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受众身份问题既关系到媒介自身定位,也关系到政府如何制定媒介产业管理规则.在媒介企业化转型和市场竞争中,受众的身份集中体现为"公民"与"消费者"两种身份.媒介能否恰当处理两种受众观在组织中的利益竞争关系,实现组织的认知协调,直接影响媒介的发展方向和运营效能,同时也深刻影响媒介转型与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3.
媒介身份研究受益于现代哲学的身份认知、系统论和角色一功能理论等丰厚的知识传统,试图面对当代社会的种种变化,把媒介作为具有集体自我意识和反思性的"行动者",考察身份形成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此研究方法建立在全景全息视野、规范背景与自组织原则、复杂性思维和以人为本等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当代媒介理解和分析的时空动态架构;其研究范畴可以粗略地分为宏观的媒介状态描述、中观的各类媒介分析和微观的媒介人分析;并尝试结合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同时,如果能够以一种广义"媒介"的视野来深入思考,可以发展出一种全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比较语境中的媒介身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媒介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向,媒介身份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其核心观点是将媒介视为一个具有"身份"的类生命体,这个身份受制于多种社会因素,在复杂的互动中形成,并决定着媒体的传播行为.同时,此研究非常注重"身份"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和方法的核心价值.这种构想具有一定的实验色彩和探索性,恰好可以放置于媒介场域研究和媒介生态学的前沿理论语境中,通过比较,确认媒介身份研究的理论位置,见证缺失和优势所在.为媒介研究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公民身份是当代多学科研究的焦点,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还是一个内涵不断发展的概念。尽管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存在差异,但差异主要局限在公民地位、权利、义务等外部特征,公民身份的内在属性——"公民性"没有变化。当代公民身份出现了许多新的形态,诸如女性公民身份、亲密公民身份、文化公民身份、生态公民身份等,这些形态的公民身份形态拓展了公民的外延,使之从主流群体拓展到非主流群体,从公共领域拓展到私人领域,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些拓展,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公民的平等和自由,所以,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公民身份的内涵,只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在内涵上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6.
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美国,白先勇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身份危机。在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中,白先勇用文字写下了他对身份认同的追寻历程。"台北人"是一群身在台湾,心在大陆的"异乡客",他们在新的社会现实的困境中逐渐失落了自我的身份。"纽约客"是一群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游荡的"漂泊者",当在"别处"生活的梦想实现时,他们却在自我认同与他者想象之间构成了对立,并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Danny Boy与Tea For Two是白先勇新世纪后发表的作品,展示了白先勇在跨文化际遇中,站在世界主义的立场上,实现了对身份认同的突围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小米手机的走红,是当代中国流行文化语境下粉丝经济日渐成熟的代表之作。其销售神话背后潜藏着一套深厚成熟的粉丝文化生产机制以及由此衍生的商业运作模式。它一方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互动性和明星名人制度的生产方式,迎合了时尚文化的消费逻辑;一方面又激发了粉丝受众的参与性、主动性,满足其自我意义的实现和对社会身份的逆袭快感;同时,在一个区别于主流商业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虚拟空间中,营造了一片有自我归属感又不断酝酿着游离和反叛身份的社群异托邦,是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快感生产、意义消费、身份认同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8.
