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5,(3):68-72
春秋时期,"头痛"作为主谓短语出现,表示"头部疼痛"的意思。宋代,"头痛"从主谓短语中分化出表示感到为难或讨厌的意思,其中"头"的指称义由有指变为无指,"头痛"开始词汇化。明代,"头痛",开始变为一个形容词,清末民初,形容词"头痛"的用例开始大量出现,并与主谓短语"头痛"一起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
郭卫华 《学术论坛》2007,30(12):29-32
"情"本字是"青"字,而"青"的显现含义奠定了"情"成为人性之真实表现的基调.先秦时期的"情"共有四种基本含义其初始义是"质实"义,后发展为"情实"义.随着人类自觉意识的觉醒,"情"的内涵扩展为"情欲"义和"情感"义.而且,"情"的"情实""情欲""情感"等含义皆根源于"质实"之"真".而且"情欲""情感"在继承"质实"之"真"的基础上,又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构建"意义世界"的根源动力.  相似文献   

3.
表祈使义的反问句"VP不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明清时期的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VP不是?"可以是表示提醒义的反问句,也可以是表示确认义的反问句.但在明代,"VP不是?"还是一种表示祈使义的反问句,在<金瓶梅词话>中尤为突出."VP不是?"相当于"VP不行(吗)?"其基本的语用意义是表示祈使,但还有表示责备这一附加的语用意义,责备程度有轻有重.  相似文献   

4.
字和词是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从先秦到清代,虽然小学家们心目中,"字"常常等同于"词",但在沟通文献语言的实践中,在探讨字的形、音、义三要素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在厘定字际关系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中无不体现出对"字"和"词"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单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10,31(4):135-137
在古汉语中,表示"吞咽食物、饮料"义,秦汉由"食"和"饭"等词承担。"食"和"饭"兼有名词和动词二种语法功能,先秦至汉魏六朝"食"的动词用法超过了名词,元代以后随着"吃"出现频率的增加,在通俗文献中"食"、"饭"主要用作名词。"吃"和"喫"是两个词,"吃"表"口吃"义,"喫"表"吞咽食物、饮料"义,魏晋出现混用,后归于一字。从晚唐五代起,"吃"在白话文中开始取代"食"和"饭"的这一用法。  相似文献   

6.
杜鹃 《北方论丛》2005,(3):59-62
"两"一词出现很早.做量词的"两",在先秦典籍文献、铭文中使用较多,可指称车、长度、衣物、重量.从现有材料看,"两"的字本义是一系列量词义项衍生的源头,而词本义是"两"后世意义引申的中轴.研究量词"两"各个义项的发展脉络为我们呈现出这个词的整体面貌,并对"辆"()"等后起字和"乘""双"等相关词的产生、发展有了大致的概括.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考察"义疏"字义演变,得名缘由及历代儒经义疏体式特点,对目前学界对于"义疏"的一些看法做出了辩正.文章指出,"义疏"复合"义""疏"二字而成,各字取义不同,"义疏"名义因此有别,同时,由此名义之下,亦存在着彼此相关但相互区别的三种不同体式.  相似文献   

8.
"退群"本义是指退出虚拟网络社交团体.2016年英国脱欧后"退群"词义泛化,可用于表达退出实际组织或社团.2017—2018年美国接连退出若干国际组织这一新闻热点将"退群"一词推上了2018年10大流行语之列.随着词义泛化,"退群"一词色彩义也发生一定变化,表现出鲜明的主观评价义,具有特定修辞效果."退群"原义记作"退群1",后起义记作"退群2""退群2"成为网络流行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语言自身的因素、集体主义文化因素,也有新闻媒体助推因素.  相似文献   

9.
《诗经·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中的"跋"与"疐"都是"颠蹶"义。从《诗经》中的"狼跋"发展到现代汉语中"狼狈不堪"与"狼狈为奸"里的"狼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词化过程,并且伴随有词义的泛化和异化;另外,"狼狈"在使用过程中还出现了词形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功利思想的转型开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救亡"和"启蒙"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功利思想的转变承担着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责任.这个现代转型从晚清就开始了,到戊戌变法时期到了高潮.在西方现代国家观念的影响下,传统的"天下观"瓦解,在此基础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一,先验之天没落,人们开始立足于经验世界思考问题.其二,自然人性论取代了性善论,颠覆了原本的"善恶观","情""欲""私"有了合法的地位.其三,在合理利己主义的影响下,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义"和普通百姓的"私利"的冲突变得缓和,"利义"有了融合的可能性.经过这三个方面的转变,近代功利思想开始区别于传统文化中的功利成分,有了其现代的架构.  相似文献   

