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审美移情的机制是联想和同构、移情作为主体与对象的一种交流,审美感知是其起始。感知通过记忆生成表象,表象揉进情感生成审美意象;感知通过同构原理产生皮质力的活动,再触发与之相应的情感反应,移情现象即发生。审美移情的形态是同构、同情和象征。同构移情是人的生理方面与对象的稳定性铝合;同情移情侧重人的情感、。C境和情绪与对象的随机性耦合;象征移情则以观念、意忘为中介,是主体的类心理与对象的比附性耦合。  相似文献   

2.
<正> 一本文所论意象,是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文艺创作过程中主体的某种特殊心理状态和心灵产生物的规定,我们称之为审美意象。对审美意象的认识,应从表象开始。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的,当时又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反映。这种反映在头脑中是具体可感的,但与知觉相比,它具有模糊性、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而它又是一个或几个同类事物主要表面特征的综合结果,具有概括性,因此是感性到思维的桥梁。对表象的进一步综合概括,形成一种抽象化的,以同类事物的共相为认识内容的概念,这就是观念。在一般的科学活动中,观念活动意味着对表象的舍弃,但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表象的感性内容从不曾被观念冲淡或淹没,而是其感性内容通过与观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对象化的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中,也形成和改造了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结构,人的美感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人类正是凭着审美感受力,在美的感召下探索着自然的奥秘。人的实践感中的美感因素主要有直觉和谐感、面对创造成果的惊喜和现实超越感。实践是目的一表象活动,表象的外化标志着主体与自然的统一。实际上,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首先在实践主体的表象世界中初步完成,这就是此后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12,33(3):88-96
审美潜意识是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人类文化结晶在社会实践中的内化和积淀。它的结构主要是三个层次:1.内在表象世界。2.审美图式。(优美图式,崇高图式,滑稽图式,幽默图式,美的图式,丑的图式;形体图式,色彩图式;节奏图式,旋律图式……)3.审美意象。审美潜意识的“内在表象世界——各类审美图式——审美意象”结构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的规律性空间。  相似文献   

5.
艺术表象是艺术感知和传达中的基本信息元素,它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等多种形式,艺术表象在通感发生过程中的转移形式被称为通感表象.它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当感官接受外界信息时引起了记忆表象,潜在地发生了想象表象及其转移和联接,在通感过程中表现为通感表象在通感意象作用下的联通和挪移.儿童艺术活动中的表象的生成与转移、抽象过程与成人相比更加清晰,表述更为简洁直白.儿童画是物理表象和情绪表象的混合形式,因而也是记忆表象与想象表象的混合形式,儿童由"表象储存"形式逐渐发展到"表象改编"形式而向"意象"掘进,最后出现"审美意象"而导致通感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在符码性质与符码组合层面讨论柳宗元愁苦愤懑情感的意象化,解析其流寓诗文创作的隐喻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承载柳宗元隐喻思维的意象图式可大致分为两个大类。第一类是源域与目标域只存在一组对应关系的单质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三种隐喻建构方式:一是基于自己的审美情趣与流寓心理,选择带有民族印记、积淀着历史文化的“表象”以构建意象图式;二是在传统隐喻结构上添加语码,赋予已有意象图式新的隐喻功能;三是进行个人化的“表象赋值”,在特定语境中自然生成单质意象图式。单质意象图式在柳宗元的流寓文学创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第二类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至少存在两组对应关系的化合意象图式,这个类别包含两种隐喻建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古代典籍中的人和事作为“表象”,通过化用、截取、转喻、串连、融汇等方式,建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域(子集)的隐喻结构。第二种方式是利用“表象”的复杂属性作为映射源,构建源域与目标域存在多组对应关系的隐喻结构。化合意象图式能够高效阐释柳宗元特殊而复杂的流寓心理。  相似文献   

7.
文学创作过程的研究,侧重点是揭示创作过程的阶段。现代心理科学和创造心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对创作过程的结构及其规律的研究。文学创作过程,本质上是作家的艺术形象思维过程。是表象——意象——艺象的实际运动形式。 1、审美表象——创作的准备和发动审美表象的形成阶段,是审美感兴,是创作的准备和发动阶段,也是作家深入生活,观察、体验、接纳客观现实界的审美刺激的过程。表象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感知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韦庄诗中大量夕阳意象是诗人审美情趣与艺术心理的一种自然流露,可称之为“夕阳情绪”。按其情绪体验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反映某种闲适愉悦情绪的诗和反映低回伤感情绪的诗。这类情绪又以心理层面上的显隐之别作为一种记忆情绪而构成固有的心理模式。韦诗的“夕阳情绪”,有其产生的环境和人格特质方面的原因,表现为诗人身处末世的伤感,并显示出诗人理想的光芒和正义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9.
客观事物作用于认识主体,使之产生一系列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反应活动.凡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反映,属于正确的感知;而不符合客观事物的感知则是错觉.究其错觉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认识主体在过去经验、习惯的影响下或在对客观事物之间进行的比较中,对客观事物产生了错误的感知,例如甲乙两个相等的圆,如果将甲圆置于一圈比之大的圆中,而将乙圆置于一圈比之小的圆中,猛一看,两个圆不相等了,乙圆大、甲圆小,这就是错觉.另一方面,由于客观事物作用于认识主体,使认识主体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某种变化,从而影响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产生正确的感知,例如  相似文献   

