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尔德的《莎乐美》是公认的唯美主义名剧。在评论剧中女主人公莎乐美形象时 ,人们往往局限于唯美主义视角 ,把她作为“病态美与追求肉欲的象征”。本文从《莎乐美》在五·四时期受到我国文坛的特别关注这一文化现象入手 ,以女性主义批评为视点 ,论述了莎乐美形象所蕴涵的女性意识 ,探讨了王尔德对女性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精髓,他运用多种体裁的创作实践着自己的艺术主张。本文着重从不被人们重视的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的分析中,探究他的唯美主义的特征,认为在这篇童话作品中,王尔德通过虚构的故事和幻想的形象,充分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假、丑、恶的鞭挞。同时,也将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3.
付建舟 《社会科学》2023,(12):76-89+150
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自田汉译本问世以后,多种译本相继出版,掀起了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在这个大潮中,我国学术界的引进和介绍,是“小众”层面的精深输入,华美、艳美、秀美的舞台传播,优美、畸美、至美的杂志传播,奇美、华美、艳美的银幕传播,是“大众”层面的普及推广,二者共同推进这股思潮。《莎乐美》及“莎乐美”的在华传播,不合社会政治的“大势”,却甚合民众心理的“小势”,这就是它在20世纪上半叶的数十年间在华不断传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波澜起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严铭 《学术探索》2014,(5):127-131
《水浒传》的伟大,不仅在于它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替天行道"的男性英雄好汉,也在于它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对一些史料和话本、杂剧艺术的梳理分析,说明《水浒传》中的主要女性多数在《水浒》成书之前有一定的来源和形成基础,这些来源和基础,使《水浒传》的作者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有了更大的超越空间,艺术地彰显了她们在男性英雄故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与异域唯美主义的彻底相比,中国现代唯美观念表现形式上更为中庸、潜隐;现代唯美批评文字承袭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重印象、感悟的特质,又借鉴了西方非理性生命观,从而体现了唯美主义主张的文学上的为艺术而艺术、行为上的人生艺术化、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的结合,使唯美主义文体在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正>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创作的一个中心问题,是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古今中外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以其成功的艺术形象而流传于世,名燔千古。姚雪垠同志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它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取得的诸多成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李自成》的人物塑造具有哪些主要的艺术特色呢?  相似文献   

7.
"春秋笔法"是孔子修订《春秋》时所体现出的书写原则和思想法度,司马迁把它创造性地运用于《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开创了"春秋笔法"的新境界。司马迁从"春秋笔法"的角度处理材料、描写人物、传达道义,不但使《史记》中的人物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同时更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性,是历史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史记》中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对后世史传文学和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商韬、陈年希在《江海学刊》一九八六年第四期(文史哲版)撰文《<三国演义>毛评概述》,对王宗岗评《三国演义》作了很好的分析。他们认为,毛评揭示出《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在于写出了众多的人才,特别是塑造了孔明、关羽、曹操三个奇绝的人物形象,这是很有艺术审美眼光的。如何塑造人物毛氏在评点中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格萨尔王传》中,从天界到人间,从龙宫到地狱,塑造了近三千个艺术形象。在一部文学作品中,塑造如此众多的艺术形象,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很罕见。这不能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惊人的奇迹。当然,问题不在于数量的众多,更重要的是不少人物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这些人物活生生地站在人民中间,成为某种力量的化身和某种意识的代表,史诗中每个…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视角下的唯美主义阅读,可能会导致<莎乐美>中一些重要意义的遮蔽;而女性主义解读的复归,特有助于对该剧的社会道德主题作更深入的揭示.在<莎乐美>中,王尔德通过对"水池囚禁"、"月亮笼罩"和"蛇吞飞鸟"等意象的塑造,对剧中人物在生理和两性上的双重倒转.以及阉割者与被阉割者身份的颠倒手法的运用,将传统建构在父权制基础上的菲勒斯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剧作家本人同性恋身份的女性气质和是时统治阶级的女性强力,也对这股解构之力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在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上,将女性放在了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1.
《远去的驿站》里的“驿站”是人生途中的精神补给地,是精神的驿站。整部作品充溢着主要人物甚或次要人物的精神追求,它们共同汇聚成了“驿站”的多采、丰富与深邃。人物形象的生动鲜活是这部优秀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显示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力,得力于他对人物无限的崇敬之情;得力于小说修辞手段的成功运用;得力于他在大开大阖、大起大落的情节中塑造人物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2.
姜诚 《理论界》2013,(7):126-128
《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小说是作者罗贯中根据史书《三国志》所载史料加工而成的。史书《三国志》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张飞这一人物突出的性格特点都有描述,通过简要对比分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个文本,发现作者罗贯中在塑造张飞这一人物形象时,既有依据史书,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面,又有通过艺术虚构和想象,反映艺术真实的一面。小说《三国演义》中张飞性格和命运结局之间有一定因果关系,揭示了作者罗贯中通过对《三国志》中的史实进行艺术加工,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3.
论黄脸曹操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0,21(2):73-75
通过对文学戏剧中白脸、黄脸曹操的比较,评析了《曹操与杨修》所塑造的曹操的本色形象。并在理性分析形象的基础上,挖掘了人物形象所蕴藏的思想观念、人文价值、艺术质量和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1963,(2)
五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文学創作的中心課題。塑造人物形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一部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真正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借助于几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而流传千古的。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雷雨》这部伟大剧作的出现代表了中国话剧艺术最高水平,然而,它的命运却是一部悲剧史,相对于它的初版本(文化版),《雷雨》开明版对人物形象进行较大修改。本文从周冲这一角色出发来探讨版本变迁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周冲淡化了原来的悲剧色彩,人物形象比以前显得更为苍白,在艺术上它是一个极大的败笔。  相似文献   

16.
消费文化下的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矛盾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彬 《理论界》2006,9(9):162-163
王尔德作为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在他的文艺理论、作品和他的生活中体现出明显的矛盾性特点。本文分析了在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代崛起的商品消费文化,探讨了唯美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指出消费文化和唯美主义的相互渗透与平行,说明了王尔德于唯美主义艺术形式的多重镜像中寻求主体认同感以对抗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尝试,从而对王尔德的矛盾性及其意义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7.
虽然唯美主义作为一股文艺思潮19世纪后期才兴盛于西方社会,但符合“唯美主义”艺术主张的文学作品却早已出现.唐宋词偏狭且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题材内容、刻意强调艺术技巧和外在形式创作观念,及其感伤颓靡的格调,在某种程度上都与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不谋而合,凸显出十分显著的唯美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短篇小说集,主要是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作者蒲松龄在广泛吸取前人的先进理念上,加上自己创造性的发展,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文坛增添了不少光辉。  相似文献   

19.
入木三分的刻画──谈《桃花扇》中《却奁》一出的人物形象塑造邓宁辛(一)16世纪末到17世纪末,是中国戏剧丰收的世纪,是传奇艺术得到充分发展的世纪。其中堪称中国戏剧文化史上第一流瑰宝的作品,在继汤显祖的《牡丹亭》、李玉的《清忠谱》、洪的《长生殿》之后,...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把《论语》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来看待,可以发现它一些重要的文学特征,这也决定了它三个方面的文学史意义:(一)为我国古代议论文章的写作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具有民族性特色的思维表达方式——客观的经验性的陈述方式;(二)为我国古代叙事性文学提供了通过人物的某些外在特征来表现内在心理活动和情感波动,从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方法的早期范本;(三)开辟了通过人物一系列活动、情节来塑造完整艺术形象的先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