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 美作为“人化的自然”,其本质内容表现为对人类实践的全面肯定,是一种“自由的趣味形式”。那么,作为美的基本种类(范畴)之一的喜剧(滑稽,下同),象其它美学范畴(优美、崇高、悲剧)一样,也是现实肯定人类实践的一种特殊具体形式。概略说来,优美是现实对人类实践的直接肯定,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对立因素的和谐,崇高作为对人类实践的肯定,表现为矛盾和激荡的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宏伟有力,悲剧作为艺术中的崇高,其矛盾冲突则表现为善与恶的生死搏斗,具有强烈的悲奋性。至于喜  相似文献   

2.
幽默、讽刺和喜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讽刺、滑稽、调侃是喜剧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但在喜剧创作过程中各具不尽相同的艺术功效。幽默要温敦些,讽刺则冷峻些,二者不是截然而异的。喜剧是以其喜剧手法,对社会生活的矛盾和不协调做大快人心的揭露或赏心乐事的炫展。喜剧性情节、喜剧性性格、喜剧性语言,构成喜剧艺术的三要素。讽刺性喜剧与诙谐剧的区别在于对不同喜剧机制的运用。在充分调动喜剧的直接效果一“笑”的艺术心理基础上,才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笑的艺术创作心理和创作技巧,从而产生最佳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戏曲的浪漫喜剧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悲剧多为浪漫喜剧,而作为浪漫喜剧的中国古典戏曲多重视伦理正义的伸张,在表现情节过程之中以抒情为主,结局的团圆形式之中体现出幻想性、想象性,同时也不失滑稽幽默。这些美学品性使中国古典喜剧多为浪漫喜剧。  相似文献   

4.
(一)鲁迅对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性思考,他关于喜剧理论见解特别是讽刺的美学原则,对世界喜剧理论史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在美学理论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对与悲剧相对称的喜剧,都作出了自己的理论阐释。亚里斯多德从古典静穆戏剧观角度阐明了喜剧。他认为,喜剧摹仿丑,而丑不含恶;滑稽表  相似文献   

5.
文学艺术一般都是以“人”为中心来反映生活的,一切艺术样式的中心任务都是塑造人物形象,喜剧文艺也不例外。 塑造喜剧形象,可以运用讽刺、滑稽、机智、怪诞等手法,也可以运用幽默的手法。  相似文献   

6.
喜剧的美感是由作为喜剧的艺术美所引起的一种美感形态。它所表现的特点和悲剧的美感形成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悲剧的美感主要是在愉快中伴随着沉痛、悲哀、恐惧之感,那么喜剧的美感则主要是在愉快中伴随着滑稽、可笑、轻松之感。“喜剧来自笑”。所以,喜剧的美感的最突出特点就是笑。喜剧往往以丑作为表现对象,而丑正是滑稽的本质所在。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  相似文献   

7.
“喜剧”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美学的一种基本范畴,二是指艺术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喜剧”,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喜剧”是指戏剧中的喜剧、带有喜剧性的小说、诗歌、笑话、幽默故事以及曲艺、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的“喜剧”仅指戏剧中的喜剧。本文探讨的对象,是作为美学基本范畴之一的“喜剧”。  相似文献   

8.
“喜剧”,作为术语,是在近代被引入中国的;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则出现在中国现代史上;但作为文学艺术的实践,它在中国却有久远的历史。如果可以把古代那些善于在滑稽谈谐的表演中讽喻刺上的俳优的出现视为喜剧的源头或萌芽,那么,我们甚至可以上溯到公  相似文献   

9.
王天保 《中州学刊》2006,(3):242-245
当代美学中的“滑稽”概念与“喜剧性”概念在涵义有较大差异,与古代的“滑稽”概念也有不同。作为审美对象的滑稽,是某种无害的丑,在“展示”中自遭毁灭。它有三种常见的形态:讽刺性滑稽、批评性滑稽和衬托性滑稽。对滑稽的阐释必须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滑稽的产生与一定社会实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罗书华 《齐鲁学刊》2001,4(3):71-77
中国传奇喜剧英雄形象的喜剧魅力虽然与他们童稚般的滑稽性,抗敌、治恶、惩奸、反皇的崇高性,以及这两者的奇妙结合紧密相关,然而他们动人心魄的喜剧底蕴和根本乃在于传奇喜剧英雄们是原始生命、真纯生命的化身,在于他们对整个封建文明的强力背弃,以及向纯粹生命的回归。在他们身上,偶尔也可以看到生命的孤寂和悲凉,但他们最终展示的却仍然是生命的强大、旺盛和灵动,以及这种生命的处处得胜,让人感到生命的无尽喜悦和欢欣。或许,这正是一切喜剧、喜剧形象的根本,正是喜剧性、喜剧精神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文学喜剧的基本审美特性陈孝英,魏久尧陕西省喜剧研究所延安大学中文系车尔尼雪夫斯基把喜剧归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生活,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然而又是笼统的。诚然就喜剧的客观基础来看,它仅存在于社会生活领域;但就喜剧的审美形态来看,它的真正的存在领域在于艺术的广阔...  相似文献   

