“纟求”、“纠”同源,这三个字音近义通,都有“急”义。  相似文献   

8.
永嘉南渡,北来士族避乱江南。在此退后一步即为茫茫大海之地,北来士族面对异族进踞之中原,只能同江南士族携手。关于东晋的立国基础,陈寅恪先生认为,“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协力所建”。“南北界限比起夷夏界限,又微不足道了。”但南北成见在两晋之际并没有迅速消融,他们之间的分分合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北问题在世界上成了经济学的中心课题。无论是目前还是将来,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本身的问题,它还将作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性问题而受到重视。为什么有关“北”方发达国家和“南”方发展中国家的南北问题的争论会如此盛行?这是因为南北国家之间目前存在的差距比二十世纪初,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都要大得多。日本曾就这一  相似文献   

10.
农村基层政权及“三农”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问题研究的三次高潮及特点,指出了农村基层政权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三农”问题的本质,论证了进一步扩大农民自治范围、改变目前“乡政村治”基层政权模式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摘要]大姓与小姓的“族姓”之别是明代史家区分川西北族群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影响明代前期川西北政教格局的潜在因素。受“族姓”的族群归属约束,明代前期川西北番人内部的本土政治表现为大姓与小姓的合纵与纷争,并对川西北的政局演变与族群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也渗透到川西北宗教信仰领域。明代川西北宗教格局的主要特点是“道教”与“僧教”的并存与交融。汉文文献记载的“道教”与苯教关系密切,有别于“僧教”,两者的差异性在不同“族姓”的族群与政治纷争中被有意突显出来。宗教信仰虽然具有跨“族姓”的影响力,却并不是大小“族姓”区分的真正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南北经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大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的处境,而且也影响到整个世界形势的全局。长期以来,学者们对有关南北经济关系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不断进行讨论,这是十分自然的和完全必要的。萨米尔·阿明是著名的埃及经济学家。多年来,他以极大的热情,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对南北经济关系的实质、南北国家应采取的对策,它们的出路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成为所谓“依附论”的代表。他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特别是非洲国家的情况很熟悉。他的论点,有不少有价值的成分。但从总体来说,失于片面和偏激。本文仅就其中若干主要论点,进行初步评述。  相似文献   

13.
诗体的演变与新诗体的出路--读《新诗体艺术论》陈琦无可讳言,诗歌的生命历程,已步入她有史以来的最低谷,人们对诗歌的态度,冷漠得令人心颤。究其原因,自然可以列出种种,但诗歌要想再度复兴,则还在“自己救自己”。然而如何“自救”?或者说新诗努力的方向何在?...  相似文献   

14.
救命稻草     
在没有更好的东西可依靠时,稻草也是好的。有个村庄被洪水围困了很久,眼看就要淹没了。一个母亲嘱咐她的孩子:如果洪水卷走你,一定要牢牢抓住一切可以抓到手的漂浮物,利用它们赢得被救的机会。孩子天真地问:“难道说就是一根稻草,我也要牢牢抓住它吗?”“是的,孩子。”母亲无比肯定地说:“如果你没有更好的东西可以依靠,一根稻草也是好的。你要牢牢抓住它,直到有人来救你。”村庄淹没那天,这个随波逐流的孩子,果然看到前面  相似文献   

15.
南北文风不同的观念源于先秦,系统形成于唐初。在古人观念里,南派阴柔优美;北派阳刚壮美,是两六风格类型。南北宗内涵较为宽泛复杂。古人多用“水土”来解释南北文学差异成因,但根本原因是南北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的差异。南北文学各有特点,构成中国文学发展的合力。但历来存在重北轻南倾向,因北方在政治势力、文化传统上占统治地位,故古人也以北方审美传统为正宗正统;另外也反映古人尊阳卑阴的文化心理。南柔北刚之说,有合理处,但容易产生简单化绝对化之弊。对南北文学差异要用历史发展眼光去考察。  相似文献   

16.
东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一个正如鲁迅所指出的“文学的自觉时代”(《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追求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及文学艺术的表现、技巧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的主流,从而取代了功利主义的文学思想。然而,也就是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将对文章艺术形式美的追求,推向了绝对化的歧途,这不仅无助于文学的发展,而且阻碍了文学的繁荣。中唐以后,唐代政权逐渐走向衰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企图以“匡时救弊”来拯救唐王朝,为唐王朝寻求一条出路。同时,他们也要求文学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时代的呼声。韩愈顺应了这…  相似文献   

17.
《社区》2008,(4):45-45
“南有厦门人,北有天通苑”,是本刊卷首所提及的南北两大维权事件,在2007年都有了圆满的结局,原因是城市的管理层听取了民意。在这两件事中,民意的畅达奏出了和谐主旋律中的一个动听的音符。  相似文献   

18.
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上起湖北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全长约400公里。其中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藕池口以下为下荆江。由于所处地貌形态不同,历史时期河床演变模式各段存在差异。江陵以西的荆江河段,发育在山前冲积扇上,河道以分汊河床形式出现,随着江心洲的南北摆动,河床演变以主、汊河床(史称江、沱)相互交替、转换为其特征。江陵以下的荆江河床的演变,与江汉平原古云梦泽的演变密切相关。可以这样说:云梦泽的消亡过程也就是江陵以下的荆江河床的形成过程。研究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江湖演变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现在下荆江蜿蜒性河床的成因、预测未来河床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江汉、洞庭地区的防洪等问题,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10年前,一篇回忆文章讲,毛泽东曾“特别提到李延寿写的《南史》和《北史》比较好,说他倾向统一。”这之后,涉及李延寿《南史》和《北史》的论著,几乎都称赞李延寿的南、北二史“完全继承”并推进了其父李大师倾向统一的思想。笔者曾明确指出过:“李延寿并没有很好地完成其父李大师‘以备南北’的著述宗旨。”由于参加的是集体项目,限于体例、篇幅,未能展开论述。1986年、1987年又相继有文章、出版物论述李延寿的南北统一观、李延寿在其父开辟的学术道路上前进的业绩——《南史》和《北史》。这些论作言南、北二史倾向统一的思想,主要论点归结起来大致有三方面,一是对民族关系的看法;二是对南、北之间战争的处理;三是南、北二史的“互相贯通”,虽为二书,实则已合二而一。本文即由此入手,对《南史》、《北史》重新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20.
庾信:南北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文化特使”刘思刚,刘长寿放眼中国历史长河,古来许多历史人物身后所受到的评价,往往毁誉不一,众说纷坛,真可谓“盖棺”亦难“定论”。处于南北对峙,民族关系异常复杂纷乱的南北朝这一特定的时代环境中,而又身历南北二朝的庾信,其身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