11.
五、主义:劳动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人类思想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进步势力,但"社会"一词,却很难准确地表示其应有的含义(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考证,请见拙著<劳动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不论汉字还是西语,这个词都是表示集体、群体、联系、联合等义.  相似文献   

12.
先秦文献中常见"耆老"、"国老"二词,"耆老"出现较早,大约起源于商代,意为"城邦长老"。随着西周建国,"国老"一词产生并逐渐取代"耆老",代指"国中德高年耆的卿大夫致仕者",而"耆老"却转化为"普遍意义上的老者"之意。此外,"耆老"在周代又可特指"死政者之老",即"为国事而死之人的孤老"。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对"绅士"、"绅衿"等词的理解仍有较多分歧,为此必须考辨"绅"义。本文考辨后认为,"绅"的本义特指束腰大带的垂饰部分,成字时并没特指哪一社会群体;后引申为整根腰带,并逐步成为贵族阶层的外在标志;秦汉时期,"搢绅"、"荐绅"等词形成,"绅"成为官僚阶层的标志;宋时"绅士"一词出现,"绅"开始指向整个士大夫阶层;明时绅商合流,"绅士"称号流向民间;清末民初,"绅士"所指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从"绅"字涵义的演变及其组词可看出,"绅"是"亦官亦民",而非"官民中介、非官非民"。  相似文献   

14.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暂”在汉以前表示“突然、一下子”,这是暂的本义。作者通过对“暂”字形以及先秦用例的分析,发现“暂”的本义是“不久”,在先秦假借为“渐”,表“欺诈”义。“突然、一下子”是“暂”在汉代后起的引申义,在先秦文献中“突然、一下子”义是用“突”、“卒”、“造”、“暴”、“乍(诈)”等词来表示。  相似文献   

15.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是对西汉以前(主要是先秦)兵家学说的总结。《兵书略》分兵书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四家。"兵权谋"主要是指宏观战略规划,"兵形势"指具体战术,"兵阴阳"是占卜预测、观察天相等内容在军事上的运用,"兵技巧"则是军队的军事训练。  相似文献   

16.
<水心别集>卷三"崇义以养利,隆礼以致力",虽表明了叶适早年于义利方面的基本思想轮廓,其涵义却不如他晚年所言之"成利致义"命题清晰.本文认为,"利"范畴实质是一个"义""害"并存的双义结构.同样对于"利",程朱理学相对而言就"害"的方面发现较多,并在义-利-害的范畴链接中以义为根本性前提,而实质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义本学统;叶适则尽力凸显"利"范畴中义的蕴涵,宗旨却不是侧重"义",而是侧重"利",借重义利之辨来加强其整个事功学说的理论完备性,从而自觉地完成了明显有别于理学的功利儒家伦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代,"齐"与"斋"表"戒洁"义时是通用的。"斋"从古"齐"字分化出来的时代可能是商代后期至周代前期,至少在春秋时期已投入使用了。到了西汉,表"戒洁"义的"齐"为"斋"所取代。因而,表"戒洁"义的"齐"和"斋"使用的断代界定大致可以标示为:齐(周代之前,不含周代)→齐/斋(先秦)→斋(西汉及西汉之后)。  相似文献   

18.
"虱"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本文考查了魏晋时期"虱"语义场的构成、使用及演变情况。魏晋"虱"语义场成员基本源自先秦,包括虱、虮、蚤、蛭、螕,其中"虱"是该语义场的代表词。此后,"蚤"日益发展,开始进入"虱"语义场的核心,在经历了唐宋时期的壮大之后,到明清时期"蚤"逐渐排挤了"虱"而在语言中更受青睐。  相似文献   

19.
胡静书 《殷都学刊》2010,31(2):93-94
文献资料显示,"事件"一词有"人或动物内脏"义、"碎块"以及"装饰"义,这一发现补充并修正了《汉语大词典》对该词的释义内容。  相似文献   

20.
白雁南 《殷都学刊》2009,30(1):134-136
在河南方言中,"抹儿"一词有"能力、本事"的意思,该词在<金瓶梅>中就已出现,徐州等地也在使用,但其得义缘由一直还是个谜.本文从方言出发,对"抹儿"追本溯源,认为其义来源于古代武将的标志性头饰"抹额",应是由此引申出"能力、本领、本事"之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语音的连读同于"抹儿"之音而最终记作"抹儿".本文还将"抹儿"和另一方言词"一抹儿"进行比较,指出两词虽然形式相似却有不同的得义缘由,并且两词都已有消亡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