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北沦陷初期,在日伪政府利用报纸进行文化殖民的同时,催生了以副刊《夜哨》为代表的文艺反战阵地,并凝聚了一支革命进步的文艺工作者队伍——"夜哨"作家群。他们以《夜哨》为文艺重镇开展了积极的抗日活动,成为沦陷区抗日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副刊《夜哨》这一文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作家创作的文学基本特征来呈现副刊与东北沦陷区文学的深层关系,对东北区域文学研究有重要的史料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的初期阶段始于 4 0年代中期的对东北沦陷区文学各文体和作家作品的历时性、整体性的研究 ,体现出文体学的意义以及从时期的整体性与性别和群体视角进行综合探索的特征。进入 80年代以后 ,不断开拓的文体学研究 ,包括大量作品重印和史料的补缀与钩稽以及对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和意义的研究等众多的学术生发点的审视 ,使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的研究向探寻文学发展规律的宏观性、综合性、多维度的纵深层面挖掘。比较研究等新的学术研究质素的引入 ,又为东北沦陷区文学史研究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得益于《大同报》与《新满洲》的长篇小说征文而有所谓“发荣”的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定型于征文所倡导的中心意识及获奖作品的导向意义,其“滋长”之意亦运行在日本及“伪满洲国”所限定的文学轨道上,只有极少数作品与之保持距离,这使得东北沦陷区长篇小说大多具有浓烈的殖民意味。只有极少数作品反映了一代青年的时代症候,令人感到“伪满洲国”众多青年精神上无所依托,时时处于一种令人绝望的孤独与幻灭感中。这一“发荣”之象与“滋长”之意使得东北沦陷区的绝大部分长篇小说成为文化伪劣品(甚或剧毒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只有极个别作品显示出一定的文学史意义。这也是由东北沦陷区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论述沦陷区煤矿工人的抗日斗争形式,总结了井陉、阳泉煤矿工人积极配合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以及东北煤矿"特殊工人"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进行的抗日斗争。沦陷区煤矿工人采取的各种斗争形式,不仅狠狠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对煤炭资源的掠夺,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煤矿工人的民族觉悟,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1937年至1949年,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两场战争,造成了异质政权割据的独特局面。抗战期间,有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解放战争期间有解放区、国统区。战争背景下的女性文学在艰难中行进。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沦陷期间,东北沦陷区、华北沦陷区、孤岛与上海沦陷区的女性文学风貌既有共同性又有不同性。就某个具体的沦陷区而言,又有随时间推移而划出的前后期等差异性。女性文学的审美追求与审美形态呈现多元化倾向。东北、华北沦陷区女性文学的共同之处是发生了审美畸变。两个区域的审美畸变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6.
“孤岛”与上海沦陷区文学跟东北、华北沦陷区文学至少有三点不同:一、上海是三十年代文学的中心,左翼文学的根据地,进步文学影响深远,亦渗透进沦陷时期的文学创作;二、“八一三”沪战爆发,作家竟写抗战文学,日军攻占上海后,“孤岛”尚未陷落,成为宣传抗战、张扬民族情绪的重要阵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亦被占领,文学虽软性化,但阳刚之气并未销尽,转为不息的潜流。三,上海为海派文学产地,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将第一阶段海派文学(鸳蝴派)对传统的依恋转移到对现代性的追求上,海派于‘媚俗”与“商业化”特点外增加了“现代派艺术”特征,拥有极为广泛的读者。这为沦陷后的文学准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土壤。在这样的文学——文化背景中,女性文学的生存、发展形态都与东北,华北沦陷区异趣。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中共满洲地下党在哈尔滨领导的“牵牛坊”系列左翼文化活动,对左翼文化阵营中的东北女作家萧红、白朗产生深刻的影响。借助于中共满洲地下党创办的《夜哨》和《文艺》等报纸副刊考察,萧红和白朗的文学创作从沙龙文化走向社会文学,萧红和白朗在哈尔滨的文学实践,为以后流亡关内从事抗战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抗战初期的哈尔滨左翼文化活动成为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发生的影响因子,使发轫期的东北现代女性文学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迥异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考证呈现了左翼文化活动对萧红、白朗的启蒙,两位女作家的左翼文化活动,展现了夜幕下的哈尔滨文坛的一角,从而对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抗日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战文学中的沦陷区女性文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近四十年来沦陷区女性文学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代至2003年左右)为重评与整理阶段,研究着重于作家及其作品的重新发掘与重新评价;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为拓展与深化阶段,着力于拓展研究范围,深化研究内容,进一步发掘其内在理路与独特内涵。这两个阶段既在研究视角和方法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又形成了颇有内在关联的逻辑关系与衍变风貌,从而构成了新时期以来沦陷区女性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而其研究属性也逐渐从沦陷区文学一部转向女性文学、都市文学一部,但始终围绕"民族主义"立场存在张力。在过度民族主义与去民族主义立场之间保持平衡,在发掘女性文学内在理路的同时强化不同理论工具的运用,充分引入抗战社会文化史、都市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是推动沦陷区女性文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英国哪些作家作品受到了法国自然主义的影响并可以归入自然主义的行列中——即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归属问题——是认识英国自然主义文学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 单纯以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区别或文学影响的实证批评并不能准确地确定英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归属。因此, 以自然主义理论为基础, 结合自然主义小说的界定及其特征, 将实证批评与审美批评相结合, 同时考察英国文学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 可以归入自然主义行列的英国作家主要有乔治·吉辛、乔治·莫尔、阿诺德·贝内特、威姆萨特·毛姆。这些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 其创作显示出明显的自然主义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10.
