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青色与中国传统民族审美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民族审美心理在色彩审美方面有趋于青色等冷色的倾向,这既与民族生理特点、色彩心理效应的潜在影响有关,更是民族生产方式、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思维方式的直观反映;同时,这种色彩审美选择也强化了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中阴柔、含蓄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化及其传播对保持民族及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具有决定意义,它对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捍卫"文化安全"、强化民族身份认同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中国乡村的"类城市化"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具有了一定的"工具理性"色彩,而要对抗"工具理性"的不良影响,乡土文化也不可或缺;现代媒介技术笼罩着乡土文化的审美空间,营造出乡土文化传播的"媒介景观"。要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地保护乡土文化,传播这一维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傈僳族传统服饰体现了傈僳族独特的审美心理与审美理想,承载着傈僳族的历史、信念以及民族品格和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宝贵的财富。本文通过对傈僳族传统服饰的基本形制、色彩纹样及功能的阐述,探究原始服饰文化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更深层次地理解傈僳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在西部少数民族具有原始信仰色彩的民俗事象中,积淀着先民们早期的审美观念。文章对原始信仰民俗中的审美特征作了探讨,旨在使人们了解西部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及其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民族语言都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相当数量的词语蕴含着丰富的国俗语义。文章以汉语的"红"和英语的"蓝"两个色彩词为例,在列举大量语言事实的基础上,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解释了造成两种语言色彩偏好的深层原因。旨在表明,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所增添的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了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就难以达到对语言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语言教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具体教学问题的研究,如词汇教学研究.而英语习语和成语教学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语成语和习语的教学研究"课题的论文之一,本文主要探讨英语习语和成语的民族特点和修辞特点,同时提出了英汉习语在表义方面的貌合神离的问题,认为理解和翻译英语成语和习语时,必须考虑不同民族审美价值观、历史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意识等文化背景因素,并以各种积极有效方式再现原始语的文化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7.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作家以艺术的笔触深入到历史深层和民族文化的内核,去探究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精神特质和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8.
服饰是民俗生活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风格习尚、风情的产物和载体。色彩是人类共通的感情语言,色彩是服饰的眼睛,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习惯.不同的环境,服饰色彩有着不同的传播效果。本文主要探讨汉俄两民族传统观念与文化心理中服饰色彩的象征寓意及文化,从这一侧面了解并观察到汉俄两民族过去与现在文化心态的外化面貌,为从事语言与服饰文化研究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包含着相应的审美模式。云南作为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自远古以来就由多族群演化生成多种民族及其审美表达方式,导致其审美文化整体上呈现出多元并存、多源构成和原始古朴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敖包"是蒙古族早期原始信仰意识的早期形成,"敖包"、"敖包祭"这种原始信仰形式至今仍广泛存在.蒙古族在"敖包文化"发展过程中,在原始崇拜意识支配下,创造了他们的原始美术.从蒙古族"敖包文化"中看它所体现的原始美术特征,是具有民族个性的原始美术.  相似文献   

11.
李泽厚说,较之线条,颜色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和进步,古人至今人,对于审美都有了更高更新的追求。表现之一即是对于色彩的关注和使用。具体来讲,就是人们对于包涵色彩意义的"颜色"的运用开始具有了任意性、颠覆性和创新性。面对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我们很有必要探究,这些被现代人夸大了用途的色彩在古人眼里,是否仅限于感官的审视以及它们在过去的历史长河里曾经代表了怎样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说文解字》中表色彩的颜色字,以探源为主要目的,将其中的颜色字按性质归类,同时阐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可以被理解为不同民族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的审美个性。它包括两个层次结构:一是外在样态或表层结构,即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表层样态;二是深层结构或内在意义,即表现不同民族审美个性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深层结构或内在性格是其存在的核心,表层结构是表现深层审美结构的象征符号。从文化类型学以及少数民族审美实践出发可将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模式大致分为游牧民族、农业民族、海洋渔猎民族的审美模式三大类。中国少数民族美学是民族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是中华民族美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汉语色彩词与汉民族精神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色彩词与汉民族精神文化陈启英色彩词不但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物质文化轨迹,而且它还沉淀着人们对自然万物特有的领悟体验、审美情趣、伦理观念、哲学思辨等较深的文化内涵。研究色彩词,可以揭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化特征,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下面我们...  相似文献   

14.
民族旅游中存在旅游者和旅游地原住民的“双向审美”,即旅游者在对目的地文化进行审美的同时,目的地居民也在对旅游者及其文化进行积极地、主动地、无功利地审美,目的地文化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种审美驱动的结果。保持“双向审美”是开展民族旅游应具有持续吸引力的根本条件,也是目的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营造良好旅游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田野调查发现亚丁一带富有地域色彩的同母题口传故事,与藏区腹心地带岭·格萨尔文化有些不同。本文梳理其反映当地环境、藏纳等民族原始宗教巫术及藏传佛教信俗及以特殊方言土语为载体等人文内涵,探讨其形态特征及其作用价值,指出同母题文化("源")与亚丁一带这种口传故事"流"有机相联,彼此积极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后者有向前者转换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建筑被誉为是凝固的音乐,所以它是在变化中给人以隐喻启迪的。建筑的隐喻主要体现在布局、色彩、参差等方面。布局是实现建筑隐喻价值的重要步骤,主要表现为逻辑性演绎、有序化排列、体现民族风俗等手段上。色彩本身就具有隐喻价值,一般或体现国家、民族的审美价值观,或暗示某时代和传统的观念,或体现宗教观念和意识,或暗含地域风俗、经济状况。参差作为隐喻的手段和存在,要么传递某种宗教或人文理念,要么隐含某种文化内蕴,要么体现某种境界的追求,要么具有某种抚慰、蕴藉、疗伤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化型探索戏剧"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从文化语境这一视角对审美(或审丑)对象所作的一种观照,因而包含更多的文化含量、文化因子、文化色彩,在创作矢向和表现形态上大致有三脉:对古老文化的寻根,体现历史文化意识的觉醒;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剖析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彰显文化回归意识的复苏,以此表现戏剧与文化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关系--戏剧以文化为精神灵魂,文化以戏剧为鲜活载体.  相似文献   

18.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它是对原始渔猎、原始农耕牧畜等劳动的反映以及将动植物作为图腾崇拜的原始观念的反映。蒙古民族豪爽乐观、能歌善舞,表现在萨满文化中的蒙古舞蹈更加富有特色,形成了蒙古族自己的萨满舞蹈——“博”舞。蒙古族称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渥都干”。蒙古族舞蹈是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蒙古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相似文献   

19.
剪纸是记忆人类远古文化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深层记忆。庆阳剪纸以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现着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精神,传承着原始先民朴素的本原哲学,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20.
红山文化"符箓"彩陶瓶的被发现,将中国道教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乾坤轮转,岁月沧桑,"符箓"图像的朱砂墨锭、色彩、结构形式、屈曲变化规律延续至今,一直保持着五千年前的原始面貌,足见道教符箓文化在中国本土的强劲生命力和文化传承的无穷魅力。"符箓道术"在红山文化彩陶瓶上现身,它昭示着人们:红山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道教色彩的远古文化,红山文化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源头,它对于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宗教起源、文化传承、民族发展等必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