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公主乃吴主孙权的长公主,重臣全琮之妻。由于特殊的身分及善于运用政治权术,其在“二宫构争”和孙亮继位等孙吴重大政治事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了政局的走向。孙吴政权随着她的势力的兴盛而矛盾蜂起;随着她的势力没落而趋向灭亡。  相似文献   

2.
王士禛《香祖笔记》,今有湛之先生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有几条,我读之又读,总不能明白,问题似出在标点上。卷十二有云:“兖州阳谷县西北有冢,俗呼西门冢,有大族潘、吴二氏,自言是西门嫡室。吴氏妾,潘氏之族。……”依此标点来看,“自言是西门(庆)嫡室”的“潘吴二氏”,当是女性。但前文所说却是“大族潘、吴二氏”,莫非这两个大族全族之人都嫁给了西门大官人?且不说族中有老有小,就说两族族内决不可能全是女性。上面引文的标点,显然是把“氏”理解为已嫁妇女的婚前姓氏了,其实应招男性家族。而且,“吴氏妾,潘氏之族”也不通:既然是“吴氏妾”,怎么会是“潘氏之族”呢?原句应标点  相似文献   

3.
(一)导言按笔者《古代典籍所记载亲称新解》所考,弟与叔是不相类的两种亲称,弟为同父同母或同族之昆弟,而叔就不然,是属于婚姻之族的对方,为姐妹夫,在古昭穆之制婚姻之亲来说,姐妹夫又是妻昆弟,今之称“内兄”或“内弟”。因而郭公鼎堂有“盖姑舅乃互为夫妇者,姑舅之子,即妻之昆弟,妻之昆弟亦即姊妹之夫。”(见《沫若文集》14卷《释祖妣》329页)笔者在《怀念郭沫若师承其创新精神》(载上海版《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4.
孙策是东吴霸业的实际开拓者,《三国演义》对他描写得不多。孙策的出场《演义》第七回中仅提了一句:“却说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第二十九回就写孙策之死。在短短十二回书中仅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和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对他着重渲染。这些材料与历史记载基本相同,只是用文艺笔法塑造,笔墨虽然用得不多,但孙策的人物性格,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孙策这位小霸王风姿英俊,年轻有为,骁勇善战,性情暴躁,是一位政治上未成熟的江东创业  相似文献   

5.
冯沅君     
冯沅君(1900.9.4—1974.6.17)原名恭兰,后改为淑兰,字德馥,笔名大琦、沅君、漱峦、淦女士等。出生于唐河县一个书香门第。父冯树侯是清末进士,做过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和湖北崇阳县知县,后病逝任所。母吴夫人携子女回归故里。吴夫人通晓诗书,思想开明,曾为当地女小校长。辛亥革命后,她让其子友兰、景兰远赴京沪读大、中学堂,自己在家向女儿口授四书五经和古典诗词。“五四”前夕,二兄长从京沪带回的新书刊吸引着沅君。她不再满足于深闺家教,并对家里给她订的婚事表示反抗,吴夫人毅然决定让女儿赴京读书。  相似文献   

6.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南抚各族,北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名垂千秋的“隆中对策”。刘备幸得此策,顿如拨开云雾而睹青天,一再敬请出山相助,并自喻“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根据其策略,刘备联吴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并先后占领荆、益,建立了与魏、吴鼎足而立的蜀国,定都于成都。  相似文献   

7.
“今”字在古文注释翻译时,常被误释误译。如: (1)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墨子·非攻》) (2) 今有一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黑白之辨矣。(同上) 《中华活叶文选》将此二例中的“今”字分别译为“如今”、“现在”;《古文百则》将两个“今”均译为“现在”,二者的翻译都不确切。首先从句子形式上看,两个例子都是“今……,则……”的格式。这是一种条件复句,前面的分句提出一个假设,后面的分句说明假设的结果。“今”是复句中的主要关联词语,  相似文献   

8.
路志霄同志在《皇甫枚及其〈三水小牍〉》(载《甘肃师大学报》1981.1)一文中说:“皇甫枚,……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北)人,……原来著籍三水(今陕西省邠县)”,(晰按:唐代的三水县属邠州,今陕西省旬邑县)。这就是说,皇甫枚的原籍是甘肃,以后著籍三水。他这样说,必有所据。但语焉不详,不好悬猜。据我掌握的资料看,这一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皇甫枚是三水人,这是确定无疑的。他所写的《三水小牍》中《王知古为狐招婿》、《殷保晦妻封氏驾贼死》两篇,篇末均有“三水人日”云云。这与《史记》篇末著“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篇末著“异史氏曰”是同一用意,用以直接表述著书人的意见。《三水小牍》,也即“三水”人写的“小牍”之谓也。篇末的“三水人曰”和书名《三水小牍》,  相似文献   

