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害史是对历史时期灾害进行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深受现代灾害学影响。但在灾害学并未产生的古代,作为灾害史的研究基础——灾害史料却不可能按现代灾害学的方法进行记载。从甲骨文中"灾"、"害"的简明界定,到秦汉后正史记录"灾害"的相对规范化以及民间对"灾害"认知的随意性与多样性,可见历史时期以来的"灾害"一般遵循所处时代的认知标准,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灾害史研究虽需借助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却不能单纯以现代灾害学的概念标准来界定古代灾害,而应重回历史语境,遵循传统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内在逻辑来审视历史时期灾害。  相似文献   

2.
日本民族学、文化人类学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后是日本民族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简要概述了日本大学中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课程的缘起及其发展;"人类学"、"民族学"等诸词在日本各个时期的不同含义;日本女性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3.
“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害有着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历史上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力条件下的社会对灾害的反映有所不同。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过很大的影响,从我国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找到灾害遗留的痕迹。研究我国历史时期灾害的时空变化,灾害对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1970年代以来,人类学从实证到阐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变迁,不但改变了当代民族志写作的基本面貌,也为影像民族志从人类学学科边缘向核心领域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有效的理论支撑.以格尔茨的"深描"理论为框架,视觉人类学界倡导以"语境强化"为表征的"深描式"影像民族志,在197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者拿破仑·查格侬和蒂莫西·阿什进行的亚诺玛莫人系列纪录片,便是这一学术嬗变时期的代表性影像民族志,甚至成为1980年代以来民族志"写文化"转型的先声.  相似文献   

5.
瑞典人类学家艾尧仁对"传统汉人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在学术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突破了"宗族范式"的藩篱,二是通过对中国古典文献的解读,使人类学的汉人社会研究具有了历史的深度。同时,他对历史的切面式思考,引发了本文对历史人类学两种研究取向的延伸性讨论。文章指出"切面"与"过程"是历史人类学的不同做派,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从而澄清了目前学界对该问题的含混认识。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研究灾厄在当下炙手可热,但是在关键词的运用上却显得比较凌乱。正在使用的“灾害人类学”或“灾难人类学”学科称谓在中文语境中都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人类学的灾变研究视域,而灾害和灾难在中文词意上亦有明显区别。此外,自然科学的灾变(突变)理论已经由早期的地质学理论延伸到了当下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对文化和人的本质等问题的探讨,与渐变论或社会变迁理论形成研究视角上的对称和互补。灾变才是人类学研究灾厄的基础性关键词。所以,将“灾变人类学”作为人类学麾下一个分支学科的准确称谓,不但扩大了这一分支学科的研究内涵和外延,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人类学作为现代学科的开放性、跨学科性和多涵盖性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四书"是儒学的重要典籍,长期以来被一些俄国汉学家研究和译介。经过沙俄时期的起始阶段、苏联时期的式微和回升及当今俄罗斯的译介高峰,"四书"俄译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期间出现了多个译本。由于受历史文化语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译者自身翻译目的、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对原作解读角度的不同,"四书"的俄译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是"教育部首届文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学习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叶舒宪《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总结发言》重申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学术理念,即通过建立一个跨学科的文学人类学学科体系去启悟全球化语境中现代人如何重新认识人类文化传统、思考人类及其生活本质。叶舒宪认为此次高研班师生们  相似文献   

