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汉英翻译不得不考虑在功能对等的情况下,使译文在语法、语言形式上符合译文习惯。本文试图从Hofstede提出的I/C文化维度出发,对何种情况下在汉英人称代词翻译中,必须增补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提出建议,为汉语本族语者在汉英翻译中对物主代词的处理提供文化视角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129-132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的特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本文探讨了英汉隐喻之间对应的三种情况:基本对应、部分对应和完全不对应,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策略,将会增进读者对异语文化的了解,促进不同文化人群间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1-85
冗余是语言的重要属性,在保证信息的有效传输、提高信息传输率、精确性诸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英汉冗余信息总体上可分为语法性冗余信息、语义性冗余信息和语用性冗余信息。但英汉基本句子结构不同,相同的冗余信息在句子中的分布也不同。在翻译英文本时,必须按照汉语的表达方式对冗余信息进行必要的重新组合,有时需要增减冗余信息,方能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4.
形容词有其自身的翻译方法和原则,在英译汉时,不仅应准确理解形容词在特定上下文及搭配中的含义,而且在用汉语表达时,还要顺应汉语的行文习惯并且考虑逻辑推理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玉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5):109-110,188
语境是指影响语义和表达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翻译是语际间的信息转换过程,对语言行为的准确理解要依靠语境,而翻译是在对语言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依据认知及非认知语境的内涵,探讨其在参于对语篇的分析、理解、重构时存在的可及度的问题,着重研究语境对语言获得意义或传递信息所起的功能及其在翻译中的制约作用和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形容词有其自身的翻译方法和原则,在英译汉时,不仅应准确理解形容词在特定上下文及搭配中的含义,而且在用汉语表达时,还要顺应汉语的行文习惯并且考虑逻辑推理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形容词性成语内容丰富,成分复杂,使用灵活。从语义和语法等平面对形容词性成语进行界定,全面分析其语法结构及功能,有利于我们发现其分布规律和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8.
认知理论视域下的英汉隐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桂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从认知角度来说,隐喻的翻译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映射.本文基于隐喻作为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的理论,重点从认知的新视角分析隐喻的英汉互译过程,以丰富的语料为例,详尽探讨英汉隐喻的翻译过程、策略和方法,灵活运用映射对等和偏移等效两种翻译方法,以准确传达意义,重塑文化意象,或适当修改意义将意义与形象完美结合,使原文信息得到准确完整的交流与共享,以促进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相似文献
9.
张艳萍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9-81
定语形容词的语用充实研究是词汇语用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当定语形容词与名词中心语在逻辑和语义上相悖时,主体说话人要进行以语境为依托的符合逻辑和语义的语用充实。基于语言变异的语用顺应理论,以定中结构中定语形容词与名词中心语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探索定语形容词逆向修饰的方向确定,以及语用充实机制的构成及其翻译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国栋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75-77
转喻历来是修辞学的研究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转喻的研究多从修辞的角度,把转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转喻作了全新的解释,认为转喻的运作机制是概念激活。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视角探讨转喻及其翻译,提出四个转喻翻译的策略:转喻认知模式的直接移植;转喻认知模式的附加激活;转喻认知模式的直接移植加注;转喻认知模式的归化。 相似文献
11.
拘泥于字面对等的英文广告语翻译往往索然寡味,不能实现广告的预期目的.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较为有效的汉译策略是在熟悉原文背景的基础上,在遣词造句方面运用修辞手法对译文加以锤炼,在广告创意方面摆脱原文束缚另起炉灶,按照目的语文化的要求来重构广告用语,以激发消费者兴趣、扩大公司影响、促进产品销售. 相似文献
12.
张金凤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145-149
以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类法理论为基础,依据张南峰教授修改的适用于汉英翻译研究的分类框架,探讨了商业广告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介绍了英文广告汉译时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并结合实例论述了如何灵活运用翻译策略来指导商业广告英汉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3.
刘晓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5):103-107
接受理论将传统的文学研究焦点从作者、作品转移到了读者,突出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教父》汉译本为例,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通俗小说英汉翻译的特点,提出适用的翻译策略,以期增强译者对译语读者的关注度,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武锐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4):78-80
日语第一、二人称代词的日常使用习惯反映了其使用规律以及日本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化特色。日语会话中人称代词的替换也极具日本文化特色。通过例句对日语会话中第一、二人称的替换现象及其翻译技巧进行了分析,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跨文化交际,以做到翻译的准确与恰当。 相似文献
15.
张丽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90-92
讨论式教学在英语专业笔译课上应用的核心是作者席讨论,讨论分为五个阶段:预热阶段、小组发言阶段、自由讨论阶段、教师总结阶段、机动阶段。教师在授课时要创造自由、开放轻松的课堂讨论氛围,选择难度适中的原文,做好讨论的总结点评工作。 相似文献
16.
语篇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过程,原文语篇中的连贯性是否能在译文语篇中得以再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交际功能是否能实现。文章主要探讨了英汉翻译中语篇连贯理论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此外还浅析了影响译文语篇连贯的两个因素及对此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吴春梅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2)
成功的译文依赖于一定的翻译过程,而理解又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将从语义分析,语境分析,语用分析这三个维度来探讨有效理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宋颖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4):313-318,324
信息类文本英汉翻译语言层面的补偿是国内译学界较少专门探讨到的一个方面。在语言层面上,信息类文本的汉译应从词汇、句式和语篇的各个角度以灵活的策略进行补偿,达到信息类文本对信息传达的要求,确保目的语读者的正确理解和与源语读者的等效反应。 相似文献
19.
黄荣生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81-84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汉英两种语言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积淀不仅仅表现在字面上。汉英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哲学传统、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需要译者透过字面去挖掘。张传彪"译海拾贝"系列文章正是在揭示导致语言与文化误读,指出避开英汉误译陷阱方面,显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设计问卷来调查英译汉语篇翻译的标准,并以问卷调查的结果为依据给英译汉语篇翻译研发了一个分析性的评分量表。实验性地测试了研发的量表:通过计算两个评分员给出分数的α相关系数来判断量表的信度;用回归分析来判断量表分数解释的效度。统计分析的数据表明此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