10.
(一) 变异的三个阶段文学形象不是客观对象的简单模仿,形象产生于作家的审美心理活动,由于审美情感的冲击,人的感觉知觉都发生了变异,因而作为文学形象的基本单位的意象常常是变异了的,亦即与客观对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不是同质等量的。不管意象的变异怎么超越了现实,也不管意象变异与现实的感知有多少矛盾,就整体而言,感知的变异都是与主体的审美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因如此,感知变异才与理性发生矛盾。理性之所以不能自由地变异,就是因为它是一种客观的反映,它的最高任务是认识,认识的对象是客体,因而主体必须向客体认同,用哲学的语言说就是主体必须与客体统一。而  相似文献   

11.
试论戏曲脸谱的意象营构与表情体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戏曲脸谱是以高度夸张、高度抽象等艺术手段体现的意象创造。艺术家在舞台表演过程中 ,完成了发于内、形于外的充满情感的表情审美体验。脸谱的意象营构正是在表情体验指导下 ,将所获得的审美理想付诸艺术创造的具体实践。从无形到有形 ,是脸谱意象营构的艺术规律 ,它把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变为可以具体感知的艺术形象。脸谱的意象营构遵循“经营位置”的形式美法则 ,赋予脸谱意象以生动的感性表现形式。脸谱的意象营构脱离客观表象 ,而以表情体验作为审美依据 ,实现了遗貌取神 ,离形得似的艺术追求 ,达到了神似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指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在这里,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愈来愈混乱,愈来愈被一些中介环节弄模糊了。”文艺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在通过“一些中介环节”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这一点上,与哲学和宗教等其他意识形态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哲学主要以概念和思辨为中介环节,宗教主要以幻想和信仰为中介环节,而文艺主要的中介环节是审美意象和表象运动。文艺反映和认识客观存在的中介环节审美意象和表象运动等等,就  相似文献   

13.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形象。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是诗歌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意象的具体内涵,借助想象来感知诗歌的意象,结合通用意象理解诗歌,从中唤醒学生的审美潜能,使学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厚的审美心理积淀,才有可能对艺术形象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审美心理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而语文教育的审美过程实质上就是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以一定的结构方式互相联系、互相推动、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过程。因此,我以为,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一定要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即敏锐的审美感知、丰富的审美想象、透彻的审美理解和浓厚的审美情感。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考查。一、审美感知的培养审美感知是指审美主体在一定的审美态度的支配下对美的诸因素的直接把握,它是审美感受的第一心理要素,是…  相似文献   

15.
<正> “形似”和“神似”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审美范畴。对于它们的看法,古人有争论,今人也有分歧。这里想谈一点我们的粗浅看法。什么是“形似”呢?“形似”就是样子的“象”,是指艺术形象与被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形状的相似而言,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反映出了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性。因此“形似”也就是艺术上的真,是艺术真的一个重要方面。“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反映现实“铺采擒文,体物写志”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象能够成立的基础。文艺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艺术品应当忠实地描摹出客观事物的真实形  相似文献   

16.
意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多层次地探讨了意象的本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意象是铸意染情的表象,从审美学的角度看,意来是从客观物象到艺术形象的审美中介,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意象是通过物化形态,实现心灵交换的艺术符号。  相似文献   

17.
文学创作活动是作家对现实世界审美感悟的传达和表现.作为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审美感悟是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基于此,本文提出并论述了审美感悟的二重性,即现实图景的具体性和心理图式的独特性.在提出审美感悟二重性的基础上,本文从主、客体统一,感性和理性统一的角度,具体分析了审美感悟的三个结构因子,即表象记忆、情感体验和意义认知.认为审美感悟是个性化形象创造的内在依据,是作家艺术创作活动的起点,因而也是全部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初始概念.  相似文献   

18.
词义与意象     
意象在哲学上是指一种表象 ,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这就是说 ,表象分两部分 :一是由直接印象形成的、通过人的形象思维留驻在认知领域的表象 ;一是在前者基础上加主观想象、经抽象思维过滤而形成的表象。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 ,目睹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 ,这些现象进入人的思维 ,成为人们主观认识的一部分 ,即种种意象。意象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投影 ,人们最初正是通过意象的积累逐渐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 ,世界也正是由此进入人的主观意识。人们用形象思维进行认知形成的是形象意象 ,或者叫作感性意象。…  相似文献   

19.
具象直观文化心理主要表现在汉民族习惯于凭直观去感知外在事物的表象。具象直观文化心理是多种汉语修辞格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使其呈现出生动形象的特质。受此种文化心理影响的意象化修辞格主要有比喻、比拟、通感、借代、拈连、列锦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对意象的构成,以及意象何以会是艺术的细胞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意象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一个专用术语,最早是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来的(“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它指的是艺术创作构思时浮在脑际的一种艺术悬想。这种艺术悬想又是浸透着意念、意绪、情感的表象。表象是保存在人们记忆中的事物形象。这种表象一旦被人们打上意念、意绪、情感的印记,就会变成意象。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意象是人们有意识活动的产物。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感知外界事物时,被感知到的各种事物、对象,常常涂上了一层情感色调。这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一定是人们有意识地这么做的。如果在这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把自己情意的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