六朝是文学不断走向自觉的时代,文学理论空前繁荣,因此有大量的文论范畴产生,其中不少频繁出现在六朝文人笔下,其内涵多变而复杂,"清绮"就是其中之一.首先,"清绮"在文学风格论的领域,因与"清"相关联,其产生和发展不仅反映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而且较为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深厚的哲学基础.其次,它和中国古代文论的其他范畴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当文学在不同时代产生不同思潮及表现不同审美倾向时,其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或变迁.更重要的是"清绮"在六朝文论中极具代表性,为此,微观地用"以意逆志"的方式将它区别于"绮靡"、"轻绮"等几个相近的范畴,对认识六朝文学及相关作家作品的共性与个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布克文学奖的颁奖史上,只有两位作家两度获奖,他们是彼得·凯里(PeterCarey)和J.M.库切(J.M.Coetzee),且这两位作家目前都拥有澳大利亚国籍。当文学研究者将这两位作家纳入文学研究范畴进行分析时,发现可以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这两位作家的作品。本文将从第三种文化的角度分析两住作家的作品,特别是他们在流散过程中所创作的具体作品来梳理他们的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日本占领区的亲日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从殖民语境和沦陷区文学研究史角度,对"汉奸文学"加以辨析。文章分析了"汉奸文学"在三种不同的殖民体制中的差别,并在如何界定"汉奸文学"的问题上,提出五个方面的区分原则。正确认识"汉奸文学",不但有利于中国沦陷区文学研究的深化,而且有助于客观评价沦陷区民众的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3.
问:您什么时候对文学产生兴趣的?……受家里人影响,很早便迷恋文学,书读得又多又杂,比常人孤独得多的生活环境也促使我用笔表达心理感受.最早写小说是73年,至今文龄有20多年了,比一般同龄作者长一些.这说明我付出的劳动多.问:您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最得意的作品几乎很少,或者说没有.每一部作品的影响都不是永恒的.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每天看到的都是新的生活,将自己的作品对照生活,就会发现作品的苍白和干瘪,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厌倦,很难有得意的感受.说得意,过分了点,只能是满意而已,这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工农兵文学,和国统区、沦陷区文学,是两种同质而异类的文学。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具有人民性,都属于人民的文学;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审察和表现生活的着眼点是阶级斗争;而后者则是以"社会"的眼光来观察和表现生活。在从作品的构思看,前者展现的是理想化的情节发展;而后者展现的则是生活的本相。在表达感情时,前者是政策性的情感抒写,而后者则是个人性情感的宣泄。前者采用的是大众化的体式和语言,而后者则是运用个人独特的表现形式。总的看来,工农兵文学是政治文学、宣传教育功能文学,而国统区、沦陷区文学则是社会文学、认识功能文学。纵观自上世纪40年代初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其呈现的就是这两种文学的发展态势。而这两种文学,也都是当今仍然需要的。当然,两者又都需要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这里,他不仅肯定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肯定了它的文学成就.《史记》的史学价值是无可非议的,那么它的文学成就到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传统的观念认为《史记》是一部纪传文学,并且把它归入古典散文类.《史记》是一部纪传文学,但是把它归入古典散文类是不够确切的.从文学角上来看《史记》中那些成功的,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作品应当属于早期的中国古典小说范畴.  相似文献   

16.
东北抗日武装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歌谣。分析东北抗日歌谣产生的历史原因、内涵及其精神实质,认识到东北抗日歌谣是东北抗日军民表达思想情怀、鼓舞斗志、号召抗日救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独特的文化作用。东北抗日歌谣集中体现了东北抗日武装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不畏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主义始终是沦陷区文学创作的主潮,但这种现实主义生存于日伪专制铁蹄和怀柔密网下,必然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殊面貌.一方面,进步作家内在的创作使命感愈加强烈,创作以自娱的观念遭到摒弃,维系民族文学的血脉成为新文学作家们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文学作品表层的政治宣传功能已不可能直接实现,借助于“知识性、趣味性”,“利用敌伪刊物”来扩大抗日新文学的影响,甚至成为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展抗日文学活动的方针.沦陷区新文学的创作风貌和艺术特征,就是在这样两方面因素的交互撞击、作用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国统区女性文学虽然从创作数量、质量及影响等方面都无法与沦陷区、解放区的女性文学平分秋色,但关露、郁如、赵清阁、杲向真、冰心等一批颠沛流离的国统区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表现抗战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及革命道路,描绘特殊背景下人们的欢笑和痛苦,展现了女性的悲哀和风采。这是沦陷区、解放区的女性文学无法...  相似文献   

19.
抗战初期,武汉一度成为全国抗日文化运动的中心,抗战文艺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运动进行正确领导的结果。一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向我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上海南京沦陷后,成千上万的抗日青年,文艺界、教育界、科技界的无数知名人士,各种抗日宣传队、救亡演剧队、文化工作队,战地服务队等,由东北、华北、华东沦陷区云集武汉。全国十八个著名戏剧团体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戏剧界代表人物来到了这里。面对这么多的文化流亡人员和群众团体,如何把各方面的爱国力量组织起来,结成广泛的抗日文艺统一战线,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服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东北进行武装抗日的策略,积极支持、组织抗日义勇军,并创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反日游击队。虽然在抗战初期,中共一度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但能及时做出调整,并根据东北的革命实践提出了反日武装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这一策略不仅推动了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也为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