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结构对社会集体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具有长期性。香港回归前,港英政府在香港建立了基于偏见认知的社会心理结构。香港回归后,由于西方势力的介入及反对派的长期错误引导,香港在文化教育层面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中华文化相疏离,港人对内地的了解和融入存在诸多障碍。从后殖民主义和社会心理学视域来看,香港社会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文化和民生保障方案,在集体心理认知层面打破以文化偏见、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身份认同偏见为主要要素的“后殖民”心理症候结构。  相似文献   

2.
防患于未然,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重于处置。依据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可以设计有效的预防策略,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与危害。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主要是社会不满导致民众的不公正感和相对剥夺感产生,后经集群认同形成鲜明的内外群体,而群体愤怒等负性情绪又为其提供动力。据此可设计有效的社会心理预防策略:基于群体认同的同化"异质"群体,"分化"同质群体;基于群体情绪的监控、识别、调节群体情绪策略。  相似文献   

3.
特殊的历史原因使香港人一直在英国人、中国人、香港人等几个身份中徘徊。由身份认同带来的焦虑及零和思考造成了与大陆之间的诸多冲突与矛盾。自香港回归十五年来,“香港人”在回归前的身份认同焦虑仍然延续着。本文首先简要阐述身份认同理论的基本含义,分析在后殖民背景下香港本土认同意识的形成因素,管窥香港人身份认同焦虑的多重原因,探讨将语言的教育、集体记忆的感召与创造以及媒体的中立定位作为使香港人摆脱身份认同困境,缓解港陆之争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因地域分布的广泛性和宗教派别(门宦)的多样性,地方认同和宗教认同成为回族内部一种普遍性身份认同。作为一个历史移民群体,伊犁回族内部还有"时间"认同。综合起来,当地回族身份认同大体上由此三类构成。前两者与内地回族内部认同既有相似性,也有不同性,后者则是当地独有的一种认同形式———"老新疆"与"黑户儿",其为因"时间"而形塑的移民文化符号,并成为"你""我"之间一个鲜明的身份标识。  相似文献   

5.
严志兰 《东南学术》2011,(5):126-146
大陆台商群体是伴随两岸经贸往来成长起来的新兴的、特殊的流动群体。借鉴和运用跨国主义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分析和解释大陆台商在社会适应中的策略性。首先,持续性在两岸间往返流动,形成跨界流动的生活方式,建构起跨界的社会空间;其次,在认同上表现出双向性和情境性特征,以重建内在心理秩序,化解身份模糊引起的心理落差和尴尬情境;最后,地缘关系和亲缘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类型,建构两岸婚姻是成为一种特殊的适应策略,通过相互交织的"大圈子"和"小圈子"建构本土化的社会关系网络,从经济、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全面嵌入当地社会,为台商在当地社会正常生活提供工具性和情感性支持。  相似文献   

6.
次贷危机下境内外证券市场风险传导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MEM模型研究了次贷危机前后美国、香港和大陆证券市场之间的风险传导效应,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危机发生前,美国、香港和大陆证券市场之间存在较少的风险传导.具体说,只有大陆对美国存在风险传导,香港市场则相对独立.三个市场间的相互作用并不十分显著.次贷危机发生后,笑国、香港和大陆证券市场间均存在显著的相互风险传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凖以蔑视"政治挂帅"的人士自居,强烈反对<台湾当代新诗史>中加入反独促统内容.把政治妖魔化,把文学史的自主性等同于非政治性,是一个常识性错误.在乡土文学论战中受过余光中伤害的高凖,对余光中有很深的成见和偏见,这影响了他对余光中文学成就的客观评价.关于"余光中热"在大陆的形成,决不是如高凖所言自上而下出自于统战部门的指示,而是出于广大读者对余光中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认同,是自下而上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余光中本人的艺术成就所使然.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11月10日至11日,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七届年会在昆明举行。近两百名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针对"屈原及楚辞作家作品""楚辞与中国文化"等议题进行了多方位、多侧面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可写可读式互联网"环境下网络集体行动蓬勃兴起。运用西方集体行动的集体行为理论、资源动员理论、政治过程理论、社会建构理论解构网络集体行动参与主体的特征,可以发现其在网络环境中的身体缺场、现实与网络的虚实互动增加了资源动员的便利,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经过价值的认同、政治机会的权衡使他们做出理性的判断并在网络中聚合而发起集体行动。网络集体行动的参与者在各抒己见的同时也可能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导致群体极化和"破窗效应"。  相似文献   

10.
当下香港归侨群体呈现老龄化趋势,养老问题集中体现出其生存状况,但因历史原因这个群体游离于大陆和香港养老机制之外,他们的晚年养老无法得到必要的保障。文章直面香港归侨养老存在的问题,认为香港归侨社团对归侨养老发挥的仅是帮辅作用,不可能替代政府的强力救助,提出解决香港归侨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今后创新香港特区侨务工作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11.
香港概况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南端。珠江口东侧,也即北纬22度9分至23度37分,东经113度52分至114度30分之间,北与深圳相连,西隔珠江口与珠海、澳门遥遥相对,东面和南面是一望无边的大海。它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3个地区和周围230多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74(含填海面积)平方公里。香港全境领域中,海域约占2/3。  相似文献   