12.
美学新领域:变态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审美范围也日益扩大。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审美范围由过去的优美、崇高等扩大到滑稽、怪诞等感性现象;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的审美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并转向丑恶、虚无、荒诞等感性现象。相应地,反映到美学观念上,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传统的美学范畴逐渐地为新的美学范畴所补充或替代。美学不再只是讨论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以及滑稽,而且也开始  相似文献   

13.
喜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不只存在于作为戏剧类型的喜剧作品中,也可以蕴含在其他文学样式里。充满艺术情趣和强烈讽刺色彩的鲁迅杂文,喜剧美是其色调鲜明的美学形态,他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提出的这一喜剧的美术特征,正可以为他大量运用讽刺艺术的杂文创作之具有喜剧美作出生  相似文献   

14.
喜剧意识是主体超越背反性矛盾并从中获取生之欢乐的审美感悟和生命体验,这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审美感知力,它在人类社会实践和审美积淀中逐步形成发展,成为审美主体把握和建构喜剧性矛盾的主导因素。主体喜剧意识的萌生与背反性矛盾的发现相伴而生,西方从荷马时代的神话传说至阿里斯托芬之前,中国从远古的神话传说至先秦诸子的寓言、散文等,就已经有了背反性矛盾的揭示和喜剧意识的萌生,自此形成了中西方异中有同的喜剧传统。  相似文献   

15.
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的图像对象,而悲剧和喜剧与视觉无关。在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叶美学学科建立之初,其间悲剧和喜剧并非美学或审美范畴,此后经由德国和苏联学者将崇高和优美延伸到文学领域讨论,悲剧和喜剧作为崇高和优美在文学中的对应概念才被确立为美学范畴。在此过程中,不仅崇高和优美发生变异,不固定在视觉领域内被讨论,悲剧和喜剧也发生变异,成为一组构成美范畴的种相。这种在欧洲变异了的美学接纳了较多非视觉对象或要素,使美感和视听两种感觉有关的基本点被动摇,产生许多相互缠绕、复杂难解的问题。美学进入中国后,将悲剧和喜剧不加质疑地认为是一对美学或审美范畴。如画作为一个自然审美概念,研讨范围局限在英格兰有关湖区和苏格兰山地的旅行写作内,因其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和形式特征,故很难变异。由于没有对应的戏剧体裁,如画几乎被中国学界遗忘。美学在中国变异为一门与文学理论接近的学科,与哲学、自然审美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中,存在着一个独特的形象系列,这就是由张飞、李逵、焦赞、牛皋、程咬金、焦廷贵等构成的传奇喜剧英雄系列。可以说,这样一个喜剧形象系列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存在。他们代表了中国喜剧创造的非凡成就,是中国喜剧精神的集中体现。从诞生之日起以至今天,作为一脉不断的笑的源泉,他们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受到贩夫走卒以至缙绅文士们的广泛喜爱。应该说,对传奇喜剧英雄形象的研究不仅会有助于了解中国喜剧精神的内核,而且也将有助于认识喜剧性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7.
燕世超 《江淮论坛》2006,(3):165-170
中国古代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喜剧形象是以独特的喜剧形式体现出来的民间英雄的化身,具有民间艺术形象和英雄人物的双重特点。其喜剧形式主要表现为创设滑稽情境、制造情节巧合和运用升格的夸张手法。作为中国小说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态,其文化内涵表现为:满足读者虚拟的生理快感,虚构英雄神话,特别是通过采用民间视角、坚守民间立场和意识形态的狂欢化,达到解构正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中西喜剧不同的本质特征,概括出喜剧人物基本的审美特征为以丑显美、炫丑为美。喜剧创作的重点是着眼于“假”,通过人物假的表演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的真,从而揭示生活的底蕴,创造出特定的喜剧效果。而欣赏主体正是在对对象的以丑为美、炫丑为美的嘲笑和批判中自我观照、自我检查,完善自我人格;或批判否定对象并在对象的直观形式中肯定自身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9.
列宁说:“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喜剧,就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打下的第一个纽结。它既是以往人们对喜剧现象认识的思想结晶,又是将这种认识向前推移的支撑点。在文学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对喜剧现象的认识步步深化,喜剧范畴也必然会呈现合乎逻辑的扩展和衍变,从它中间分解出一些新的分范畴是必然的,正如在分子之后发现原子,原子之后发现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中又发现质子和中子一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喜剧手法的成功使用,使中国小说的审美情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主题、以喜剧场面刻划人物复杂性格、以乐衬悲的反衬艺术、喜剧化的“大团圆”结局等。这与中国古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观甚至宗教观,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