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描绘了"9·11"事件后美国人的生存状态.从生命伦理的角度分析该小说,可以发现德里罗既表达了对美国民众在恐怖袭击中遭受的巨大创伤的哀悼,也表现出对恐怖分子逝去生命的深思.德里罗从生命平等的角度,通过艺术创作意在使美国人摆脱"我们VS他们"的心态,达到消解美国政府和官方媒体所塑造的官方叙事,激发读者思考恐怖袭击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2.
结合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以1960-2013年间《人民日报》"三八红旗手"新闻报道为对象,研究"榜样女性"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变迁。研究发现,榜样女性是主要新闻人物,是新闻事件的主要实施者;榜样女性是生产偶像而非消费偶像;榜样女性主要活跃在工作场所和公共领域;其媒介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情境的改变,榜样女性的媒介形象发生了以下变化:从"神"到"人"的转变,从男性气质向女性气质的转变,从单质向丰满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陈忠实的《白鹿原》作为一部"民族的秘史",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五十多年变迁的神奇史诗,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有投身于大革命却牺牲于政治迫害的白灵;有被丈夫抛弃,最后却被父亲下重药医死的鹿冷氏;有不甘于命运的安排,最后却以悲剧收场的田小娥。无论是新时代的代表女性白灵,还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鹿冷氏,还有那位特立独行、为人所不齿的田小娥,她们都只是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下广大女性的缩影,可以说,这三个典型就代表了当时所有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女性形象被当作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在广告设计中运用极广泛。就中国和西方平面广告设计对于女性形象的运用来说,西方在应用女性形象来做平面广告设计时候常常热烈激情,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前卫而夸张;但是中国文化却有浓烈的"非性"倾向,大多通过内敛的方法把女性形象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因此,设计者在把女性形象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时,需要在重视各种文化氛围的前提下,掌握好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5.
《坠落的人》是唐·德里罗反思"9·11"恐怖袭击事件的重要文学作品。小说结构上重要特点是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叙事的时间不再遵循物理时间,时间线被打乱,具体表现在碎片化叙事和环形叙事。碎片化叙事主要表现在小说中叙事的时间、空间不断转换,具有无序性、碎片性;而环形叙事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的叙事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为主题内容服务,这样的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突出了"9·11"事件对美国人民造成的重大创伤,虽然人们在不断疗伤恢复,然而,伤痛却很难彻底从记忆中抹去。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简短地叙述了我国女性形象的发展后,从郁达夫切身感到的"性"压抑、"生"的压抑角度入手,分析了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阐述了当时这一普遍的主题在女性身上的烙印.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郁达夫小说女性形象给我们的意义.从而说明,这类女子形象具有永恒的美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不同时期好莱坞电影对华裔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以史为线,找出不同时期华裔女性形象的特点及其共性。发现虽然不同时期电影中的华裔女性形象各具特点,但是这些形象往往被贴上"他者"的标签。究其原因,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在"东方主义"影响下来建构华裔女性形象。本文揭示了这一权力关系,提倡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华裔女性形象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8.
萧红笔下《生死场》的女性形象如动物般徘徊在"生"与"死"之间,凄凄惨惨,她们活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体制下,无意识地恪守着、捍卫着传统女性文化,充当了传统女性文化的牺牲品。文章分析了这些生活底层的女性形象,探讨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在戏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中,塑造了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等反抗封建父权制度的女性形象,他称自己"对于妇女运动是赞成女权主义的"。事实上,他的"女权思想"充满了矛盾,更多是出自对于女性审美形象的关注。在以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社会制度整体构成的整个民国机制下,女性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导致了男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以及对女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0.