9.
宋代妇女之能词者,有魏夫人、李清照、朱淑真、徐君宝妻等,各以其不同身世、遭遇发抒其思想、感情,表现出时代气息及其不同风格。其中词作较多者为李清照、朱淑真,堪称巾帼词中的双壁。惟魏夫人实开其先路。魏夫人(生卒不详)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魏泰之姊,曾布(1036—1107)之妻,以曾布为新党,徽宗时曾居相位,主张调和新旧两党。妻荫封鲁国夫人。魏夫人的词,景新情腻,时有俊语。如她的《菩萨蛮》词云: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一、《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二、如果不是关羽一系列失误给孙权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孙权不敢贸然进攻荆州,因为他既无必胜把握,更不愿两败俱伤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刘备荆州之失并非是由荆益之间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所“注定”,而是在“人谋”上输给了孙权。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对于清代小说《风月鉴》的作者知之不多, 其姓名、籍贯等问题尚未有统一的说法。依据新发现的《固始吴氏秉义堂支谱》《光州吴氏家墨》等文献资料, 并结合《风月鉴跋》中关于作者的介绍, 可以确定《风月鉴》的作者为吴贻棠(1779—1829), 河南光州固始县张庄集(今河南淮滨县张庄乡)人, 出自清代河南著名的科举世家—固始吴氏家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一、《隆中对》“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并非绝对相互排斥而是仍有共存的一面。赤壁之战前后,孙吴不仅是联盟的首倡者,而且对维护联盟的重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对刘备亦持扶持态度。刘备入蜀后,双方在荆矛盾加深,但只要曹操这一主要威胁继续存在,双方均不敢轻易破坏联盟抗曹大局。二、如果不是关羽一系列失误给孙权提供了最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孙权不敢贸然进攻荆州,因为他既无必胜把握,更不愿两败俱伤而让曹操坐收渔利。刘备荆州之失并非是由荆益之间地理条件的不利因素所“注定”,而是在“人谋”上输给了孙权。  相似文献   

13.
东汉时期,在封建礼教形成过程中,有一位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女子,她就是撰写了《汉书》的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的妹妹班昭,她的父亲班彪也是当时的著名学者.班家是扶风(今陕西兴平县东南)人.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博学多才,嫁同郡曹世叔为妻.世叔很早就去世了,她则一直寡居.班固著《汉书》,临终时还有八表及《天文志》未及完成,汉和帝下诏让班昭在皇家东关藏书阁续完这部历史巨著.和帝很钦佩班昭的才学,经常召她入宫,  相似文献   

14.
周瑜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故事见元末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当时曹操率领马步水军五十万,诈称八十万进攻东吴,“孙权决计破曹操”。书中有这样描写: (孙权)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次日平明,瑜赴行营,升中军帐高坐。左右立刀斧手,聚集文官武将听令。原来程普年长于瑜,今瑜爵居其上,心中不乐;是日乃託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瑜令众将曰:“王法无亲,诸君各守乃职。今  相似文献   

15.
一蒙古族在十二世纪初形成于蒙古高原上,她的形成对蒙古高原的统一和祖国北部边疆的进一步开发有深远的意义。“蒙古”名称始见于《旧唐书》。当时,分布在大兴安岭北段的室韦诸部中有一蒙兀室韦部,居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之东。“蒙兀”即蒙古一词的唐代汉译。大约在唐代末期,蒙古一部逐渐迁到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上游不儿罕山(今蒙古肯特山)地区。此后,蒙古部在蒙古高原上游牧活动,并发展成许多部落。公元十二世纪中叶,在蒙古高原上活动的大小部落有近百个。这些部落贵族阶级为了扩大领地、掠夺财物、争夺权力,不断发动战争,给各部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灾  相似文献   

16.
一、《尔雅·释亲》是今本《尔雅》的第四篇。今本《尔雅》计十九篇,前三篇“释诂” “释言” “释训”解释一般性词语,主要是动词、名词、形容词,以及少数代词、虚词。后十六篇按语词的义类收词。“释亲”列于十六篇之首。 二、从内容看,“释亲”收的是亲属间称谓的词语。这里所说的亲属实指父党(父系亲属)、母党(母系亲属)、妻党(妻的各种亲属)、婚姻(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其他亲属)。现在分别讲一讲四类亲属及其相互间称谓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代的东吴之主孙权有一句名言:“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众之所积也。夫能以驳致纯,不惟积乎?故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三国志·吴主传第二》注引《江表传》)把“众力”、“众智”的作用阐述得这样明确,评价得这么高,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孙权是第一人。“众力”和“众智”词义虽有异,但彼此内涵有相通之处,能用“众力”者必能穷致“众智”,能用“众智”者必能发挥“众力”,故其力无敌于天下,其智超过所谓大贤大智的圣人。《三国演义》描写的孙权,正是一个善于用“众力”、“众智”的人。其兄孙策知其能“举贤任能,各尽其心”,并自谓不如,故临危时以国事托之。那时,孙权年仅十八岁,既无战功,也无政绩,未孚众望;且内有山越叛乱,外有曹魏虎视眈眈,但孙权竞如其兄所言,善于“举贤任能”,使“各尽其心”,安内攘外,确保江东无虞。孙权能屡创来犯之敌,并  相似文献   

18.
《新天地》2007,(2)
清晨散步归来,见妻急匆匆地下楼上班。她远远地回头,抬起左胳膊(因她右胳膊患病)向我招招手,我也向她招招手。这一招一摇,触动了我的心。妻说:“这么多年,不是我送你,就是你送我。”是啊,结婚40年来,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屈指可数,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无数次分离与相聚的相互招手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19.
[原文]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注释]河南:河南郡,在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乐羊子:姓乐(yuè)名羊子.“者……也”:古代常见的判断句式.“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译文]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谁家的女儿.[短评]史传一般在一开头就交待人物的姓氏、籍贯,这里因不知道乐羊子妻的姓氏、籍贯,所以无法交代,只能说明她是乐羊子的妻子.  相似文献   

20.
吴澄是元代与许衡齐名的两大“真儒”之一,有“南吴北许”之称。他和会“朱陆之学”于有元一代,实起了“宋明理学”发展的桥梁作用。然而在我国的教育和哲学史的研究中,他的地位并不显赫,特别是在书院教育史的研究中,他拟乎是被遗忘的人物。我认为这是不合乎历史实际的。我这里主要是探讨吴氏草庐讲学与书院教育的关系,及其在书院教育中的学术地位,从而看出吴氏在宋末元初书院处于窒息时期所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