12.
赵毓龙 《齐鲁学刊》2022,(1):152-160
晚清小说,尤其是谴责小说,其所聚焦的人物多有"刻板形象"特征。在对应形象的符号系统中,总能看到一些常规而抢眼的聚焦物,它们标识着社会集体对某类人群形象的偏见性预设。小说家经常利用这种预设,对聚焦物作艺术提炼与加工,以表达讽刺,甚至批判。"眼镜"就是典型的一例。在"旧式文人""府道官员""时髦人物"等形象中,对应的"老光眼镜""墨晶眼镜""金丝眼镜"经常作为主要聚焦物出现,无论静态形式(如服饰组成部分),还是动态形式(如场景中短时内显见的动作),都可见到作者借刻板形象符号来构造人物和表达思想的匠心。  相似文献   

13.
旅美作家严歌苓热衷于书写中国大陆的"文革经验"。这些小说在历史记忆与文学想象之间建构了其独特的"文革"叙事空间,并塑造了此一空间下生存着的女性群体。这样的写作姿态彰显了离散作家严歌苓的文化身份追寻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14.
周维东 《社会科学》2021,(2):183-192
青年群体对清末民初社会文化变迁产生了深刻影响,此时形成的青年文化影响到新文学的建构。清末民初青年文化包含三种类型:青年亚文化,是青年群体为了完成集体性身份认同而产生的文化,如创造社小说中大量出现的"自杀"情节,便是留日学生群体中出现的亚文化现象;以青年为喻体的现代文化,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陈独秀《敬告青年》中对于"少年""青年"精神的想象,体现出的便是这种文化;导师文化,是清末民初崇尚青年的语境中衍生出来的文化,鲁迅在《导师》《娜拉出走怎么》等篇章中对这种文化进行了反思。三种青年文化同时存在于清末民初,对其进行区分,可以对此时历史和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4,(7):38-46
认同作为关于"我是谁"的理解,在"确立和认证自身"中,"让社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和"将自我视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尽管一元与多元共存,寻求多元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共识仍然成为当代社会的当务之急。认同尽管是"内省"的,但不是"私人"的,这就决定了共识体现在众多个体认同的相互作用中。在数字化时代,应该用"对话文明"替代"教导文明"。共识以集体意识的形式成为个体认同的强制力量,与个体价值观念形成共鸣,使个体在认同中形成归宿感。认同与共识相互转化,这个转化的方向与"熵"联系在一起。人文精神作为对生命过程理解的观念体现,是认同与共识转化中保持"度"的根据。认同与共识的转化总与信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学科形式层面的马克思文本"有限性"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科形态发展具有重要的构成性作用,其迫使马克思主义者借由马克思文本的学科整合关系,不断向马克思文学论说之外借取资源,最终形成以"科学""哲学""文化理论"等为学科认同范型的多种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正确理解马克思文本"有限性"及其所引发的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历史赋形特征,有助于破除后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中"专占尚同"的不良倾向,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视野、言说方式及生成空间的有机拓展。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已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探讨这类事件发生的心理机制对于有效预防此类事件可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12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低认同、高认同)×2(低效能、高效能)的组间设计,在实验室模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探讨群体认同、集群效能与集群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群体认同的水平越高,集群效能水平越高;集群效能的水平越高,个体参与集群的行为越多;集群效能在群体认同与集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认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彼此联系又相互分立,承认三者之间的共存共生关系,要远比强调三者的对立冲突更具现实意义。作者认为应基于共存共生的客观事实,在尊重与包容的总原则下探索三者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主要包括:确保国家认同之于社会个体成员诸多集体认同形式中居于最高层次,进行社会个体成员的国家公民身份建构,通过权利保障及利益分配来维系少数群体对国家的忠诚,加强不同民族及信教群体间的交流与沟通,等等。  相似文献   

19.
香港对大陆工业投资的区位选择———兼议中西部地区吸引港资策略李小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的大批资金以直接投资形式流入中国大陆,香港已成为中国外资的最主要源地(1979—1993年来自香港的累计协议直接投资额占同期国外直...  相似文献   

20.
在失地农民规模急速增长背景下探讨其身份认同问题并推动其向积极认同转变具有重要意义。生命历程理论为之提供了可能的分析视角。各代际群体在土地依附、乡土记忆、互动空间等要素上呈现的不同组合样态,决定了失地农民在身份认同的结果上并非是普遍"危机"的状态,而是宏观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下的分化,呈现出老年群体身份认同的"内卷化"、中年群体的"边缘化"和青年群体的"市民化"特征。这为政府部门制定失地农民市民化政策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