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许多著作中论述了这一问题。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详尽地考察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的关系,从物质生产过程和社会关系上分析了人的发展,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他们指出,在私有制社会,阶级的对立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只有在生  相似文献   

2.
对经济法主体研究的思路应该是坚持本质的研究方法,从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入手,确定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提炼出经济法主体的本质特征。对“劳动力权人是经济法的主体”的论述正是建立在这一思路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3.
人是多重主体的复合,这一命题直接来自理论研究本身的事实,也来自对人的生活的经验现象的概括与抽象。在实际研究中,人们提出了实践主体、认识主体、审美主体、道德主体、生产主体、消费主体、改革主体……等等概念,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不同的主体加以研究。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这些不同的主体指的都是人,是同一个物种的人类。从具体的、个体的人的角度看,就存在两种可能情况:一种情况是,这些不同的主体所指是不同的具体的个体的人,例如,某甲是生产主体,某乙是消费主体。更具体的如,某甲是一本书的写作主体,而某乙则是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孔孟的“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基本思想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这一思想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为人之道;二是待人之道;三是治人之道。这三个方面表明了孔孟对人格修养、人的需要、能力和责任的认识,以及对主体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人性观的历史作用就在于把主体的思想放在变化过程中来考察,突出了主体性的功能,尤其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对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其缺陷就在于他们鼓吹剥削阶级的人性观,反过来又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叙事文学作品都是写人的,人写的,写给人看的:这可说不言自明。那么,《红楼梦》和中国历代长篇叙事文学作品相比较,究竟有些什么区别呢?它的特点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红楼梦》已明显地具有人的主体意识。在这一点上,《红楼梦》虽然有所继承,但已经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具有了相当成熟的形态,为以前的长篇叙事作品所不能比拟,却是可以断言的。这里,试从下列各个层次和方面,对上述问题来作点粗略的  相似文献   

6.
论现代教育与人的主体素质建构江涛,宿玉海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社会的生产方式、制度文明与文化意识形态的全面改革,它以焕发社会主义的内在生命力为前提,以向更合理更文明的社会状态迈进为目标。这是一项包括经济增长、民主政治、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复杂的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个人在国际法上的主体地位逐渐成为一个被激烈争论的问题,本文从国际法主体的构成要件角度分析了国际法主体的三种主流观点,以及国际社会对于个人成为国际法主体的承认趋势.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一直认为“原始人没有主体意识”,其实不然。原始人不仅有了朦胧的主体意识,而且还有了主体意识的发展。原始人从物我混同到始祖英雄创造,再到神话始祖的主体意识发展正是代表了主体意识在神话中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梳理了主体的历史流变,从自然主义哲学——主体的蕴含到罗马时代——主体的凸显、认识论转向——主体的确立、先验主体——主体功能化、主体间性——主体回归生活世界,以及后现代对主体的讨论,指出在特定的时空中主体流变总是表征深刻的伦理关怀。  相似文献   

10.
论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对个性的忽视只能导致教育的失败 ,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才是教育发展的崇高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主体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主体的的内涵随着主体意识的发展不断,经历了自然主体,上帝主体,理性主体和主体的消解几个阶段.研究主体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和主要标志。希望工程和道德工程是人的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主体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能否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决定着作家创作的成败,也直接影响我国文艺创作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关于主体论的争论已旷日持久,但作者认为,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文艺活动中毫不犹豫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此作为创作活动的理论指导.本文着重从创作的主体、创作的对象以及二者的关系来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理论.一、主体的反映文学,作为作家认识、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手段,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但这种对生活的反映不是主观对客观的机械摹写、“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观对客观的把握.主体在反映中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参与反映的过程,其反映的结果,也不是“镜像式”的纯客观的映象,而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渗透了主观的因素.两种反映论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社会实践来考察认  相似文献   

15.
16.
邓小平同志指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和谐”不仅指经济、政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更强调人的心灵和精神状态的和谐,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加强精神文明发展及其规律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由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主任周向军教授等著的《精神文明发展规律论》一书,就是对精神文明发展规律体系或系统的一次全景式探索。  相似文献   

17.
18.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决议》在论述我们党已经逐步确定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时,讲了它的十个主要点,其中一个主要点是:"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这就是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在开展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十分迫切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9.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不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对精神文明建设是否有利?人们的认识却不太一致。对此,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决议》指出:对外开放,不仅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而且适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很明确,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外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和教育他们,是摆在我们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我们要深化“两课”改革;其次,要重视榜样的激励作用;最后,要寓思想教育于校园文化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