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是人类存在的家园,解读文本是文艺学方法论的核心.中西方文艺学方法论的同一性即以社会和历史为视角,破译语言的能指和所指,考察读者的接受;民族性即中国重整体审美与感悟,西方重客观分析与体系建构;当代性则是多元性与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就是在这种格局中获得新的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3.
红丰村还保留着一些独特的民间法规范,而且很多规范时时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民间法规范主要表现为禁忌、族规和惯例等。红丰村的民间纠纷主要是邻里纠纷,家庭纠纷,林木纠纷和用电用水纠纷等。纠纷的解决方式有家族对纠纷的解决以及村委会和乡政府对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活着》作为余华转型之后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作者本着“内心的需要”和寻找真理的情与理,由书写自我的创作时代转向书写民族的创作时代的转变,因而具有极强的民族特征。本文从小说的构思与内蕴等角度论述《活着》所包藏的传统的对立统一与发展转化的辩证思维方式,分析了作品所体现的民间的生存智慧与道德诉求。  相似文献   

5.
音乐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从调性、复调和织体等诸多创作因素入手,对丁善德钢琴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进行分析,力图把握其创作对民族风格音乐要素的应用及创作手法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是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其确定与阐扬、生成与建构,都是具有开放性和历史性的过程.当代诠释学也为把握这一过程的开放性和历史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理解视角.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以来逐步趋于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少数民族基于自身民族性构建的实践与作为整体社会历史潮流的追求现代性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两难状态。《长河》、《正红旗下》从不同的时代与民族关系背景出发,试图对作者自身民族的民族性进行想象性展望与重构。这种展望与重构的失败,与20世纪中国艰难的现代性追求及其陷入的吊诡和误区紧密相关,并凸显出二者在共存中陷入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民族性问题是当代流散文化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流散文化理论消解了传统的民族和民族主义概念,建构了民族的新维度,即混杂性、文化间性与政治解构性.斯图亚特·霍尔作为当代文化研究理论家,提出了新民族性的主张,并将电影叙事看作新民族性的表征,体现了当代流散文化理论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9.
侗族作家滕树嵩的短篇小说《侗家人》,较为成功地揭示了以龙三娘为代表的侗家人丰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高扬了侗族人们的人性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作品的民族性,但囿于当时时代环境的影响,作者在作品中表现民族性的同时,又受到了阶级和政治因素的制约,它其实传达了作者的一种阶级、政治与民族性表意焦虑。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人"为基点,"实践"为关键,"审美活动"为中心,"为什么把一个人或事物看成是美的"为问题线索,"哲学化研究和科学化证明的辩证综合"为方法论原则,"实施美育,促进人生的审美化"为研究鹄的总体研究理路。要在新的自然科学条件、社会历史语境、人文社会科学成就基础上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历史性发展进程,就要对其中的一系列"不自觉"的理论前提和思想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反思、辨析,进而深化学理理解,实现当代美学研究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在断续线内水域的历史性权利主张,直接关系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前后断续线内水域性质的辨析与协调。一国享有历史性所有权的水域可称为依附于所有权的历史性水域,断续线内水域则构成中国自成一体的历史性水域。公约生效后,在断续线内上覆水域,若中国难以实现划定洋中群岛直线基线,可考虑对各岛礁单独划定领海基线,以此来实现中国历史性水域与适当面积之专属经济区的并存。根据海底区域的地形地貌,此区域应当由南海周边各国的大陆架以及国际海底区域构成,这种构成比共同开发政策更为符合中国的现实利益。  相似文献   

12.
陈嘉庚先生致力于新加坡的华校建设、华文推广,他的精神和行为影响了一代代的新加坡华人华侨.孙炳炎是新加坡第一代"落地生根"华人华侨的代表,对新加坡华人教育在式微中得以保存、华人文化得以存续发展有自己的贡献.他是嘉庚倾资助学的受益者,也是嘉庚精神的追随者.他践行嘉庚精神,不仅继承了陈嘉庚先生兴资助学传统,更继承他的中华意识和对华人话语权的维护,对促成海外中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关注大学生幸福,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追求幸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调查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探索了大学生幸福教育的途径:通过课程教育和网络社团等各种平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幸福观;发挥社团、班级作用,开展活动培养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当代乡村地理学、文化生态学、新考古学等理论,以聚落地理学为契入点,从人类文化与空间特质的视角对贵州省务川县仡佬族聚居地的环境背景、聚落形态、农田景观进行探析。在仡佬族村寨整体大环境背景下,对颇具典型性的务川县龙潭民族文化村的景观构成、空间要素、路网格局、民居样式等异质性景观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发现仡佬族村寨景观的研究价值及诸多严重制约村寨的保护及发展的现存问题。由此对龙潭村的村寨景观开展了遗存保护与旅游发展控制性统筹规划,为寻求山地民族村落景观与农业观光适宜性发展实施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探索一条地域性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实用为本"与"道器相宜"是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中与现代设计理念相切合的部分。以传统家居陈设艺术中的屏风为例,阐明屏风的当代转换设计应营造适于当下生活方式之"用",合乎当下思想文化之"道"。  相似文献   

16.
受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循环时间观和博尔赫斯迷宫时间的影响,中国当代新潮作家开始热衷于时间的“炼金术”,他们在时间的循环往复、时间的空间化和立体化方面作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实验,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由于没有哲学、美学乃至宗教信念作为思想支撑,新潮作家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时间意识,他们的时间塑形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最终沦落为操纵时间的游戏。  相似文献   

17.
信仰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评价。道德信仰是道德的精神本体,是道德的终极关怀。然而,在当代中国,人们的信仰缺失,已经产生了信仰危机。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建立科学的、理性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是缘于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所面临的思想困境,当马克思认识到自己所敬信的黑格尔关于理性国家观的本质与社会实存相矛盾时,他在研究国家的历史中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国家法进行了批驳。马克思在文本中把政治国家理念产生现实市民社会的不当关系倒转过来,在批驳中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哲学中存在与本质关系的颠覆与创新,最终得出抽象的政治国家决定于市民社会的独创性观点,并指出只有在市民社会的发展中实行超越资产阶级政治的"真正的民主制",才能克服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现实矛盾而使二者达到同一。这一颠覆性的认识变革是马克思观念形成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对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学文化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灵魂。我们要建设的大学文化,应该是以坚持先进方向为导向,以传承中华文化为根基,以构建和谐文化为己任,以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核心,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铸造。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持续的文化建设与文化积淀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状态和共同的价值理念。大学精神从本质上说主要包括理想信念的确立、价值目标的校正、行为规范的养成、生活方式的优化。大学文化的建构和大学精神的铸造,归根到底是要引导好大学生确立良好的价值追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最基本的包括:追求知识、追求能力、追求崇高、追求理想、追求全面。  相似文献   

20.
随着 90年代以来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国内近 2 0年的“市场经济改革”所造成的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 ,人们普遍感觉到 ,现代文学研究在 80年代形成的许多基本的理论预设和分析思路难以再继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在今天 ,现代文学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学科的“当代性” ?如何拓展研究的范围和丰富自己的分析方法 ?如何在发展学术规范的同时保持艺术敏感和思想锋芒 ?如何理解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 ?如何将历史研究和当下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 ?……在这一系列问题上 ,学术界正在产生许多新的理解、新的分歧和新的共识。本刊在上海大学 2 0 0 1年 1 1月举办的“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转变”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组织的这一组笔谈 ,正部分地触及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