9.
城市作为历史时期各级行政治所、地域经济中心所在,是地方志记述的重要对象,其中不乏"城市灾害"史料。具体到太原市,方志所记城市灾害主要特征如下:一是公元前以"人为灾害"为主,主要表现为战争;二是8世纪开始出现"自然—人为复合灾害",并在16世纪进入多发期;三是17—19世纪,具有近代色彩的人口灾害开始出现。上述灾害的发生与太原城市的发展、生态变迁等具有因果关联性,探究历史时期太原城市灾害的特征,对今天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本文对中国灾害人类学进行了系统回顾和述评,认为中国灾害人类学有多种灾害研究类型,如地震、干旱、泥石流、灾荒史、石漠化等,但系统的灾害人类学研究源于汶川大地震之后。文章同时还探讨了灾害人类学的研究视角、理论解释框架和方法论问题,认为多种灾害类型的研究,多学科多领域的视角,多种研究方法论,特别是跨地区、跨文化的比较方法是中国灾害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仪式音乐作为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是一种学术观察的视野和思维语境,在这一语境中,需要着重考量"空间"和"时间"两种概念。对于仪式音乐空间概念的考察应该从地理空间和社会阶层等多重意义上考察,而时间概念则应当从本体层面(仪式音乐产生传承的历史时期)和研究层面(分别指向过去和未来的思维概念)上来把握。在"仪式音乐"概念中,"空间"和"时间"互相交叉,形成了"仪式音乐"研究中的一种概念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时间犹如一个横向的轴线,而空间犹如一个纵向的轴线,两者的交叉则如同是对"仪式音乐"考察和解读的坐标式存在。这种概念结构可以为仪式音乐研究提供观照条件和思维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下半叶开始勃兴的"文化研究"思潮更为关注当代文化中处于权力边缘的文化与话语群体,其批判矛头直指"西方中心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让中外翻译界更重视意识形态、诗学等因素对译本生成的影响及翻译活动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等翻译的社会属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身份的译者,从自身及"他者"历史文化出发,在原语和目标语之间进行调适,确立符合其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论语》英译史及其英译发生的语境来看,《论语》英译大体上经历了从"西方中心主义"向"文化多元化"的历史文化语境转向,从归化以"求同"到异化以"存异"的渐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媒时代的发展,在理解人类社会新问题的实践中,人类学家向传媒研究投射了更多关注的目光,由此生发了在传播学与人类学交叉领域进行的理论实践,即传媒人类学研究。从文本、技术和语境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传媒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无疑能为传媒人类学的理论本土化,提供系统的理论谱系和参照点。  相似文献   

14.
萨满教变迁研究遵循的是历史人类学的方法,本文努力寻找现今遗留的萨满教现象中的各种历史遗迹,分别从狐仙信仰、怀玛日祭祀、满族家祭、蒙古族白博、萨满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说明萨满教变迁的存在,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说明变迁出现的根据,进而在时间维度上揭示萨满教的变迁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米兰·昆德拉小说中丰富的隐喻,既是特定文化语境中充满诗性智慧的叙述策略,又包含了这一诗意表达所蕴含的内容.昆德拉移民法国前后的几部作品,便集中反映出"遗忘"的隐喻题旨.<为了告别的聚会>传递的是昆德拉作为移民作家即将流亡的信息,<笑忘录>则集中反映他初居外国后的体验和心理,二者反映作者由特定历史时期的"有组织遗忘"引发出的存在思考,以及在异质语境中的文化陌生感与写作危机;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所导致的"无意识遗忘",进一步显示遗忘的人类学本质.昆德拉借助于对"遗忘"的隐喻表达,探讨人类彼此确认的问题,有效阐释了一系列重要的存在主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人类学的元话语类似于语言学中对"篇章"的组织、分类、解释和评价,体现文学人类学言说方式及出发点,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和立场,影响受话人甚至"语境"。中国文学人类学形成了独特的元话语,保证了这一学科的独立特性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这一领域的发展格局。在文学人类学的当代转型过程中,需要对以往的元话语进行总结、凝练与反思,重新理解和阐释"文学"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提升"当代"在文学人类学话语中的位置,在新的基点上推进文学人类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神话维度、剑桥神话仪式学派和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关联性、还有方法论方面去探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起点及其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学术界在探讨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中的一种“共识”。这种“共识”既造成了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多元性研究的遮蔽,也造成了介绍台湾“文学人类学”研究状况时的某种“偏狭性”认识。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问题的探讨内蕴着“文学人类学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对“文学人类学”的内涵做出较充分地解释,才能最大限度地划定其对象、疆域及范围等,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起点的问题才能够在逻辑上自洽,理论上被言说,被讨论。这就须注意“中国文学人类学”历史生成的思想史语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路遥批评、出版和阅读活动的知识社会学解读,勾勒路遥形象的历史建构曲线。认为随着历史语境和意识形态变迁,路遥经历了"现实主义"的回归者、坚守者、殉难者三种在叠合中演进的历史镜像。在建构其形象的过程中,作为主导话语的"现实主义"一方面在言说着路遥,塑造着路遥形象;另一方面又在经历着自身的艰难蜕变和历史考验。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主题是"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并从"大传统与小传统"、"神话历史"、"遗产与历史"、"族群与历史"和"证据法"展开热烈讨论,这一议题继续凸显人类学转向后的学术范式革新,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20.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震撼了世界,导致此次疫情的重要病源来自野生动物,而"元凶"似乎是人们的"野食"。野生动物纵有危险之虞,如果人们不捕杀、不食用,危险终究不会发生。因此,"野食"成了关键性的话题,本文从人类学的角度对"野食"进行分析。文中个别观点曾经在拙著《饮食人类学》[1]中有所论及,只是在当下的特定语境重新讨论更不寻常,语义也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