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农村自治权力置于包括外部和内部两方面不同的关键构成在内的农村政治场域之中,运用组织分析法从外部行政权力科层管理、其他村落模范作用、外来企业契约交换的角度和内部利己行为逻辑、资本不均、消极文化腐化等因素分析基层自治权力异化的过程。并根据内外因素提出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权利救济途径、疏通资本流动的联结渠道、培育更多农村非治理精英参与自治等对策,来有效促进防治基层自治权力异化。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时期是政治场域变迁下中国近代民族认知的初创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是场域变迁下民族认知的建设阶段。民族的政治属性是由国家制度决定的,政治场域变迁相应地会对民族认同提出新的要求。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加剧,移民流动性增大,族际通婚日益普遍,这些情景场域变迁现象引发了更多的民族认知问题,传统的民族认同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有民族主义分子带来的分离趋势的挑战,也有重新构建民族认同的挑战。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具有量化衡量的、以“国家至上”为核心的国族构建是当前各国的民族认同标准。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面对当前场域变迁下的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知,也有助于形成国家凝聚力。强化这种认知的关键在于推动传统认同转化为现代国家认同,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从场域理论视角出发,对河南省西平县基层信访治理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在基层信访治理过程中存在三种功能性治域,即行政管理治域、社会服务治域和行为文化治域,这三种功能性治域作为彼此协调互动的生命有机体,共同构建了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的实践场域。作为一个多种机制共振和多种资源整合的过程,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场域叙事促进了基层信访治理从崇尚功能性治域到拥抱复合性治域的起点重置。然而在复合性治域中,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构建仍然存在主体行政化、准则虚置化、工具悬浮化、客体错位和空间异质化等困境,亟须通过制度建设、监督规训、认知重塑等方式对基层信访治理共同体构建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4.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农村,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背景并逐步型构的历史体系,对它的研究必须关注整体,进而预设一种理论框架,如此,才能将微观制度的变迁置于整个农村秩序之下。村落第三域可以作为村民自治研究的一种框架解释。具体而言,中国村落具有共同体的属性,应被视为存在于人类共同体中独立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并基于二者关系而衍化出的第三域的组成,凝聚力、自足性和自主性是其核心属性,而自治则是其组织和生活规则。这一框架具有三点意义:可将村民自治权定位为村民自治制度的逻辑起点;可将村民自治进程中遭遇的问题概括为村落第三域核心属性淡化的表现;有助于指明村民自治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6.
“底线论”和“边界论”都不能彻底解决交往行动的伦理界限问题.由底线和边界共同建制的“界线论”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能路径.底线是伦理场域的基础界限,是自律性的自觉理性和他律性的自由理性的统一.边界是伦理场域的伸缩界限,是有限度的广度和有广度的限度的统一.界线是伦理场域的立体界限,是个人底线与社会边界的合构,是主体内在限度与客体外在尺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当前,进一步深入认识我国大学自治的理性诉求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宏观层面知识社会发展、新公共管理思潮、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这些具有全球影响的趋势,到中观层面高校对创新、特色与适应的迫切要求等来看,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境遇为大学自治提供了可能性空间,更提出了强烈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论文讨论的是当事人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场域与司法调解的关系,包括当事人与法律、当事人与司法权威、当事人与社会结构的关系,并得出下述结论:司法调解实际上是以一种当事人对权力支配的不意识甚至是依赖为前提才得以完成的。也就是说,司法调解实质上是司法的供给与社会的需求之间的某种同源性造成的,它既不是法院或者政治领域的单方面强加,也不是社会的单方面需求的产物,而是两个历史相遇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民主政治建设是一种国家主导的民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主导的社会民主培育的双向互动过程。80年代以来农村基层民主———村民自治的建设与发展不失为我国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条特殊路径。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村民自治在我国农村地区普及率不断上升,村民自治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村民自治的规范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村民自治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村民自治才能进一步健康发展,能够使政治民主化在农村先行一步,成为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起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应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治理制度创新。分析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是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基点。