从《诗经》中对女性形貌描写看,女性审美形象大致可分为"硕女"、"静女""游女"三类,分别包含了健美、柔美和飘缈三类。"硕女"形象即既高大又健壮的女性,这既是商族和周族史诗对女性祖先的赞美,反映了早期先民的生命意识,也是农业社会初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反映;"静女"这种看似对女性所作的纯审美观照,显现了进入男权社会后男性审美对女性的期待;"游女"这类女性审美形象多出自神话传说,依然可看作是对女性享有崇高地位时期的追忆和向往。女性审美形象的变化,一方面显现了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显现了父权制的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1.
典型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的具有高度概括性、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人物形象。春草无疑是一个典型,是新时代农村女性形象的艺术典型。而这种典型的本质内涵不是直接告诉的,而是让形象说话,一切观念的东西都隐藏在形象之中,以对形象的感知作出自己的思考与判断。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女性小说塑造的梦幻"疯女人"形象,在文本中大体有三种形态:隐匿、飞翔和治疗。她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都以"梦幻"为主要表现特征。"梦幻"为"疯女人"形象的塑造增添了不少以往"疯女人"形象所不具有的表现方式和性格特点,为当代女作家建构并想象新的女性形象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取女性主义的视角,对《马丁·伊登》和《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细读,指出其在艺术形式上如何着意安排事件,编织出具有因果关联性的小说情节,从而建立起"男主角/女主角"这组二元对立的角色关系。这些"文学惯例"经过情节的编织隐藏在经典文本中,成为父权制社会中文学话语的基本内容之一,且不断通过"文学权力"生产着关于女性的"知识",塑造着父权制社会中被贬抑的"他者"女性形象,强化着不公正的女性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4.
媒介对女性的误读与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媒介在对女性的塑造过程中,存在着模式定位和片面理解,突出地表现在女性被视为男性镜城中的第二性,女性在男性凝视下符码化。对女性的误读是由传统性别理念的传承、女性特制的客观存在、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和经济效益的巨大诱惑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重建女性形象社会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女性自身、媒介和博客都应有所作为,共同努力构建新时代女性。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当代文学女性形象总置于"被看"的位置。由于社会、时代的变化,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学中的女性也渐次成为社会的中坚和主角,女性形象被女作家观察、思考、打造成"看者"强健的姿态。在放逐男性之后,她们成为体验者,体验生活,体验自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传统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发现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女人异化史.具体分析一些"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仰视中的女性形象;二是俯视中的女性形象.这两种视角都是以男性为本位,故在根本上难以还女性以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复出的文学界"黑马"董立勃的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为数众多、形象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普遍具有古代希腊神话中地母神的性格特征:一方面是勤劳能干的生产能力和丰乳肥臀的生殖能力组成的顽强丰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是非凡苦难的承受和母爱意识的洋溢组成的慈悲宽厚的包容性。此类集合了女性与母性的具有"地母"性格的女性形象的成功,或许亦是董立勃的小说被捧为"西部经典"和风靡一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坠落的人》是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德里罗创作于2007年的"9·11"定义之作,被《泰晤士报》称为献给"9·11"之后纽约和坠落者的一首圣歌。在这部作品中,德里罗细致地描写了恐怖袭击对普通大众所造成的强烈心理冲击以及他们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从分析这部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和其他角色不同的特征入手,来透视其中暗含的后"9·11"民众疗伤方式,能够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灾难带给美国社会和民众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诗人在译诗和创作中都试图重新塑造中国女性形象.在译诗中,美国诗人或变"恋女"为"色女",或变"小妓"为"淑女",实现了对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形象的颠覆.在创作中,美国诗人则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把中国当代女性塑造为或丑陋、或猎物、或古代女子等形象.他们对中国女性的这些重塑与其说是基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还不如说是基于种族歧视和美国诗人骨子中根深蒂固的东方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20.
妇女形象批评家指出,传统文学作品中男性作家笔下的妇女形象往往呈两种极端形式:不是"天使"就是"魔鬼".他们是以男性的臆造来认识和再现女性的形象,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妇女形象均反映了男性对女性的偏见、惧怕、压迫和不公.阿瑟·密勒在他的名剧<推销员之死>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正落入这一窠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