个体身份认定制度是一个族群关于客体自我和客观世界认知结果的表述,同时也是构成族群认同的基础."父亲的骨头"这一文化血缘赋予的文化身份、姓氏构建的社会血亲赋予的社会身份、历史传说赋予的族群身份,是建构裕固族个体身份的三条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区别于传统媒介的建构,以互联网创作为代表的鲁迅改编融合了当代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青年文化,由此呈现出了新的形态和特征。媒介文化研究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的接合理论为理解当代大众媒介建构的内在逻辑提供了学理性视角。当代大众媒介建构中的鲁迅改编在与当代社会经济、技术、文化的接合过程中,以解构和建构的方式,在现实和作品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从而使人们在认识、理解和阐释新作品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和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艺学"学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超出知识及知识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形式而直接指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裹挟又迫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主要进行学科/知识身份认同与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这三种身份认同形式的逻辑分离与历史嬗变不尽是积极的,亦包含着隐忧:它会淡化文学理论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消解文学理论自身的阐释效力,进而危及到文学理论学科本身。解决这一危机,既需要正确处理文学理论三种身份认同之间的层级关系,又需要树立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特别是需要首先唤醒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群体独立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间的冲撞、竞争与融合,使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严重的消解风险。出于一种文化自救和族群身份认同的需要,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以重述历史方式确证自我民族文化特质。由于对抗性书写立场和二元式思维,历史叙事陷入"怀旧"性身份政治之中。考察这一现象的知识谱系及其意识形态,是阐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多重价值空间的必要视角,也是观察这种书写现象基本走向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随着新的媒介容器和媒体平台的出现,[1]传媒业的竞争日益加剧,电视的竞争更是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本文剖析西部电视在节目主持人问题上的失策,指出作为一种文化身份,节目主持人是关系到电视业发展的一种文化策略,并认为西部电视业的发展,必然充分发掘打好主持人牌.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文化:一种大众的消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形态,它在本质上属于大众文化,但又兼具精英文化、通俗文化、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的属性,同时还与当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消费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随着消费行为和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渗透性的增强,电视文化正在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参与着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构。以下,本文将从电视文化和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电视文化的结构要素、电视文化的生成和传播过程等维度阐述电视文化的消费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基础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媒介形态的嬗变,而媒介形态的变革与发展又必然带来社会表达的解放和出版方式的创新。这是必然的,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科技进步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近年来,数字网络这一全新的媒介形态所带来的社会表达的解放和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在这一过程中,反馈、互动是其重要的内在动因,"强互动"是当代社会表达解放和出版创新的变革发展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15.
电视传媒是当代影响力巨大的第一强势媒体,也是农民工接触和使用的"第一媒介",但是目前电视媒体不仅对农民工的关注度严重不够,而且不无偏颇地把农民工的形象构建为刻板的、无力无助的弱势群体。这种媒介呈现扩大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矛盾,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文化的步伐,电视媒体应该肩负社会责任和体现人文关怀,开辟更多的农民工频道或栏目,全方位地服务于农民工群体;而且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社会力量,注重对农民工电视媒介素养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电视媒介文化实践,以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养成,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换、文化认同和文化融入。  相似文献   

16.
以移动性为突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中产生多种形态的"文化位移",给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建构和文化身份认同带来新的影响;如何进行策略性的"文化置位",有效协商社会空间,成为构建可行身份的重要话题。托妮·莫里森以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为背景的小说《爵士乐》,描写了在都市化进程中遭受地理与文化位移的美国黑人移民寻找新身份的历程。小说文本中处处体现的具有即兴创作特点、挪用特征和混杂化性质的爵士乐话语和爵士乐美学,成为美国黑人在新的放逐地进行策略性"文化置位"的喻写。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西尔科的长篇小说《典礼》中的文化身份问题是印第安作家关注的共同主题.西尔科结合文化身份的"特性"与"建构"之双重含义,探讨了复兴民族传统和重构文化身份的问题,通过主人公治疗精神创伤、回归部落文明和重温部落仪式的经历,揭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统对于身份探求的重要性.作品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印第安种族指出生存的必由之路,即维护族裔文化,回归部落传统,正视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8.
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或任何技术都将改变人类活动的规模、进度或形态①Marshall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 Die magischen Kanäle, 1968, pp.22.。在此意义上,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本身的文化意义,而非媒介传达的内容。这为传统上认为媒介非中立的媒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事实上,媒介是对应于特定社会的文化模式的,因此此社会中的媒介的形成与分布也就不是偶然的。文章将首先具体探讨麦克卢汉此观点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义:面对跨越国家及社会制度的数字媒介全球化传播及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介化进程,媒介生态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接下来,作者尝试联系文化和公民来对当代数字媒介传递的信息作出解读。   相似文献   

19.
话语与身份是一种辩证的互相建构的动态互动过程,其既受宏观社会文化语境的影响,也受微观语言交际活动的限制。多模态视域下我国庭审律师话语的身份建构应建立在庭审律师所具有的理论基础、事实基础、沟通能力以及相对受众的理解和容忍之上,并通过多模态协同作用建构庭审律师作为"引导者""调查者""控制者"及"维护者"的身份,引导律师自身行为遵循法庭的规则,理性地朝着自身、法律所期待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身份政治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社会运动,并非所有与身份相关的议题都可以纳入身份政治范畴。在如今的欧美社会,身份政治已经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图谱的重要颜色之一,它超越了传统的左右之分的意识形态光谱。身份政治是西方个体化社会的政治表征,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政治”。既要认识到身份政治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身份政治与普遍主义的公民政治不可避免地存在紧张和冲突关系,二者能不能调和以及如何调和,仍然有待于未来政治理论的创新来解答和政治实践的发展来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