本文从永联村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构建历程出发,以组织场域的结构化再生产为分析视角,凝练出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作用机制,即政治引领机制、组织驱动机制和制度嵌入机制。此三大机制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设打造了组织认同基础、组织运行动力基础以及组织制度基础。同时,拥有政治权威、经济资源支持的党组织主导了多元主体互动组织场域的结构化过程,并以其自身的政治化逻辑统合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使得各主体能够在共同目标的引导下形成对新制度规范的“文化—认知”,进而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制度的演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互联网发展为背景,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加持下,新媒体创造了信息传播新平台,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场域,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为使正能量始终充盈于现实与网络空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借势新媒体,突破新媒体场域下内容传播碎片化、信息传播海量化、传播路径无序化、网络舆论多元化等造成的育人困境,与其形成合力,协同创新,在导向、育人、传播、开发、凝聚等方面进行功能优化,在海量信息中找准靶向,实现教育的精准对焦,守正创新,破立并举,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作为"草根民主"的农村基层自治,已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基层政治生态,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治理与农村发展,具有多种政治伦理价值.从政治层面看,农村基层自治既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逻辑起点,又是中国农村社会和谐的稳定器;从伦理层面看,农村基层自治是基于道德秩序的传统自治态的延续,也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分离的政治伦理生态使然;农村基层自治在其发展过程中展现了它强大的政治魅力与伦理魅力.  相似文献   

13.
权力场域的强势存在:学术腐败的深层制度诱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腐败,即在学术领域里出现的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的现象和行为.目前,学术腐败在学术产品的生产过程、出版过程、社会化过程等诸环节中均有表现,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权力场域的强势存在是学术腐败深层制度诱因;以个别权力制约权力使学术腐败禁而不止、歼而不灭;根除学术腐败,必须调动大众的力量,以大众的权力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14.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基层群众自治也要求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政治参与的不足或缺失会影响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但是政治参与的过度或不当,同样不利于政治文明建设和基层群众自治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新要求;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合理设计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推进路径,必须在实现政治参与制度化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公民文化,畅通各种利益表达渠道,最终推进公民积极有序政治参与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基层公共事务的自治是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并不多.拟通过文献分析和史料分析,研讨古代中国基层自治实践的特点,认为它通过互济互助解决乡村基础性公共事务以及公共事务的伦理治理方式,形成了公共管理的一类模式,透现出公共管理的特征,并对现代公共管理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非常规性的组织体系,议事协调机构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有效的统筹与协调作用,是国家治理机制方面的创新。从组织场域的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案例研究对议事协调机构进行分析,发现僵化的职责同构体系使得议事协调机构总量庞大,缺乏地方适应性和创新性;任务与编制压力向下传导使得基层工作应接不暇;常规性的组织体系与非常规性组织体系信息不对称导致基层疲于资料留痕;议事协调机构成员单位数量的泛化使基层的负担进一步加重。面对上述难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置规则并强化办事章程,从而为基层减负创造良好的组织场域。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医疗场域中的资本运作为切人点,通过对医护人员参与饭局现象进行“深描”,一方面将“饭局”概念纳入到“亚制度交换”这一形式社会学的思路中进行理论剖析,探讨社会结构的交换基础;另一方面,则以“医疗场域”为关注重点,进行相关经验调查,并通过饭局频率的统计分析来揭示医疗场域的结构模型以及医生群体的实践模式,并提出对医疗场域运作规律的社会学解释.  相似文献   

18.
布迪厄社会学核心概念“场域”与“惯习”的引入有助于分析翻译场域和译者惯习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抗战时期重庆诗歌翻译场域与译者惯习关系契合或失和的考察,着重指出译诗的选材、诗人国别以及主题的选择和语言形式均受制于抗战文化场域的规则,同时译者惯习能动地建构和形塑翻译场域,投射出译者的主体身份和翻译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社区建设”运动,为城市基层自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契机,在各种区域性社区试验的推动下,城市基昙自治制度的制度空间、制度基础和制度结构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其总体趋向是有利于自主社会的发育和居民自治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这场制度变革的内在推动力来源于国家而非居民自身,因此,现有的制度创新不可避负.地在国家所作的制度定位和制度所需的社会基础之间面临张力,其最终绩效取决于我们能否实现制度变革驱动力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